今生富贵高手论坛,风水师这个职业怎么样?
谢邀!
风水师这个职业怎么样?
答:我虽然为全国各地的有缘人,甚至也被请到国外为人看风水,做风水。但我一直不以风水为职业,更不会以风水为生活,为发财的机缘。风水在我,只是一个天生缘分的爱好,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当然,也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但是,我对风水这一行的人和事,非常了解。个人认为,以风水师做职业,绝对不是个好职业。
一,品德容易亏缺。
我看过不少以风水为职业的人,他们的人生,并不快乐,即使是其中技术比较高超的人,为了生活收入,多多少少都不自觉的沾染了一些江湖的心机,而对于大多数水平低劣的职业风水师来说,为了生活,不懂装懂,昧着良心说假话,吹牛逼,更是让人恶心!有好多人,人本来不坏,但一入错行,为了生活也会变坏,让人嘘嘘。
二,风水师职业,是乱世庙堂高人流落江湖的产物,在和平年代,风水职业,不是上智者的选择,而是下智人的饭碗。看传统风水历史,可以知道,风水,一直是秀才进士士大夫们在道学上的一个根基。除了在朝廷专职的之外,他们都没有以风水为职业,而是以仕途,或者其他正统的行业为职业。由于改朝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关系,这些人流落江湖,为吃饭,不得已以风水谋生。其中,杨公就是,只是由于他还带许多徒弟,又出书,名声就特别大。其实,像他这种水平的不少,都被历史淹没了。假如没有唐末之乱世,杨公肯定不入江湖。如今太平盛世,真正聪明有智慧的,根本不入风水这一行。学什么,做什么都比以风水为职业强。虽然,现在我们随便可以看到许多跟风水有关的职业,其实是因为风水时髦好引人眼球,打着风水名号赚钱罢了。跟真正传统意义上的风水,牛头不对马嘴。
三,风水师,不好做人。
民间老话:生女莫做媒人婆,生儿莫做风水佬。媒人婆难做,结婚之后,人家的好,不见得会感激你。但是,如果不好的,连孩子生不了的,可能都怪到你头上。
风水先生更惨。你是风水高人,帮人富贵,其实也是为他人做嫁衣。其中,只有很少数的人,会记得你,一直感激你,而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得了。甚至,许愿如果好起来,会报答你的,也不见报答的。难怪,古时候的风水高人,做风水,要么先说钱,或立据兑现富贵后,立即给钱。杨公也是这么干过的。这,多么难为情的事呀。再说,有的人,你帮他风生水起,他没啥说的,但一有个感冒打喷嚏,嗯,他怀疑你是否搞错了。而那些水平不过关的,纯粹蒙一个算一个的风水大师,其人生,简直是被诅咒指指点点的一生。祖宗十八代的脸都给丢光了。谁想自己的后代做这种风水师职业?!
学习风水的人,都知道赖布衣。他的父亲就是个风水高人。父亲并不想他也当什么风水师,一心一意要他考功名。只是运气差,考不上。后来在同考朋友的帮助下,以风水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终于入朝为官了,可惜官运也不亨通,在势力的威逼下,流落江湖,风水史上,才有了个赖布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例子。
四,劝年轻人,如是聪明灵光,又对传统风水很感兴趣的,鼓励学习,钻进去,深入进去,那是一个非常有趣惊人的世界。即使学有所成,了解机理和奥妙,也千万不要去做什么职业风水师。先把自己,自己的家族弄顺利兴旺,风生水起,再为有缘人(心动,愿意为其指点的),排忧解难,当是做功德,敬天地,开心就OK了。当职业风水师,后果都不是很妙的,三僚曾,廖两家够大名鼎鼎厉害的了吧?千年过去,他们的后代,还不是一帮农民罢了,现在还得打着祖宗的旗号,外出吃风水饭。民间不少所谓的风水先生,贫穷,无后,等等悲催状况的,大把大把。
真正的职业风水师,饭不好吃,但以风水为名堂,到处骗人的,好像很风光,那是职业骗子党了。离题不说。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康熙的二哥福全是清朝历史上很有名气的贤王,他的性格非常忠厚且温和谦恭,在历史上素来以仁义宽厚以及温和谦恭名传于世。
历史上出了名没有野心的皇兄福全的爸爸是清世祖顺治,他是顺治第二子,顺治生了8个儿子和6个女儿,但是绝大读书都夭折了,这其中也包括福全上面的大哥牛钮,顺治的长子牛钮出生不到4个月就夭折了,所以福全虽然是顺治第二子,实际上是顺治的长子。
福全的生母是顺治的宁悫妃董鄂氏,福全的生母董鄂氏可不是顺治一生挚爱的孝献皇后董鄂妃。
顺治后宫后妃20人,其中有三人都是出自董鄂氏,分别是顺治一生挚爱的董鄂妃和福全的生母董鄂氏以及贞妃董鄂氏,虽然她们三人都是同一个家族,不过并不是十分亲近的亲戚关系,只不过她们三人都是努恺爱塔的后裔。
福全的生母董鄂氏家族出身要比其他两位董鄂氏出身更高一级,福全生母家族董鄂氏世代与爱新觉罗氏联姻,所以身份地位比那两位董鄂氏要高一些。
其实想一想福全的名字也挺搞笑,福全的父亲顺治全名为爱新觉罗·福临,按照汉族传统名字来说,福全的名字和父亲福临的名字有点顺了,不过当时满清毕竟刚刚入关,在这方面并没有像后来清代皇室起名字似的有一定的字辈讲究。
福全出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比他那千古一帝的三弟康熙大了一岁,其实福全与弟弟康熙年龄相仿,也算是顺治死后皇位接班人选择之一,但福全自幼就对皇位没有抱太大野心,所以他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贤王。
其实在福全和康熙的父亲顺治心目中最喜爱的儿子是一生挚爱董鄂妃所生的第四子荣亲王,顺治曾经把董鄂妃生的第四子视为嫡子,还特为其出生而大赦天下,但是很可惜这个皇四子夭折了。
夭折之后顺治本打算追谥其为太子,但是孝庄太后坚决不同意,顺治只得作罢,追谥为荣亲王,所以清代之后荣亲王爵位就成为无比尊贵的爵位,在这个位置的皇子大多会被认为与皇储之位挂钩。
比如乾隆时期,乾隆非常喜爱文武双全的五阿哥永琪,在富察皇后所生嫡子永琏和永琮相继夭折之后,乾隆曾经想过将永琪秘密立为皇储,可惜永琪没有福气,25岁就英年早逝了。
乾隆在永琪重病期间为了给他冲喜,让他高兴起来,曾经赐封他为荣亲王,当时乾隆朝群臣就都知道,如果这回永琪能熬过来病好了,那将来皇储之位就是他的了,很可惜永琪最终还是英年早逝了。
因此来说不管是福全也好还是康熙也好,都不是很得顺治的喜爱,顺治心目中最喜爱的儿子是皇四子荣亲王,也可以说皇四子是子以母贵,因为顺治非常喜爱其母董鄂妃,所以而特别喜爱这个孩子,如果皇四子不夭折那么皇位就不会传到康熙这里,康熙其实更多的是获得了祖母孝庄太后的喜爱,而也正是在孝庄的劝导之下,顺治最终舍掉了福全选择了康熙。
其实顺治舍福全而立康熙也是经过对他俩年幼时的考察,据史书记载,公元1659年在福全7岁和康熙6岁的时候,顺治曾经问他们俩将来长大了有什么志向。福全回答说:“愿为贤王”,而康熙却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所以康熙从小就有伟大志向被顺治所喜,这一点也被后世认为康熙从小就有着非凡的雄才大略,是非常适合当皇帝的人选。
因此从年幼时期的福全与康熙的选择来看,福全小小年纪就对皇位没有野心,当然福全除了自幼性格上就没有野心,他本身身体也有残疾,也是因此而让福全杜绝了对皇位向往之心。
根据《清史稿》记载,福全出生时就有一只眼睛有残疾,应该是一只眼睛视力偏弱甚至是失明,所以天生有残疾就让福全自幼就有些自卑,也因此让他性格更加随和谦恭,也因为身体的残疾自卑,让福全自幼就对皇位没有太多的想法。
一代贤王辅佐弟弟康熙开创盛世上面说过顺治生了8个儿子,但是夭折了就有4个儿子,真正长大长年的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康熙还有五子常宁以及七子隆禧,这其中隆禧虽然成年却英年早逝,隆禧也是最小的弟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早早去世,年仅20岁。
所以顺治8个儿子中最终长大成人且活的时间比较久的儿子只有福全、康熙和常宁兄弟三人。也因此康熙极为看重与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之间的兄弟感情,康熙对待兄弟可以算是历史帝王之中非常不错的皇帝之一了。
康熙即位之初,由四大辅政大臣辅政,也就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其中却数末位辅臣鳌拜权力最大,所以鳌拜成为康熙朝初期权臣。
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临终前为了打击鳌拜,上书特请年仅14岁的康熙效仿先帝顺治之例亲政。
于是同年康熙开始亲政,但是鳌拜始终不愿意将权力还于康熙,所以引起了辅臣之权与皇权的冲突,少年康熙虽然年少,却政治智商极高,他在亲政这一年立刻提拔了哥哥福全为裕亲王,并任命福全为议政大臣,其意就是为了提拔亲哥哥福全参与政事在政治上增加对抗鳌拜的砝码,这可谓是打虎亲兄弟,兄弟齐心对抗权臣鳌拜。
福全在此期间也是尽心尽力帮助弟弟康熙暗地里做着对抗权臣鳌拜的准备,在康熙与福全兄弟两人暗地准备下,到了康熙八年(1669)五月,兄弟二人终于集合了一些少年布库擒拿了鳌拜。
随后康熙就对外宣布了鳌拜的罪状,最终鳌拜被圈禁至死。至此在哥哥福全的帮助下康熙擒拿了鳌拜,彻底收回了皇权,开始了辉煌的帝王生涯。
福全文武双全两次征讨葛尔丹康熙擒拿鳌拜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内外大事,在平三藩、收台湾等大事决策中,福全也是作为议政大臣积极的为弟弟康熙进言献策,可以说康熙在前中期时期,福全对康熙朝的贡献也比较大。尤其是在征讨葛尔丹这方面,福全对康熙朝贡献更大。
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时,准葛尔汗国大汗葛尔丹就勾结沙俄,企图制造分裂,侵占了喀尔喀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又再度得寸进尺,侵占内蒙古等地区,康熙终于忍无可忍了,同年康熙决定对葛尔丹进行强力回击,康熙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从古北口出击葛尔丹,任命五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从喜峰口出击葛尔丹。
自古以来皇帝都忌惮兄弟带兵,因为毕竟担心兄弟们手握兵权之后对自己皇位产生一定的威胁,而康熙放心的将兵权交给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也代表了他对兄弟的信任。
这是康熙第一次征讨葛尔丹,他还派了年满18岁的大儿子胤禔去跟随伯父福全出征,算是为了历练胤禔。而正是胤禔最终反而害了福全,让康熙有生以来第一次严厉斥责了哥哥。
胤禔在统军期间屡有过失,引起了统帅福全不满,但是福全为人宽厚温和,所以并没有对他发作,而是隐忍下来。之后福全按照康熙给他制定的战略,临场发挥,很顺利就击溃了葛尔丹。
但是福全与侄子胤禔却再次在军事指挥中又发生冲突不和,主要就是福全在击溃葛尔丹之后,军中粮草殆尽,福全没有继续追歼葛尔丹,而是引军撤退了,胤禔主张乘胜将葛尔丹一举歼灭,伯父福全与侄子胤禔就此发生争执。
最终还是福全即是胤禔的伯父也是三军统帅,福全不忍将士们的在没有粮草情况下疲劳盲目追歼葛尔丹,决定班师回朝。
福全在没有经过请示康熙同意,就自作主张决定班师回朝,这让康熙十分不满,而且福全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歼灭葛尔丹,以至于会给葛尔丹喘息之机,这还是会成为清政府未来的边患,所以这一次即便福全指挥很不错,打了大胜仗,也让康熙十分不满意。
其实福全没有乘胜追歼葛尔丹也是有很多因素,首先是福全为人非常忠厚,他比较体恤士卒,在粮草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深入追歼葛尔丹很可能会造成将士们过多的无辜伤亡问题,也会导致士气低下。
其次就是福全身边带着一个皇长子胤禔,虽然胤禔多次与他发生冲突,但是福全却一定要确保侄子的安全,不然他回去没办法向他的皇帝弟弟交代。在这场战役中已经阵亡了不少王公贵族,比如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就是在与葛尔丹的之战中死于乌兰布通的,所以福全担心在追击下去怕胤禔出现闪失没法向弟弟康熙交代。
因此福全班师回京后受到了康熙责问,在康熙责问福全时,大侄子胤禔非但没有领会伯父福全为他安全着想的苦心,还第一时间站出来,指责福全没有乘胜追击,以至于给了葛尔丹喘息之机。
福全面对弟弟康熙的责问和大侄子胤禔的指责,宽厚温和的他并没有反击,更没有向康熙汇报胤禔在统军作战期间的过失,而是默默地说了一句“我复何言!”这就相当于默默承受了指挥失误的后果。
就这样即便打了胜仗之后的福全遭到了康熙斥责与惩罚,康熙撤掉了福全议政大臣的身份,同时还将福全罚俸三年,撤销了福全三佐领。其实按照清朝军法,福全本应连爵位都被削除,但是康熙还是不忍褫夺哥哥的爵位,所以保留了他的裕亲王爵位,只是罚俸三年。
到了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间,葛尔丹再度侵扰清朝边境,这期间康熙三次御驾亲征葛尔丹,康熙每次都带上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最终康熙兄弟三人于康熙三十六年彻底将葛尔丹击溃,葛尔丹最终在战败后众叛亲离之际服毒自杀,其部下携葛尔丹尸体降清。
福全也在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之后立下战功,被康熙恢复了之前的待遇,但是议政大臣的身份康熙想给福全恢复,却被福全坚决拒绝了,至此,福全开始逐渐淡出政坛。
福全去世后康熙怀念哥哥福全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在征讨葛尔丹受到康熙斥责之后,福全也是明白了再亲的弟弟始终是皇帝,他对自己这个哥哥还是比较忌讳一些,福全也明白康熙真正生气的不是自己没有深入追歼葛尔丹,而是在战场上不请示康熙,擅自做主,这才是让皇帝弟弟最为猜忌和生气的地方。
福全只是性格温和宽厚,他并不傻,文武双全的福全肯定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在征灭葛尔丹之后,福全婉拒了康熙想给他恢复议政大臣身份的想法,从这以后他尽量不参与政治了,更多的时间远离政坛,开始享受闲情惬意的生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福全开始生病,当时福全的病并不太严重,但康熙依旧亲临王府探望福全。之后康熙巡视塞外,这期间福全病情日益严重直至病危,康熙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同时还命令在京的所有皇子都去探望福全。
康熙赶回京城时,福全却没等来弟弟归来就咽了气,享年51岁,康熙由于没有看到哥哥最后一眼悲痛万分,回到京城的康熙都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急匆匆赶到福全的王府去亲自祭奠哥哥。
福全出殡时康熙亲自到王府为哥哥送葬出殡,在福全出殡当天,康熙痛哭不止几乎昏阙过去。福全去世后,康熙除了规定的祭祀之外,还为福全加祭多次。
其实在福全去世一个多月后,康熙唯一在世的弟弟常宁也因病去世,年仅47岁,这一年对康熙来说是十分悲痛的一年,一年之内哥哥和弟弟全部离世,康熙十分悲痛。但是常宁去世,康熙却不如哥哥福全去世那么悲痛欲绝。
这主要在于康熙与哥哥福全感情最为深厚,两人少年时期曾经共同侍奉孝顺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每次陪同皇祖母出游时,这兄弟二人总是前引后扈,皇祖母病重时他俩又精心护理,直至孝庄去世,所以弟兄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福全死后,康熙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以此来寄以衷肠,表示了对哥哥福全的思念之情。
可以说康熙与福全的兄弟感情之深厚,是古今帝王家庭之中比较少见的一对兄弟,这也说明了康熙算是历史上比较重兄弟情义的皇帝之一。
福全与康熙孩童时期说的那些话,最终他们兄弟俩也都成真了,康熙成为千古一帝,而福全最终也成为自己所说的一代贤王,辅佐了弟弟康熙开创了盛世,康熙与福全兄弟二人也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谁能用一首诗表达出人我在世上朋友有很多?
人生如朝露,劝君早行乐。
富贵友如云,贫贱少人和。
最忆困难时,有兄及时泽。
今生若富贵,愿君在我侧。
你有哪些霸气外露的句子?
1、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2、人生苦短,想怼就怼。
3、一无所有,所以一无所惧。
4、管我怎么活,我又不跟你过。
5、我只是随性,不等于没脾气。
6、道理我都懂,可我从不讲道理 。
7、如果你够独立,谁都可以失去。
8、潇洒乃我本性,帅是命中注定。
9、生是美丽的人,死是漂亮的鬼。
10、我可以惯着你,也可以换了你。
11、我胖是暂时的,你矮是永远的。
12、问天下谁与争锋唯我傲视苍穹。
1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4、与其卑微的爱恋,不如高傲的孤独 。
15、万事我都靠自己,用不着你瞧得起 。
16、人间正道是沧桑,不要活的太嚣张 !
17、不要问我强不强,有事都是自己扛 。
18、属于我的,我怕给你,你都拿不稳。
19、摸不清我的脾气就别乱跟我开玩笑。
20、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今后一律不强求。
21、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22、也许你很了不起,但我未必看得起。
23、我凡事都看的开,这并不影响我记仇。
24、只要不触碰我的底线你怎么嘚瑟都行。
25、孤独没什么不好,至少不会折了骄傲 。
26、没走过我的路,请不要对我指指点点。
27、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28、我欣赏你的直言不讳,但请管好你的嘴。
29、打你,脏了我的手。骂你,脏了我的嘴。
30、我自己都过得不好,凭什么还要讨好别人 。
31、要走要留你随意,反正有你没你都没关系。
32、我也没什么做人之道,我只知道一报还一报。
33、爱我就留,恨我就走,我的世界不缺你一个。
34、你不喜欢我没关系,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品味 。
35、低调不代表我没有光芒,善良不代表我懦弱 。
36、永远做一流版本的自己,不做二流版本的别人 。
37、你再好也不会十全十美,我再差也是独一无二。
38、与其患得患失的喜欢你,不如干干净净的做自己。
39、别人再好,关我什么事。我再不好,关别人什么事?
4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41、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我会站在你身后、背叛全世界。
42、生活要自己过,苦要自己吃,何必看别人脸色去生活。
43、不要把自己想的多么多么牛,再厉害的香水也干不过韭菜盒子。
44、身为一个人,水倒七分满,话留三分软。不清楚我的路子,就別打听我的底线。
45、你可以笑我一无所有,但是你记住,这只是现在,人穷莫非讨饭,不死终会出头。
46、一辈子不长,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再对谁满怀期待,爱情算个屁,发财最要紧 !
47、无论是对朋友还有爱人,如果你让我感觉力不从心了,我可以惯着你,也可以换了你。
48、总有一天,我会让爱我的人自豪,弃我的人后悔,厌我的人不尽如意,笑我的人目瞪口呆。
49、你有你的背景,我有我的故事。没有读懂我的故事,别给我多余的评价。别用昨日的眼光,看今日的我 。
50、敬往事个屁酒,该敬的是那个勇敢的自己,那个遭受了所有失望和背叛后,依然踌躇满志,敢爱敢恨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为何依旧能获得西门庆的全部宠爱?
在《金瓶梅》中,李瓶儿生病后,西门庆班也没心思上了,就待在家守着她。病入膏肓后,道士又不让他往瓶儿房里去,他却怎生忍得,宁可他死了,也须厮守着,和她说说话。
李瓶儿死后,他哭得肝肠寸断,在房里离地跳了三尺高,还说李瓶儿死了,他的人生也了无生趣了,最后还厚葬了她。
从李瓶儿生病到死亡,我们似乎在西门庆身上发现了他的真情,对李瓶儿的真情。这是真的吗?西门庆在小说中,他的形象特点除了贪财和玩权,还有就是好色了。这样一个玩弄女性,把女人当工具的流氓式的人物,他怎么会有真情呢?
但是,从他对李瓶儿的态度上看,特别是李瓶儿生病之后,他看上去似乎真的很动情,但实际上只是一个错觉。西门庆对李瓶儿的情感,只不过体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李瓶儿也不是省油的灯李瓶儿原来是蔡太师女婿梁中书的小妾,梁中书死后嫁给了花子虚,后来和邻居西门庆勾搭成奸。花子虚死后,她并没有马上嫁入西门府,而是招了蒋竹山入赘,成了蒋竹山的妻子。直到蒋竹山被驱逐后,她才嫁给了西门庆,成为了西门庆的小妾,排行第六。
她的确前后嫁了四个男人,但是她在对待这四个男人的态度上,前后变化也是相当的大。
一嫁梁中书为妾,她基本没有得到靠近梁中书的机会,因为梁中书有位彪悍的醋妻,而且相当狠毒,看不顺眼就要害人性命,奴婢小妾死了也不得安宁,还要埋在她家的后花园内。
迫于梁中书正妻的淫威,李瓶儿不敢造次,基本在外书房内乖乖地与养娘同住。梁中书是太师蔡京的女婿,而蔡京在宋徽宗时代,权势熏天,举朝结舌。
宋徽宗在位二十多年,也是宦官专权最猖狂的时代。他最宠信的就是“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和李彦,而蔡京又位列六贼之首,虽屡遭罢免,但屡次必卷土重来。
梁中书有这样一个实力派靠山,财富自然水涨船高。李瓶儿也从他身上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必须感谢梁山好汉的帮忙。
李逵大闹大名府,杀了梁中书一家老小,李瓶儿在混乱中席卷了大量珠宝(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的一对鸦青宝石),与养娘逃往东京。
到了东京,又被花太监看重,嫁给了花太监的侄子为正妻,于是有了二嫁花子虚。李瓶儿与花子虚的关系,远不及她与花太监的关系好。也有人说,他们三人的关系就如同《红楼梦》中贾珍、贾蓉和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差不多。
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秦可卿死了,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又大张旗鼓地为她操办后事,可见,关系并不一般。花太监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此,他对侄媳妇言听计从,临死前还将自己的财产交给了李瓶儿,现银起码有三千两,另还有四箱柜蟒衣玉带,帽顶绦环,这让花子虚情何以堪呢?
花子虚活得很窝囊,花太监活着的时候,听信李瓶儿的谗言,时不时地被花太监打骂。花太监死后,他钱没捞着,还吃了官司,一气之下病倒了。
在他生病后,作为正室的李瓶儿,不仅舍不得拿钱给他看病,而且还将不少财产转移给了私通的西门庆。
花子虚病亡后,正当李瓶儿打算嫁入西门府时,东京发生政治变故,西门庆的亲家牵扯了进去,西门庆只好先料理家事。于是,李瓶儿嫁西门庆的计划落空了。
寂寞中的李瓶儿,随后招赘了蒋竹山为夫,奈何蒋竹山并不能满足她的欲望,逐渐被她冷落,以至于被流氓欺侮,吃了冤枉官司,李瓶儿不但不管,还索性将他扫地出门了。
蒋竹山被扫地出门后,李瓶儿终于如愿以偿地嫁给了西门庆。自打成为西门庆的小六之后,她对丈夫的态度就发生了巨变。
李瓶儿通过一婚二婚获取了巨额财富,她爱财远胜过于爱“人”。在她积聚了惊人的财富之后,她的情感部分开始爆发了。
她对花子虚无感,在蒋竹山身上得不到她想要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寄托,当西门庆出现在她眼前时,这个男人满足了她在潜意识中对男性的所有想象。
西门庆是一个集富商、官僚和恶霸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人物,在当地有身份有地位。他的性格特点有三个,即贪财、好色、玩权。
所以,西门庆的身份和地位给李瓶儿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使李瓶儿产生了崇拜感,她心甘情愿依附于他,并愿意把自己的巨额财产交给他保管,这让西门庆是深受感动的。
此外,两人在性格上也有着共同的特点,比如贪财与好色,共同的特点必定能产生共同的语言,从而触发一段真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李瓶儿与西门庆的交好,实际上内涵了很多情感之外的东西,他们能彼此满足双方,各取所需,所以,看上去就是一段真情的演绎,实际上并不存在。
西门庆性格中感性的一面西门庆是家中老大,想骂谁骂谁,想打谁打谁,潘金莲和李瓶儿也一样挨过他的马鞭子。所以,他在家里就是一个不讲情面的霸王。
但是,他有时候却惧怕潘金莲,而且是真怕。第十三回,他夜里翻墙与李瓶儿偷情,此事被潘金莲发现后,潘金莲对他爱搭不理的,他便“先带几分愧色”,潘金莲用手撮着他的耳朵骂他负心,他竟然为此在她面前下跪求饶,而且这不是他第一次下跪求饶。
再看第二十一回,他与大老婆吴月娘闹别扭,不说话。可是有一天夜里他回家,发现吴月娘在月下烧香拜天,祈求西门庆早得贵子。对此,他深受感动,又是作揖又是承认错误,最后又是“折跌腿装矮子,跪在地下,杀鸡扯脖,口里姐姐长姐姐短”的赔不是。
这些情节都表现出西门庆感性的一面,这种感情让他在处理女人之间的争宠问题上,时常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态度。
潘金莲与来旺老婆宋惠莲争宠,在如何处理来旺的问题上,他一会听潘金莲的,一会听来旺老婆宋惠莲的,说好的事老是变卦。对此,潘金莲和宋惠莲对他有着相同的评价。
潘金莲说他,“你空耽着个汉子的名儿,原来是个随风倒舵,顺水推船的行货子!”宋惠莲说他,“你干净是个毬子心肠,滚下滚上;灯草拐棒儿,原拄不定。”
两个女人的评价都指出了他的同一个毛病,那就是游移不定、缺少主见,这让他在妻妾争宠中处于被动,并且显得有些尴尬。
西门庆在妻妾争宠中,所展现出的感性的一面,实际上真正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一个人再坏,也有几分真情。一个人再理性,也有感性的时候。
所以,当李瓶儿生病后西门庆的种种表现,不上班,不关心赚钱,不顾形象嚎啕大哭,甚至想用自己的死来换取李瓶儿的生,这些都可以视作是他感性一面的体现。
当然,还有一点也不得不提,李瓶儿的确带给了他很多东西。她性格好能体谅他,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更重要的是,给他带来了一大笔财富。
因此说,西门庆在处理女人问题上的感性,和李瓶儿本身的个人经历,在表面上促成了一段真情,实际上也只是浮云。
如果他对李瓶儿真有情,他就不会在李瓶儿出殡后的第一个晚上,就与李瓶儿的女仆如意儿勾搭成奸,而且还在李瓶儿的灵位前。可见,在西门庆的情感世界中,没有真情这回事儿,自私和淫欲才是他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