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尊亲,孝庄太后在清朝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清朝历史上,孝庄与慈禧太后类似,曾掌握着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皇太后,但孝庄对清朝的发展和壮大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慈禧太后却助长了清朝的衰落。历来对孝庄太后的评价是肯定的、颂扬的;而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却是否定的、谴责的。
孝庄是公认的清朝杰出女政治家,她的一生经历了一次次激烈的政治斗争,但她却能保持不败,并多次力挽狂澜,促使清朝朝前发展;她有着极为丰富的政坛斗争经验,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政治智慧。在历次朝堂争斗中,孝庄常常成为协调各方、维护清王朝稳定、巩固皇权的关键性政治人物。
孝庄以其弱势的力量和超常的智慧,调节了皇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的矛盾,成功扶持福临即位;她在幕后支持康熙帝除掉了权臣鳌拜,让康熙帝得以顺利掌控皇权;她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维护清王朝的统一。她成了清王朝危机时刻扭转危险局面的关键人物,而且,在危机解除之后,她又隐于幕后,不干预朝政,从不临朝称制,她在关键时刻善于用太后权力,但却又敢于放权的明智的女政治家。
孝庄培养和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王,对于清军入关、清除擅政权臣、平定藩王反叛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有智谋、有胆略、有权术的了不起的政坛高手,又是肯放权、不专权、能治理好后宫的贤惠的皇后。孝庄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位女政治明星。
孝庄皇太后(剧照)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为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孝庄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而在1614年,皇太极已经娶了她的姑母额尔德尼琪琪格(即孝端文皇后)。布木布泰嫁嫁给皇太极之后,先是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下皇九子,起名福临,寓意为“福从天降临”;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福临即位,为顺治帝。顺治尊布木布泰为圣母皇太后;尊额尔德尼琪琪格为中宫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尊布木布泰为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孝庄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即便是与康熙、雍正、乾隆相比也毫不逊色,她既能隐身又善于运用权力,她既能掌控朝政大局又能退而在后宫闲居,而每当清王朝面临着关键时刻,她总能该出手时就出手,辅佐皇帝挽救艰难局势,使大清王朝转危为安。她一生中屡次经历过政治危机,但皆能力挽狂澜,表现出杰出政治家的睿智和高明的政治策略。第一,年轻的后妃,劝战败的汉臣降清,助汉臣发挥作用。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因重伤并心情抑郁而去逝,在诸贝勒争夺汗位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巧用计谋,在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的拥戴下,继承大汗之位,改年号为天聪。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至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因难以突破关宁锦防线,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但战事失利。皇太极转而以反间计除掉了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清除了一位强有力的对手。皇太极继位对于后金政权是一次政治跃进,皇太极自己很有文化素养,他重视政权建设,重视文化,重视文臣,一改努尔哈赤蔑视文化、文臣的野蛮策略。他重视振兴文教,强调“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的政治策略。在推行考试当年,便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二百人。他大力倡导学习汉族文化,任命儒臣翻译汉字典籍。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初一日,在元旦朝贺中,皇太极接受礼部参政李伯龙的建议,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只由他自己“南面独坐”,借此来突出汗位独尊地位。接着,他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使汗权得到巩固。之后,他仿明朝体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掌朝政,再后来,他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仿效汉族政权的较完备的政治制度。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平定察哈尔,获得所谓“历代传国玉玺”。十月,皇太极下令统一族称为“满洲”。十二月,朝中群臣以察哈尔降服及获得“传国玉玺”为由,请皇太极“早正大号”,皇太极推辞,次年,皇太极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皆表示赞成;萨哈廉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表示效忠皇太极;外藩蒙古诸贝勒也请求上尊号,于是,皇太极于四月十一日在盛京天坛祭天,并“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显然,皇太极实施的一系列政治革新,一是仿效明朝体制,巩固皇权,强化皇帝的统治力量;二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时入主中原。而后宫的规制也逐渐仿效明朝。在皇太极登基时,他共有五位皇妃,而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位列五宫后妃的最后一位。皇太极册封哲哲为皇后,排第一位;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她是皇太极最宠爱妃子,被封为宸妃;排在第三位的是贵妃娜木钟,她是后来投靠皇太极的林丹汗遗孀;排在第四位的是巴特玛璪,她也是投靠皇太极的林丹汗遗孀;庄妃布木布泰只能排在末位。不过,年轻的庄妃对努尔哈赤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她天资聪明、思想活跃,在皇太极倡导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庄妃年轻,应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皇太极注重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敢于使用和善待汉族官员,仿效明制改革中央机构,设立六部,注意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此外,皇太极修订《离主条例》《逃人法》等,改善了满汉奴隶的地位,这为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庄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是赞成皇太极提倡接受汉文化。后来,在入关之后,庄妃能与一些汉族大臣关系比较融洽,督促康熙学习汉族经典等,这表明她是能接受汉文化和能够容纳汉族大臣的。“大玉儿”与多尔衮野史曾有相关记载,传言劝庄妃降洪承畴,这虽然没有确实可考的根据,但还是有可能的。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曾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因祖大寿出城投降,他因战败被清军俘虏。洪承畴是明朝由进士而进入官场的,他在官场升迁顺利,官至总督,深受明朝国恩,在骨子里是忠于明朝的。当时,洪承畴是当时明军与清军作战的最高将领,因而他的降否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重视,而清朝统治者很想劝他归降,若他能降,对于以后攻击明朝军队意义重大。洪承畴素有忠义之心,起初他是不降清的,他一心求死,在狱中绝食数日,使皇太极无计可施,当时不少人去劝降,但都无效。据说,庄妃感到她能说服洪承畴投降,于是,她没有上报皇太极,自作主张进入狱中,以满汉一体等遵循大义的道理说服了洪承畴,使洪承畴放弃了绝食,改变求死的念头,最后,又经先前降清的范文程的多次劝说,终于投降了清朝。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之前皇太极或清朝其他将领可能多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或威逼或以拥戴清帝的大道理来动员洪承畴投降,而庄妃作为年轻女性,以比较温柔、耐心的方法,从满汉一体的大局出发去劝说洪承畴,让洪承畴动心。当时,在后宫妃子中,庄妃比较年轻,接触汉文化比较多,相对来说,对汉臣比较了解,她聪明机智,想法说通洪承畴是有可能的。至于她自作主张去狱中,可能因为蒙古族出身的庄妃不像长期受礼教影响的汉族后宫女子,比较开放不拘束,自己做主去劝降洪承畴也是说得通的。至于说庄妃以美女来色诱洪承畴投降,这属于无稽之谈,是传说中为了故事的精彩而胡编的。洪承畴是进士出身的能臣,他一路升迁至蓟辽总督,是边疆统兵大将,怎么可能因女色的诱惑改变忠心而投降呢?再说,布木布泰是皇太极的年轻妃子,即便是洪承畴有色胆也不敢有色心跟后妃扯上关系。还有,庄妃是非常聪明的,她不会背着皇太极以色情来诱惑一位汉军统帅,这不但无法向皇太极交代,而且也会害了洪承畴,把劝降的事搞砸。最大的可能是,皇太极等劝说无效,洪承畴决心求死,一直绝食,庄妃担心他饿死了,所以她主动到狱中,温和劝说,讲了满汉一体的道理,为洪承绶考虑,而洪承畴被她说动了,不再绝食。后来,清朝汉人文臣范文程劝说,发现洪承畴虽身居牢笼却仍不让灰尘落在衣上,知道他仍爱惜生命,用各种办法继续劝说,最终说服洪承畴投降清朝。第二,年幼皇子的母亲,协调豪格与多尔衮,化争储矛盾,顺利让福临继位。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在盛京清宁宫去世,可是,因为他死得太突然,在生前未能立嗣子,因而继位问题成了当时的尖锐问题。关键时刻,军事力量成了决定因素,当时,代善的两正红、镶红两旗的势力已有所削弱。代善年纪大了,不再过问朝政,在他的儿子中,很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就已过世,硕讬有些才能,但不为代善所喜欢,满达海初露头角,但尚无发言权,这使得代善退不出强有力的政治代言人,但是,代善的资历和他掌握的正、镶两红旗的实力,使代善对时局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另一重要势力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皇太极生前仿效明制,采取了一些强化皇权的政策,使皇长子豪格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参与竞争储君之位,而且,皇太极的嫡系属下两黄旗大臣都希望能由皇子继承皇位,以保证两黄旗的优越地位。做皇太极的嫡系属下看来,豪格很有能力,军功显著,升迁快,天聪六年,他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不久,他晋升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与他的几位叔辈亲王已是平起平坐,理当继位。还有,豪格的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大,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削弱各旗的势力,并将正蓝旗夺到手,所以,豪格的属下,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势力,这三旗的实力加起来超过其他人的势力,这三旗的领头人都竭力拥戴豪格继位。此外,还有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战国卓著。多尔衮不但是皇太极身边能征善战的得力干将,而且,他还有两个同母弟阿济格和多铎,皆是勇猛彪悍的强势战将。多尔衮和他的弟弟掌管着两白旗,在皇族中影响力较大,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尔衮,从综合实力来看,多尔衮该是最强势的。
多尔衮(剧照)最后,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的人物,这人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同寻常,在他父兄反叛之后,他依然受到信任和重用。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便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在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是唯一非帝王直系的子孙,也是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之外惟一的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他同代善一样,为人颇为沉稳,面对势力强大的多尔衮集团和咄咄逼人的豪格,济尔哈朗表面上持中立态度,但他对于皇太极极为忠心,他在内心深处多少倾向于豪格,至少是支持皇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
多方势力的争夺最终集中到了豪格与多尔衮的竞争上。起先,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但不久,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在崇政殿集中,举行确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与以多尔衮、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两股势力上面,双方争执不下,各不相让,很难定出个结果。
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强势,但由于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并不支持他,他想自立为皇帝是十分困难的,原皇太极嫡系亲信以及两黄旗的人极力阻止多尔衮继位,他们的目的是让豪格继位;而没有多尔衮和多铎的支持,多尔衮也无法继位。
此时,有一位不一般的人物在背后起了协调作用,这人就是庄妃布木布泰,虽然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庄妃协调争执双方的关系,但庄妃与多尔衮关系很好,在皇太极去世后,庄妃与多尔衮的关系变得很密切,这应该是事实。庄妃说服多尔衮为摄政王,而多尔衮提议由庄妃的儿子、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显然,如果没有庄妃与多尔衮的密切,以及多尔衮对于庄妃的信任,多尔衮是不会让福临继位的。庄妃是福临的亲生母亲,福临年幼,大事将多由庄妃做主,而对此多尔衮才能放心得下;而且,庄妃对多尔衮很信任,能让多尔衮辅佐福临,双方能很好合作,所以,无论是从庄妃与多尔衮的密切关系,还是从执政朝政来看,福临的继位对双方都有利。
从豪格阵营来看,多尔衮兄弟的阻力非常大,豪格很难继位成功,而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是豪格的同父异母弟,也算是属于皇室阵营的人,两黄旗的人没有充足的理由反对。而且,为了让福临继位,庄妃很可能说服两黄旗的人对福临的支持,并劝说豪格支持福临。
豪格和多尔衮双方阵营都同意了,中立派的代善为了避免局势恶化,也支持,而表面中立其实忠于皇太极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更是支持的,于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成了各方赞同的方案。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由睿亲王多尔衮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福临(剧照)庄妃当时是势力最弱的后宫妃子,她能借助于多尔衮的势力让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这显示了她不一般的政治智慧,这对她、对福临以及对于清王朝都是意义重大。
首先,福临即帝位,这使庄妃成了皇太后,她因此而成了后宫的主政者,同时,由于福临年少,她便能借助于辅佐福临而进入政坛的中心位置,展示她的政治才能;其次,她能让多尔衮提议福临继位并在福临即位后让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而有了强势的多尔衮的扶持,庄妃的儿子福临便能坐稳皇帝的之位;再次,庄妃的儿子继位避免了豪格势力集团与多尔衮势力集团的矛盾激化,使大清王朝能保持大局的稳定,避免八旗内乱,稳定清朝统治力量的稳定性,为入关创造条件。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大事业。
第三,培养幼年的皇孙,支持孙儿除掉权臣鳌拜,为皇孙执掌皇权保驾护航。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是福临第三子,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佳氏在宫中不受顺治恩宠,顺治皇帝所专宠的是皇贵妃董鄂氏,因而,玄烨也不那么受顺治关注,而且,玄烨七岁时染上天花,而这天花不但没有夺去他的性命,反而给他带来天大的好运。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一直受庄妃呵护的顺治帝福临才二十四岁突然病逝,遗诏立年仅八岁的玄烨为太子。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之所以立玄烨为太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福临在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认为玄烨出过天花,有免疫力,册立其为皇太子更安全。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在太和殿即位,颁诏大赦天下,并年号康熙元年。顺治在遗诏中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小皇帝玄烨八岁丧父,而十岁时,他的母亲佟佳氏病重去世,他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抚育玄烨长大的是他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孝庄对玄烨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首先,她经常给玄烨讲述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立大清的故事,激励他秉承祖先英烈之风,培养他树立雄心壮志,继承大清伟业;其次,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来严格训练康熙,要求他养成“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的品性,要求他行为应中规中矩;再次,督促玄烨勤奋学习、坚持不懈,指派蒙、满、汉教师教育玄烨,如让玄烨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为师,刻苦练习骑射,跟着他纵马射猎,至能百发百中;让汉学名宿教他研习儒学经典,使玄烨熟知儒学的治国之道,使玄烨熟知汉文国学。康熙曾表示,若他不当皇帝,可以专门研究国学。玄烨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技巧的严格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深研汉族儒家学说,这使玄烨养成了文武齐备、柔相济的性格特点。而这主要归功于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精心培育。可以说,是孝庄将玄烨培养成一位合格的皇帝。康熙(剧照)此外,皇帝年少,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很强势,若没有孝庄坐镇,主少国疑,朝政必乱,正是由于孝庄稳坐幕后,年少的康熙才能专心学习掌握帝王之术。可是,四大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能顺畅维持,为了掌控权力,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后来演化为鳌拜专权擅政。众所周知,皇权的巩固主要靠大臣之间的互相制衡,当权臣专权,牵制失效,皇帝就危险了。鳌拜独揽大权,日益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的狂妄态度,辅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言,而不到三年,随着专权局势出现,鳌拜逐渐暴露出他骄横霸道和独揽朝政的野心,他不甘居于人下的意图昭然若揭。原本,孝庄依靠首辅大臣索尼牵制鳌拜,但是,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故,鳌拜变得不可一世。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就在康熙亲政的十天后,鳌拜竟然擅自杀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几天后,鳌拜与遏必隆一起硬是要求皇帝让他们两位进位一等公,索尼死了,苏克萨哈被杀了,遏必隆追随鳌拜,鳌拜成了权力熏天的人物,康熙其实已经无法掌控朝政。
可是,鳌拜因狂妄而大意,因霸道而失去警惕,他没有能认识到,康熙是睿智的女政治家孝庄亲自培养生长起来的,他忘记了在站在康熙背后的太皇太后曾经在弱势的状态下摆平皇长子豪格和权臣多尔衮,成功让她的儿子福临继位为皇帝。手握重权的鳌拜目空一切,轻视孝庄和康熙帝的实力和谋略。
康熙画像有孝庄在背后支持,有孝庄在清王朝宗室和朝臣们之间的影响力,对专权的鳌拜十分愤怒的康熙帝早就在做除掉擅权奸佞的准备。康熙帝为了让鳌拜认为他年少好玩乐,他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游戏,其实是在训练他自己的“亲兵”,他要利用他的少年“亲兵”擒拿鳌拜。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康熙以太皇太后召见为由,令鳌拜进宫,鳌拜原本是一位能征善战、骁勇无比的“满族第一武士”,他根本不把小皇帝和他身边的几位“布库”玩伴放在眼里。遏必隆等劝他进宫要小心,最好带护卫进宫,而鳌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觉得康熙帝不能奈他如何。可是,鳌拜轻敌了,失算了,鳌拜进宫后,康熙突然令他的“布库”亲兵合力围攻鳌拜,鳌拜虽然力大无比,但毕竟寡不敌众,不久便被康熙的“布库”玩伴们逮住了。事后,康熙令大臣商议,宣布鳌拜犯大罪三十条,大臣们本来对鳌拜专权擅政十分不满,请求康熙诛鳌拜全族,康熙帝念鳌拜以前的大功劳,赦其死罪,将其永远拘禁,只诛杀了鳌拜的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而与鳌拜勾结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真正进入了亲政阶段。康熙帝铲除鳌拜之后,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大臣申冤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
其实,年仅14岁的康熙帝之所以能顺利地除掉鳌拜集团,并真正亲征,是依靠孝庄在背后支持,如果没有孝庄在皇室宗亲和朝中大臣的影响力,14岁的年轻皇帝康熙即便是除掉了鳌拜,还有遏必隆等其他权臣,他的皇帝位依然坐不稳,孝庄有之前多尔衮势力的支持,有原本福临的班底,再有索尼等老臣家族的支持,特别是各旗旗主大都对孝庄是效忠的,所以,康熙帝才能逮捕了鳌拜之后顺利掌控清廷的朝政。
第四,支持康熙帝平“三藩”,维护皇权的统治体制,保证清王朝维持统一大局。康熙帝素有雄才大略,他在掌控朝政之后,下一步是削弱藩王的权势。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曾有大功于清王朝,被封为藩王,但藩王的权力太大,他们镇守一方,肆意妄为,对人权财权独立掌控,朝廷还要拨银粮给他们,而他们在封地不可一世,将封地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这让康熙帝难以接受,削藩成了他的重要目标。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同时,他请求留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而此事便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朝臣们有的认为撤藩太冒险,有的主张维持现状,而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三藩”的领头人是吴三桂,他势力最大,也最有谋略。七月,吴三桂针对康熙想推行撤藩的政策,假装奉迎,请旨撤藩,康熙帝高兴地批准了,并赏给了吴三桂撤藩搬迁的钱粮。可是,后来康熙发现,他被吴三桂欺骗了,吴三桂表面上假装撤藩,其实是在积极准备谋反。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亮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他斩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反清。次年,他派战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同时,他派人使者,到处散布檄文,鼓动各地势力反清复明。随后,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紧接着,福建藩王耿精忠也跟着谋反。数月时间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皆被反清势力占领,康熙亲征不久的大清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反叛热潮迅速扩展,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举起反旗,叛乱很快扩展至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康熙帝年少气盛、很有雄心壮志,原本孝庄是不支持他这么早撤藩的,她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但康熙帝很有自信心,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撤藩。当叛乱蔓延开来时,康熙帝还坚决推行撤藩政策,绝不向藩王妥协,不给藩王讲和的机会。开弓没有回头箭,到了这时候,孝庄坚决支持康熙撤藩。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撤藩措施,首先,他确定了孤立吴三桂,将其作为最主要的敌手,他削弱了吴三桂周边的党羽力量,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其次,康熙帝将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控制湖南便能遏制广西、云南,他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进军荆州、武昌,正面抵抗吴三桂,接着进攻湖南,同时,康熙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与勒尔锦形成夹击湖南之势;再次,康熙帝放手重用汉将、汉兵,让他们率军与叛军作战,以此来粉粹吴三桂的反清复明战略方针。此外,康熙派能臣和善战的将领,恩威并施,逼使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归降清军,并威压广东的尚之信,使之也向清军投降。在康熙帝的运筹和指挥下,陕、闽、粤以及江西等地的叛乱先后被平定。吴三桂陷入湖南一隅,外援被切断,军力日衰,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吴三桂的势头大大减弱,败象已现。吴三桂试图以竖起鲜明的反旗来激励属下战将,他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称国号为周,为了鼓励众将奋勇杀敌,他大封诸将,但这也只是垂死挣扎,吴三桂已无力抵抗清廷大军的围攻,不久,吴三桂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撤军退守云贵。清军随后收复了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逼使吴世璠自杀,康熙帝最后成功地平定了“三藩”。
在平定藩王的叛乱中,孝庄利用自己的资历和影响力,号召朝中大臣支持康熙,甚至还亲自召开满蒙各族宗亲会议,号令各家族的子侄和退休的将领们支持康熙平乱。在危机时刻,孝庄对康熙的支持可谓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在撤藩平乱中,清廷各种势力在年轻皇帝的统帅下空前团结合力,这与孝庄在后台对康熙的竭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这位富有政治经验、睿智而很有协调能力的太皇太后的支持,康熙帝的撤藩平乱重大举措便很难取得成功。
孝庄一生经历清初四朝,她全力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朝皇帝,巧妙调清廷的内部矛盾和满汉大臣的争执,稳定清朝朝局,对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在清廷在奠定基业时起了重要作用,她对康熙帝的培养和支持助成康熙帝奠定了康、雍、乾盛世的基础,没有孝庄,清朝难有后来的繁荣盛世。清史学家赵尔巽说:“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
青史专家杨珍评价说:“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清史专家杨珍女士做客搜狐谈《孝庄秘史》,参看搜狐网[引用日期2015-07-24])
金熙宗悼平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谢邀。
金国的后妃和其他王朝后妃相比较,在历史上更没什么存在感,很多人谈起金国后妃,都觉得没有出名的参政议政太后、皇后,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宫斗,好像给人一种非常风平浪静的感觉。其实,金国的后宫和其他王朝相比同样精彩,有辅佐儿子建立基业的刚强母亲,也有为丈夫出谋划策预定军机的妻子,还有参与政治挟制夫君的皇后,更不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绝世宠妃。
金熙宗悼平皇后裴满氏,就是大金立国后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个干预政治的皇后,她任用朝官,掣肘皇帝,干涉朝政,无所顾忌。
一、出身显贵的裴满后金熙宗悼平皇后裴满氏(?-1149),出身金国九大贵族之一的裴满氏家族。父亲裴满忽达(又作忽挞、达),在金太祖起兵时积极参与,立下军功,官拜太尉;祖父裴满鹘沙,曾祖父裴满斜也。
裴满氏家族和徒单氏、唐括氏、蒲察氏、拏懒氏、仆散氏、纥石烈氏、乌林答氏、乌古论氏等八个家族是金国皇室的主要联姻通婚对象。金国初期,帝王们以及皇子皇孙们不论是娶妻,还是下嫁公主,都严格限定在这九家的范围,可想而知,悼平皇后的出身如何了。
大约在金太宗天会十二年(1134),贵族少女裴满嫁给了皇孙完颜亶,金国女真男性结婚一般都在十五六岁,十五岁的熙宗迎娶裴满氏为妻子,并很快生下长女代国公主。根据代国公主在皇统七年(1147)十一月初二下嫁唐括辨倒推可知,熙宗继位之际,代国公主已经出生。
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十七岁的完颜亶继承叔祖太宗的皇位,是为金熙宗。熙宗继位后先追尊亲爹娘为皇帝皇后,又追册祖父太祖和他的妻妾们,并在天眷元年(1138)四月,立爱妻裴满氏为贵妃,同年十二月就立为皇后,成为大金国第一任皇后。
熙宗还专门以岳父忽挞充当册封皇后的正使,想象一下场面,父亲做为册封使去册立女儿为皇后,熙宗这个举动别提多暖心了,也可见熙宗对裴满的爱意,此时的夫妻情义满的光想溢出来,谁又能想到以后会发生熙宗手刃爱妻的行为?
裴满被册立皇后的同时,祖父裴满鹘沙被追封司徒,曾祖父裴满斜也被追封司空,这是熙宗效法中原王朝追皇后三代,仍旧是一种表达情义的方式,金国这些制度都是从熙宗开始。
二、同上尊号的帝后夫妻熙宗和裴满后两人最初也的确存在过真爱情义,也曾经夫唱妇随恩爱无比。
皇统元年(1141)正月初十,当时,熙宗巡幸燕京,群臣给熙宗上尊号曰:崇天体道钦明文武圣德皇帝,同时,熙宗册封爱妻裴满氏为慈明恭孝顺德皇后。又拜谒太庙,大赦天下,改元皇统,还仿照唐宋旧制,初定命妇封号,后宫才有什么德妃、贤妃。
五月的时候,车驾从燕京回上京途中,辅政重臣宗干生病,熙宗担心养父的病情,亲自去探视过问,走到野狐岭的时候,宗干病情加剧,熙宗和裴满后一起去探视宗干。
看着养父眼看不行,软弱的熙宗哭到不能自已,裴满后亲自下厨为养父做膳食,侍奉养父食用,通过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孝心。想象一下场面,熙宗泪流满面的守着病床上的养父,裴满后忙里忙外用行动为养父做最后一点事,尽最后一点孝心,夫妻二人的性格和处事可见一斑。
二人守着宗干直到天黑才回自己的住处,熙宗又赦免罪囚为养父祈福,不过拖延了几日,宗干还是病死在途中,天塌了一半的熙宗哭得死去活来,大臣劝都劝不下,又辍朝七日,金国大臣死后辍朝从宗干开始。
要说熙宗对宗干的感情也不能不说深厚,但细扒好像也没多情深义重,宗干是皇统元年五月薨的,熙宗的嫡长子济安在皇统二年二月就出生了,这说明熙宗并没有为养父守孝吧!
当然,不能以此苛求熙宗,养子嘛!就算是亲子又如何?宋太祖还不是居丧时期生出了嫡长子?再说,皇帝也不能为大臣守孝吧?
三、得子失子的打击皇统二年(1142)二月,裴满氏在上京开天殿生下嫡长子济安,熙宗当时已经二十四岁了,才拥有长子,真是欣喜若狂,派遣使者飞驰前往明德宫向太皇太后唐括氏(太宗皇后)报喜。
皇子出生五天就命名济安,从名字可以知道熙宗对儿子的期望,因为儿子出生,熙宗还大赦天下。三月,剪济安的胎发奏告天地宗庙,并册立为皇太子,大金国第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太子。
金国皇帝重视大赦,从不轻易大赦, “北人重赦,无郊霈。予衔命十五年,才见两赦:一为余都姑叛,一为皇子生。”(《松漠纪闻》)熙宗为了庆贺儿子降生对大赦也不吝啬了。
身为皇后父、皇太子外祖的太尉裴满忽挞封王,赐人口、马牛五百、驼五十、羊五千。随朝职官并迁一级,皆有赏赐。可想而知,此时熙宗的喜悦心情。
然而,熙宗的喜悦之情并没有保持多久,当年十一月,还不到一岁的太子济安生病,且病情严重,熙宗和裴满后心急如焚,夫妻俩亲自去佛寺焚香,哭着哀祷佛爷,祈求佛爷保佑儿子能够平安度过此劫,为此,熙宗还赦免五百里内的罪犯(小赦),为儿子祈福。
但是当天晚上,不满周岁的济安还是夭折,肝肠寸断的熙宗、裴满后把儿子葬在兴陵(熙宗父徽宗皇陵)旁边,熙宗亲自为儿子送葬到乌只黑水,又命工匠在储庆寺塑济安的画像,塑像完成之日,熙宗夫妻亲自送到储庆寺安置,后来海陵王毁上京宫室,储庆寺亦毁。
皇统三年(1143)正月初一,本该举行贺正旦仪,但熙宗悼念爱子,不御正殿,群臣只好到便殿称贺,宋国、高丽国、夏国使者到皇极殿遥贺。正月十七,熙宗的万寿节,熙宗命像正旦一样,不接受朝贺,也不见使节,依旧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不可自拔。
四、渐行渐远的夫妻熙宗的后宫除了裴满后,还有德妃乌古论氏、贤妃某氏,没有封号的妃子三人:夹谷氏、张氏、裴满氏(和裴满后同族),还有赵宋皇室的九位帝姬宗女。这些妃嫔中只有贤妃生了魏王道济,还一直养在宫外,直到皇统三年(1143)封道济为魏王,其母封贤妃,才接到宫中,但没多久就被熙宗杀害。
太子济安的死,给熙宗和裴满后都造成沉重的打击,失去儿子的裴满后也变了,为了再生出儿子,她开始处处限制熙宗,不让熙宗临幸其他妃子。
熙宗的变化更大,本身他能继位就得益于宗字辈几个叔伯的斗争,不是宗字辈几个谁不让谁,也轮不到他上位。他继位后就是养父宗干、堂伯父宗翰、宗磐执掌大权,宗干坐视宗磐逼死宗翰,还差点让宗磐把他也一锅端咯!宗磐在熙宗面前都敢向宗干拔刀,其飞扬跋扈更是严重的刺激到敏感的熙宗。之后宗干诛杀宗磐,由宗干、宗弼兄弟相继辅政。
熙宗本人则十分怯弱、平庸,虽然被养父打扮成“汉家少年”天子,其实只是宗干和汉臣们的传声筒,缺乏独立执政的能力。因此在宗干死后,他压制不住太宗系诸子的势力,对权贵们的争权夺势无能为力,他自己也对政事产生厌倦心理,只能通过酗酒来麻醉自己,这才是他在天眷和皇统两个时代的表现判若两人的原因。
皇统八年(1148)十月,宗弼去世。骄奢淫逸的熙宗继续通宵达旦的酗酒,大兴土木广建宫殿,甚至不视朝政,为裴满后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皇权。
很多人都认为裴满后是在宗弼死后参与政治的,其实不然,在希尹之死时,宗干还活着时,裴满后就已经能对朝政指手划脚了。
五、诛杀重臣希尹天眷三年(1140)熙宗巡幸燕京,四月二十三从上京出发,九月初七到燕京,历时一年半,裴满后自然陪同出行,一路上声势浩大,威仪赫赫。
在抵达燕京时,发生了一件事,熙宗身着衮冕乘坐玉辂,看上去非常的威风凛凛,裴满后心生艳羡,就提出要求,要和熙宗一起乘坐皇帝的玉辂进城。
但是,裴满后这个要求被开国功臣之一的完颜希尹阻止了,希尹说:法驾所以示礼四方,在礼,无帝后同辂者。(《大金故尚书左丞相金源郡贞宪王完颜公神道碑》)
就是不允许皇后与皇帝同车,裴满后到底没有坐到玉辂上,不由的暗恨希尹,为希尹之死埋下伏笔。
南征的宗弼也从南方来燕京朝贺熙宗,九月初一至燕京,熙宗一行则是初七到达,经常远离中枢的宗弼自然要和朝中重臣联络感情,一起喝几杯,在燕京十几天,宗弼无日不大宴小宴,不知道怎么就和希尹起了嫌隙。
在宗弼家饮酒过量的希尹,咬牙切齿的怼宗弼,说宗弼就是个鼠辈,还说天下兵马都是他的,各种言语之间是百般看不起宗弼。
宗弼在当时可是军中一把手啊!受此羞辱,不由气恨在心,要说功劳,希尹的确比宗弼大的多,看不起宗弼言语蔑视他也是可能的。
要命的是宗弼也是睚眦必报的人,就在第二天,九月十九,准备离开燕京返回军中,宗弼去向裴满后辞行,从此处看,可知裴满后的权势,身为南征总司令的宗弼还要向她辞行。
宗弼“泣告皇后如前”,向侄媳妇诉苦,裴满后听了小叔叔的告状,对希尹阻挡她乘坐皇帝玉辂的恨意也涌上心头,宽慰宗弼说“叔且行,容款奏帝耳”。(《神麓记》)
随即,裴满后就向熙宗告希尹的状,才在燕京享受到皇帝威仪的熙宗大怒,遂在九月二十二下诏诛杀希尹,养父宗干拦都拦不住,熙宗甚至对养父都“拔剑斥之”,真是威风啊!
希尹之死,表面上主要责任是裴满后,其实还是敏感的熙宗自卑心作祟,害死了大功臣,当然,裴满后和宗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心眼的女人真是惹不得。
六、喜好奢侈闻名南宋杀希尹是在天眷三年(1140),那时候宗干还没死,裴满后的手都伸到前朝,到了皇统年间,宗干、宗弼相继死去,比丈夫能干、有魄力的裴满后更是权势滔天。
萧肄“有宠于熙宗,复谄事悼后,累官参知政事。”刘筈,“自为宣徽使,以能得悼后意,致位宰相。”卢彦伦“能迎合悼后意,由是颇见宠用。岁余,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为宋国岁元使。”“后干预政事,无所忌惮,朝官往往因之以取宰相。”(《金史》)
女真族本身就不限制女性参与政治,当初景祖皇后唐括氏就和丈夫一起巡行参与狱讼,太祖的光懿皇后裴满氏还预定军机,女性参政也是女真旧俗的正常情况。
就算是熙宗接受汉化因素的影响,也并没有过多限制皇后的权利,裴满后的权利还是很大的,比如过生日的时候,从宰相到诸王、妃主、命妇,都要入贺皇后,不像清国,后来皇后过个生日进桌都被取消,更别说大臣朝贺了。
熙宗和裴满后感情好,裴满后自然免不了恃宠生娇,“裴满氏有宠干政,颇掣制,宜不得他幸。”(《金小史》)她又好奢侈,喜欢一切华丽的东西,名声都传到邻国南宋。
南宋皇帝赵构和大臣闲聊,都说金国中宫皇后太恣意,擅权干政金国皇帝不能制。
帝谓大臣曰:“比闻大金中宫颇恣,权不归其主,今所须者,无非真珠、靸靸之类,此朕所不顾而彼皆欲之,则侈靡之意可见矣。宜令有司悉与,以广其欲,侈心一开,则吾事济矣。”···帝又曰:“闻金皇后擅政,三省惟承后旨,其主所言,顾未必听。且后性侈靡,其珍珠装被,追集绣妇至数千人,后日更绣衣一袭,直数百缗,其风如此,岂能久耶!”(《续资治通鉴》·卷125·八月己卯)南宋的韦太后被金国放回去后,每年都给裴满后送去价值巨万的礼物来讨好她,可见裴满后在金国的地位。
先是金人求真珠、靸靸等物,秦桧以誓书不遣泛使,乃谕盱眙军令录事参军孙守信往泗州,谕守将周企令具奏达,俟遣彦良出使附行。皇太后岁遗金主之后礼物,亦以巨万计。(《续资治通鉴》·卷125·九月)裴满后虽然擅权好奢侈,但并不是蛮不讲理的人,她的弟弟忽土,仪仗姐姐之势,横行无忌,人称“闲郎君”,有次侮辱徒单克宁,徒单克宁(习显)就把忽土揍了一顿,这货就进宫向姐姐告状,裴满后怼弟弟:习显是个刚直的人,不会无缘无故打你,必定是你的过错。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裴满对臣子的了解,知人善任,也不袒护弟弟。
七、惨死疯丈夫之手皇统四年(1144)八月,神经质的熙宗杀死独子魏王道济,再没有其他儿子,真正的绝嗣了。
宗室完颜宗贤(赛里)眼看熙宗无嗣,就劝熙宗广选后宫以广继嗣,裴满后不由气恼宗贤,气他劝熙宗广纳嫔妃,又恨宗贤不依附自己,使手段把宗贤贬出去。
在皇统后期,朝廷很明显分为帝后两党,很多大臣都惧怕神经质的杀人狂皇帝,转头依附皇后寻求庇护,不免就和皇权对立起来。夫妻情义已经渐行渐远的熙宗,开始对裴满后的擅权不满起来。
皇统九年(1149)正月二十三,熙宗任命堂弟完颜亮为左丞相,月末,完颜亮生日,熙宗派遣大兴国赏赐司马光画像、玉吐鶻、厩马等礼物给完颜亮,身为皇后的裴满后同样也让大兴国顺便把她的赏赐带过去。
熙宗知道后大怒,不仅杖责大兴国,还夺回裴满后的赏赐之物,他的行为严重的惊吓到完颜亮,成天提心吊胆怕堂兄杀他,为以后的铤而走险奠定基础。
八月的时候,熙宗听从大臣建议诏令祖居在辽阳、渤海的人迁徙到燕南去,由平章政事秉德和左司郎中三合负责此事,近侍高寿星按规定也在迁徙之列,因为在裴满后跟前有宠,就向裴满后哭诉请求不迁徙,裴满后就为高寿星求情,又对提议者表示不满,熙宗就免除高寿星迁徙,处死三合,杖责秉德,之后秉德也成为弑君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从八月份高寿星迁徙的事看,熙宗与裴满后之间并没有发生能刺激他杀妻的事情。紧接着,十月份,熙宗杀两个亲弟弟胙王元和查剌。到十一月初五,就发生了熙宗杀皇后裴满氏的事,事情发生的毫无征兆,令人猝不及防,杀妻当天,熙宗召弟媳妇胙王妃撒卯入宫。
十一月初十,杀故邓王完颜奭的儿子阿懒、达懒,完颜奭是熙宗亲六叔宗杰的嫡长子,属于皇帝近亲。十一月十五,杀德妃乌古论氏以及妃夹谷氏、张氏。十二月初八,又杀妃裴满氏于寝殿。十二月初九,完颜亮等人弑君。
从熙宗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看,只能用疯狂来解释,要说他疯,也不绝对,看他杀人的顺序,从亲到疏挨个来,没儿子了,最亲近的就是亲弟弟,先杀亲弟弟,再就是亲堂弟,如果不死,就该轮到完颜亮、完颜雍这样的堂弟们了,杀后妃也是从高级到低级,先杀皇后,接下来德妃、妃,这是自我灭门的节奏啊!
这样一个疯狂的皇帝,杀的宗室、大臣们人人自危,就算是完颜亮不下手,也会有完颜不亮下手的。
猴格说一对曾经恩爱的夫妻,却走到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由此可见,就算是女真习俗女性地位不低,其命运也在男人的一念之间,男女从来没有对等过。裴满后虽然聪明能干,她仍旧把熙宗当丈夫看待,熙宗却把她当政治对手看待了,这也是女性的悲哀吧!
裴满后的权势是建立在熙宗的宠爱上,也是建立在熙宗的软弱无能之上,虽然裴满后的干政行为符合女真族的标准,但熙宗站在汉文化的角度看,对女性掌权并不认可,夫妻感情良好的时候不会计较,当昔日的佳偶渐行渐远之后呢?熙宗自然会觉得裴满后干政不合乎礼法。
因为裴满后的干政,让弑君自立的海陵王完颜亮心生警惕,从他继位后,就严禁太后、皇后干预政事,为以后的金国订下基调,金国再没有出现像裴满后权势这么大的皇后。
就是这样。
图片资料系朋友如燕提供,谢谢如燕。图片剧照系截图影视剧侵删。参考资料:金史、金源女真、金国后妃研究、续资治通鉴等等等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地下城驭剑士称号?
称号里最适合的肯定是皇室尊亲了,40+力不说,攻速暴击属性强化全覆盖,外加强力触发效果。今年国庆的称号也不错。看楼主走什么强化路线,一般走冰火光的比较多,所以就在这几个里面选一个。满属性大概38力,18属强,换算过来对应的属性伤害能提升8%左右了,很不错。
强化加火的装备有哪些?
瑟利斯特之泪 右槽 +30 火强
疯狂伊凡的避火装置 戒指 +18 火强
皇室尊亲 称号 +6 所有属性强化
真猪护肩 +8所有属性强化
火焰赫瑞克 45火强 65SS
火精灵之戒 16火强
召唤师自定义装备选择?
地下城与勇士召唤自选装备选择推荐:
防具:战争之王的绒丝长裤,长袍,尼尔巴斯的绒丝腰带,短靴,护肩
称号:皇室尊亲(智),时装,宠物选择春节套的
首饰:巫师的灵珠,牛头械王的召唤芯片,厄运之泪戒指
辅助:手套
魔法石:青龙雕纹石
武器:断魂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