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之王菠萝丁,你会对七年前的自己说什么呢?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最好的我们》。』
首先,谢谢小读者推荐我《最好的我们》♥ 让我没有错过八月长安的这部作品。
改编自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最好的我们》让我人生第一个没有暑假的7月,也还是沾上了一些青春的气息,而让我整个深陷《最好的我们》之后,默默也开始了续作《你好,旧时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感觉?在很密集的进到某一齣戏剧之后,很容易会有进到故事中所建构的虚拟世界那种感觉,例如在《最好的我们》里面的「振华中学」,就会相对让人觉得特别有真实感! 当然一部分也自然是因为,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代。
人生好像以考试为最重要的、一失足就成千古恨的那个阶段,以及,对于爱情懵懂好奇、同时又对未来茫然未知的年纪。
我总是觉得这样的校园剧,总是很加分的是──对当下正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来说,有共鸣、感同身受,而对于已经过了这个年纪的观众而言,是种回忆,青涩的、带着笑与泪的回想。拿第十八集左右,因为贝霖导致的贝塔跟简单吵架来说,其实事过境迁之后,或许她们根本都会忘记贝霖这个人的存在──可是,人人必然都经历过这样与好友争吵、却又负气自己躲起来难过的时候,而也想必经历过如耿耿一般的左右为难。
贝霖是个我觉得稍微写得有一点片段的角色,我觉得她倒也不是真的喜欢韩叙,只是很羡慕简单所拥有的一切,她不明白明明成绩表现自己更优于简单,但怎么对方比自己更快乐呢?不管是友情、爱情,甚至是亲情带给她的孤独感,都让她相对来说很难跟其他人相处。我始终觉得,她只是想要站在简单的立场、拥有简单所拥有的,并且透过「模仿」来得到一样的快乐。
但我觉得简单之所以快乐,也许是因为她的心思真的相对单纯,尽管他在单恋韩叙的这个过程中,最后的结论是「一厢情愿就得愿赌服输」,但我却也觉得,因为一直以来都只望向同一个人,因为付出而快乐、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所以对她而言,世界的规则其实相对易懂的,就算在课业方面相对有所压力,却也可以在她的乐观、韩叙的陪伴之下,好像也不那么痛苦了。尽管,她终究是因为他的一句话而离不开同桌的他,硬着头皮让自己选了理组。
而说真的,象是在文理分科的抉择,也是很多人高中时曾经产生过的犹豫,当然、作为社会组(也就是故事中文组)的我,一直会有所不甘的是那种理科至上、文科就是理科读不来的逃兵那种感觉,或许在升学导向的学校来说,确是如此,但我其实内心挺替这部分打抱不平的。
文理分科也好、各大重点课程也好,相较于很多青春校园剧都把过多重点摆在「活动」上,我觉得《最好的我们》蛮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偏颇升学这部分的压力。而男主角余淮,也不是典型的全能男主角,因为太过投入物理而相对荒废其他科的他,也因此常常被语文老师盯上,甚至为了准备物理竞赛,看得出来他其实牺牲了很多。对于物理的热爱,或许也就让其他科箱对式微,而他偶尔也会有点自卑的觉得──自己终究没有办法像周末等一、二班的学生一样,什么都能兼顾。也因此,到后来,不只是余淮帮忙指导、教学耿耿的理科,甚至耿耿也帮忙盯着余淮的文科,说真的,若能两人这样彼此互相叮嘱,同桌、甚至早恋又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从最开始的训练、余淮帅气完成排字任务之初,一度会觉得会想要塑造成全能主角,可是渐渐的在故事中,我们看见了他其实相对「平凡」的一面,反而让人觉得更加亲切、写实。故事的最开始一句「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完全打中我,而故事也从最开始在新生训练上的辉煌,慢慢的挖出他相对不那么完美的一面,象是一种倒叙,也象是跟女主角之间,让人遗憾的黄金交叉。
这样说不知道是否有点不太好,但其实我觉得,《最好的我们》这个故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都是「悲剧」的部分。朱瑶从最开始的自私、歧视,到最后负荷不了高考的压力而自杀,凸显了升学主义之下酿造出来的「考试怪物」,以及一次定生死的悲哀(其实在最后的物理竞赛中余淮简讯的那句「我这三年都白费了」也是让人有同样的感慨);又或者是韩叙,在简单离开之后,也才真正明白自己的习惯已经成为依赖,而他们相爱的时机错过了,也就回不来了。那段全力以赴的初恋是简单最美好的回忆,而对韩叙而言,就成了遗憾了,他的后知后觉,终究让两人的爱产生了时差。
『当我那么爱你时,你心不在;
当你因为我的离开而怅然若失时,我也已经选择不爱。』
关于韩叙、简单,我在IG上曾经写下这段话。
不过关于简单,其实我有一个自己比较不理解的设定,就是在第二十二集时,伴随着耿耿没有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可是我觉得是耿耿太诚实了,她的艺考感觉该过第二阶段的)、余淮的物理竞赛失利,连结到后来他们共同准备高考,但、简单作弊的误会到后来跟周末一起被开除,我觉得这一段处理的很快又同时有点虎头蛇尾,顶多就是强调周末跟简单感情而已,我自己觉得蛮没必要的。
「耿耿」跟「余淮」,两人像是命中注定的连结,从一开始被拿来当开玩笑的存在,在经历很多事情之后,好像也在心理层面上默认了对方之于自己的重要性,虽然碍于不早恋原则让两人一直没有把话真正说开,但诚如在寻找简单的那一刻,余淮告诉耿耿她与简单的不同──我觉得关键就在于男方的心意是否明确。方才曾提过,我觉得《最好的我们》算是提及学习部分挺多的一部校园剧,但是该有的活动,在高一的部分依然是没有少的,从最开始的军训、后来的篮球赛、日本交流、话剧比赛、家长会、合唱比赛等等,都让他们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中,越来越了解彼此,也共同创造了越来越多回忆。
挺喜欢两人在家长会时的互动,虽然因为余淮妈妈的强势,难免让她有一点受伤、甚至也让她因此知道了余淮国中时期与陈雪君的往事,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句「我们一直坐同桌吧」,仿若对意外考上振华、老是觉得自己落后人家一截而感到辛苦的耿耿来说,象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更遑论在那个当下,不光是学业上的辛苦,还包含耿耿家里的状态。
其实我还蛮喜欢谭松韵在耿耿这个角色上的诠释,是在很天真单纯的人设之下,又不至于让人觉得太过「装笨」的女主角,同时也因为父亲再婚、面对继母跟弟弟搬来这些家庭背景之事,让角色更有厚度。来到振华的意外自然是她始料未及的,而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也让她总是觉得窒息,可是慢慢的可以发现,在世俗眼光之下或许并不那么OK的学业成绩,却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脚印的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我觉得无比重要的一个部份。我会觉得耿耿是持续在成长的,虽然,就戏剧角度难免觉得,有些事件的功能性似乎相对重复,可是却可以发现在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上,耿耿的有所成熟,同时,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
我很喜欢第三集,在耿耿上课时遭逢听不懂的打击,但或许又出自于某种自卑感而不敢举手发问,余淮一句「说听不懂,没什么难的」,瞬间温暖了耿耿还有很多观众朋友吧?
因为那感觉是在耿耿最无助的时候,代替她发出了求救讯号。考试的压力,必然让耿耿无所适从,而期中考偷题事件,亦是让我蛮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
张平与张峰,两个带班风格截然不同的班主任,某种程度上也象是一种注定,让二班跟五班呈现完全不一样的风气,二班无疑是菁英路线,但是相较之下五班似乎更活泼,且我想应该跟导师的感情更好吧?从最开始因为换座位而进行跟老师的PK,期中考偷题事件,全班为了让张平留下来而努力奋战物理补考(甚至就连其他科老师都被学生们感动而努力帮忙),到后来,不管是文理分科、或者是高考前夕的勉励,意外都让我觉得有被感动到。高考前夕,全班宛若压力累积到最高值以及释放并存的流泪,突然勾起自己在考试前的心情──再怎么努力强迫自己平常心,还是免不了的紧张。
事后回头看,真的有当时所想的那么严重,一旦考差了就万劫不复吗?其实也没有,但是就那个当下,什么生命注定会找到另外的出路等等之语,其实是很难安抚考生内心的焦躁与不安的。不过我觉得,诚如五班是张平所带的第一个班级,就连家长会前都会紧张万分(这也让我觉得特别可爱!原来老师也是会有紧张的时刻呀),或许也更凸显了他对这群孩子的重视。不管是简单失踪、耿耿的进步、余淮的状态、贝塔的离开,等等,都看得出来他的用心。贝塔甚至是有点喜欢上张平这个有点憨厚老实的老师的。
比起相对比较资优生一些的余淮,或许路星河的艺术家性格,也注定让他对耿耿的喜欢更加轰轰烈烈,不管是为了拯救耿耿拍坏的照片而做的纸雕、在大庭广众之下还炸了喷泉的告白,合唱比赛上的当众示爱,这些或许都是在那个年纪的女孩子特别容易被打动的感情。其实观众都看得出来,余淮很介意路星河的存在,会觉得相较之下,可能摄影/美术这同属艺术创作的领域范畴,加上对于念书相对而言比较没兴趣,自然让耿耿跟路星河好像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但是我自己觉得挺可惜的是,路星河送给耿耿围巾这条线,最后好像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甚至路星河不断寄画作、书信给耿耿,对余淮来说,也是介意在心底口难开。
而我不禁在想,这样的路星河来到振华,到底对耿耿来说是不是一种解脱呢?不管是带她去看海、读诗会,或许都是对她而言一种大开眼界,也是对课业压力极大的耿耿来说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可是,我觉得很讽刺的是,在他勇敢去北京、为自己闯出一条路之前,振华的潘主任、甚至是路星河的家人都对于他学画一事不给支持,甚至觉得他捣乱、破坏振华校风等等,然而月在他真正考上学校之后,整个态度大转变,这岂不是很吊诡的状态吗?
不免让人觉得──为了考上好学校、为了榜单,是不是很多事情都不知不觉被牺牲了?
后来,耿耿认为「最好的自己」,是在成年之后,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摄影而小有名气,甚至回到老家开设摄影工作室,去记录她觉得更有温度跟纪念性的画面,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在她最期待的那一天,余淮无预警消失了。
阿拉德之怒奶爸带什么称号?
最强套装称号:国庆套白虎称号 (现活动结束已绝版)2、最强任务称号:菠萝丁不灭之王
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执。
心怎么来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比如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执”,执于“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这种思考其实是一种虚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有惑,看不清,自然就会产生。心如明镜,世间怎么样,心也照出来是怎么样,那就安了,安后自然知道一切所执皆虚妄。
你就知道你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也不干。
什么都不干和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执。
再比如神秀上座与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时,作了很有名的谒。
神秀上座作的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大师针对此谒作的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谒都是一种执,神秀上座执于“有”,惠能大师执于“空”。
弘忍大师拿起鞋子将谒擦掉,那才是真正的悟道者的行为。因为他希望惠能大师不要执于空,空还需要空掉。
五祖当晚给他讲《金刚经》时,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事实上他也明白五祖为什么擦掉他的谒语。
道理是这样,能不能做到才是最关键的。
你能说出很多道理,结果心中却有万千疑惑,或者看不清世界本源,那终究还是执于“知识之相”。
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看似很简单,实则真做到很难。
因为我们面对很多身份,比如可能是一个父亲,可能作为孩子,可能作为一个学生,可能作为一个领导等等,我们同样面临很多诱惑,比如美色,名利,财物,爱好等等。
当五光十色的世界向我们涌来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是真的,然后沉迷在里面,这或许就是苦海之源头吧。
你看到的好人和坏人是因为你先有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才出现的。前面那个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你看到就会有情绪的波动,如果一个婴儿看到,假设这个坏人长的不是婴儿害怕的那种,你觉得婴儿会认为他是坏人吗?
这个《道德经》的第二章也讲到这个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有些人想跳出,觉得太烦太苦,不想呆苦海之中,他想成佛,这种想法对吗?
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禅师:大师天天枯坐在这里,如果不修止观功夫,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道一禅师没有理会,怀让禅让继续点化,就拿起一块砖来磨,并且有很大的声音。
最后马祖道一被磨烦问他在做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磨镜子,马祖道一说: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反问那枯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道一禅师马上开悟了。
坐禅需要吗?当然需要,但是你将坐禅就当作是成佛的途径,那就“执”了。
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马祖道一听到“那枯坐就能成佛吗”就悟了,那么知常容和各位朋友也听到这句话,悟了吗?
应该是没有悟。
所以悟的机缘和悟的内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一定要说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那我跟着惠能大师走过的路,拼命研究这8个字,我也能悟,那就是一种“执”,就是磨砖成镜的执。
所以你看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怎么可能是什么都不干呢。相反要做的事情很多,那干什么事?
你悟了时就知道了。
需要说明内容:
知常容没有读过《金刚经》,我凭自己的理解去解说,能不能得到看的人的认可,不是我的事,那是各位读者自己的事情。不过有一句话我还是需要说的,到最后佛、儒、道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个一样指的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是一样的,那就是都只讲一件事: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为什么要加这个说明,我写过好多《道德经》专栏、写过一个《论语解读》专栏,唯《佛经》的解读没有,为何?留给你们思索吧!
水果有没有什么感情含义的?
柠檬——忌妒 它代表着"我的心是酸的,脸是绿的",从而成为忌妒的代言人。荔枝——承诺 夏季盛产的荔枝,因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谐音,所以代表承诺。梨——牵挂 清爽消暑的水梨,也跳脱传统代表"分离"的苦情,转变成"想你的心不曾远离"的甜蜜牵挂。木瓜——暗示 它代表"木头!你还不懂我的心吗?" 甜瓜——甜蜜 它代表"每次见你都甜入我心!" 芒果——专一 它代表"你是我心中闪耀不灭的光芒"或"你是我的惟一"。当你吃芒果时,特别能体会到爱情的甜美悸动。 香蕉——追求 它代表"退去你的矜持,感受我的温柔!" 葡萄——思念 它代表"将每个思念你的日子串联在一起!" 菠萝——是好运 它代表"好运旺旺来!" 柿子——是圆满 它代表"事事如意!" 芭乐——健康 它代表"健康快乐!"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芭乐,因为强劲的生命力,而赢得"健康"的果语。枣子——转运 它代表"早日康复!"苹果——禁果,代表欢娱、享乐。青苹果: 代表初恋--人人都说初恋是青涩 葡萄: 代表怀念--紫色的葡萄,淡淡的香甜. 桔子: 代表祝福--代表桔子,一直怀有一份香甜的祝福. 密桃: 代表深情--"密桃"来形容甜美可爱的女孩子,饱含深情 草莓: 代表婚姻--心心相印. 西瓜: 代表平实--平实的爱情,平实的幸福.
什么是佛教中的不二大法?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文殊菩萨赞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教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什么叫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乃至一切法无有言说,无有文字语言是入菩萨不二法门。
因为佛教的修行理论是围饶着:“缘起性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苦集灭道,普门次第菩萨六度,八正道,四无量,四加行,五十一地,四小果与戒定慧,三无漏学,罗汉,菩萨,佛,圆觉,等觉,妙觉,正觉,正定聚,开悟明心,明心见性,智慧功德发菩提心圆满为修行次第的成佛,圆满的觉悟与开悟。”
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所以成佛与开悟是佛教修行的最高追求。
但我们凡夫不开悟一说即错,就是在谤佛,谤法,谤僧。
用禅宗的话来说:不着一处即是佛。
龙树菩萨的《中亡论》《大智度论》:佛性“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亦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
所以我们一说就谤法谤佛谤僧。
也就是有无均归一处,即是不二。
《金刚经》说无,《地藏经》说有。
有是为无而作,无是有的根本。
有是:有戒体,有四无量心,有大善心。
无是:字是人造是虚,话是人编是虚,佛像也是人造塑也是空性,经文是人写亦也是空性。
用知见来证无知见,用妙用化众生。
八万四千法如虚云,雾去见真即是不二。
真非真,有非有,无非无,道非道。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也就是《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那是光明顶与如来藏,也就是不二。
亲证亲得,得了也就无语了。
也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了。
所以我们不开悟的凡夫不能去说佛的境地。
说了就是谤佛谤法谤僧,成边见知见和邪门外道。
佛法以释迦摩尼讲经说法49年的见宇宙空性的大般若修行人开悟证道与明心见性为究竟的圆满的次第修行。
要修行人自己去亲证亲行才行。
所以才设立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
也就是你学佛:既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神通,还要有观音菩萨的慈悲一切众生的慈悲心,还得要有弥勒菩萨的溶天溶地溶万物和溶人事的大肚心,还得要学观音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忍辱负重上得了讲堂下得了厨房为度众生甘愿为众生当牛做马去行愿受苦才行,更要学地藏王菩萨为度地狱众生而发大愿:地狱不空,哲不成佛的伟大成佛的大誓愿力才行。
所以佛门的不二法门是修行成佛的最高究竟法门。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今天我又大妄语一次:借花献佛又谤了一次佛,谤了一次法,谤了一次僧。
自我忏悔,忏悔。
佛祖拈花唯迦叶会心一笑而得佛心印。
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外觅不可得。
内寻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