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宏达股份年报(应收账款案例)

游戏资讯 admin 2025年09月25日 01:26 102 次浏览 0个评论

宏达股份年报,应收账款案例?

一个典型应收账款管理失败的案例 一、宏达公司的背景 宏达公司是成立于1988年的电器股份制企业,1994年3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宏达公司上市。该公司经营范围非常广,包括电视产品、空调产品、电子医疗产品、电力设备、机械产品、数码相机、通信及计算机产品等。

但彩色电视机是宏达公司的拳头产品,长期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 1997年前后,宏达公司通过大幅降价的策略,确保了在国内彩电市场的领头羊地位。以后几年中,随着竞争对手竞相降价,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让公司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宏达公司迫切希望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通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发展,以减轻经营的风险。

二、应收账款危机的始末 应收账款危机的发生 自1996年以来,宏达公司的应收账款迅速增加,从1995年的190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近50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从1995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23。3%。2004年,宏达公司计提坏账准备3。

1亿美元,截至2005年第一季度,宏达公司的应收账款为27。75亿元,占资产总额的18。6%。 宏达公司不仅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而且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4。67%下降到2005年的一季度的1。09%,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彩电业上市公司的同期应收账款周转率。

巨额应收账款大幅度减少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1999年的30亿元急剧下降到2002年的-30亿元。截至2004年年底,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亿元。 2004年12月底,宏达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计提大额坏账准备,该公司今年将面对重大亏损,击昏了投资者以及中国家电业。

受专利费、美国对中国彩电反倾销因素等影响,宏达公司的主要客户——美国进口商KR公司出现了较大亏损,全额支付公司欠款存在较大困难。KR是宏达公司的最大债务人,应收账款金额达到38。38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96。4%。据此,公司决定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当时预计最大计提坏账准备金额为3。

1亿美元左右。 另外,截至2004年12月25日,宏达公司对南方证券委托国债投资余额为1。828亿元,由于南方证券目前资不抵债,根据谨慎性原则,拟对委托国债投资余额计提全额减值准备。宏达公司2003年的净利润为2。6亿元人民币,以此为标准,宏达公司至少需要为此笔债务背上10年的包袱。

上市10年的首次亏损,留下债务10年难尝。短短数日之内,宏达公司的股价跌幅近30%,总市值损失30多亿元。2004年上半年,宏达公司的净利润只有6000多万元。 由此可以看到,导致宏达公司巨额亏损的罪魁祸首是美国的经销商——KR公司。美国KR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由美国三联公司、香港大洋公司和原镇江江奎公司成立的合资企业,JL为公司董事长。

从2001年7月开始,宏达公司将其彩电源源不断地发往KR公司。然而产品是出去了,货款却没收到。KR公司当家人JL,这位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2年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家,总是以质量问题或货款未收回为借口,拒付或拖欠宏达公司货款。 宏达公司2003年年报、2004年年报都显示,KR拖欠宏达公司应收账款近40亿元。

2004年3月23日,宏达公司发表的2003年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03年年末,公司应收账款49。85亿元人民币,其中KR的应收账款为44。46亿元。2003年3月25日,宏达公司发表的2002年年报显示,宏达公司实现收入125。9亿元,实现净利1。

75亿元,但经营性现金流量为-29。7亿元,这是自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来(1998年),宏达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首次出现负数。截至2002年底,宏达公司应收账款仍高达42。2亿元,其中未收回的KR的应收账款数额为38。3亿(4。6亿美元)。两相比较,应收账款不降反升。

同时宏达公司拥有70多亿元的存货,其中31。2亿元是库存商品,22。56亿元是原材料。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尽管KR欠下如此巨额的款项,但是在年报中,无论是监事会报告还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报告,均没有对此做出特别提醒。 这些数据在宏达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季报出现了变化,其中,公司的应收账款减少为45。

72亿元,但存货由年初的70亿元增长为78。84亿元,并未出现危机。 KR在与宏达公司的交易中,凡赊销均走保理程序。KR、保理公司、宏达公司三家签订协议后,保理公司将会通知零售商如沃尔玛,不得向KR直接支付货款,而是把货款交给保理公司,由保理公司将钱按10%和90%的比例在KR和宏达公司之间分账。

KR公司称,对于没有进连锁超市的货物,KR向宏达公司提供支票担保,而这部分货数量很小。也就是说,宏达公司的货款回收有两种方式:保理程序和KR的支票担保。对此,在国际贸易中,买方的支票担保对于卖方的保护程度与常用的信用证完全不同。支票担保的有效性取决于买方的信用及资金账户状况,银行不承担支付责任。

2002年度宏达公司与KR的贸易总额为5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没有收回来,从报表上看,KR的欠款由年初的0。4亿美元增加到年末的4。6亿美元。从宏达公司对KR巨额的应收账款来看,宏达公司出口收入基本是通过KR实现的,宏达公司可能是为KR代工或者是KR买断宏达公司彩电,也就是说宏达公司彩电出口美国销售信用链条中,宏达公司货款能否回收与零售商如沃尔玛等无关;又根据出口397。

61万台彩电及出口收入55。4亿元推测,宏达公司出口的彩电应为低端产品(平均每台不到人民币1400元)。为了防范沃尔玛可能倒闭带来的风险,宏达公司和KR双方另外向保险公司投保,保理公司如果在两个月之内收不到货款,保险公司就要赔付。但实际上,KR货款平均回收期绝对不止两个月,2002年度宏达公司回收0。

4亿美元的货款,据报表附注称,截至2002年3月10日,已回收KR货款8906万美元,另有10199万美元票据在托收中。在2003年的中期报告中,针对数额较大的应收账款,宏达公司解释道:“账龄在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根据公司历年经验,一般可在次年收回。

”但是2003年年报中,宏达公司披露,KR公司所欠货款,账期1年以内的为35。12亿元,1~2年的为9。33亿元。由这个数字引出了问题,9。33亿元的货款是否属于宏达公司、KR、保理公司3家签署协议的货款,如果是这种货款,为什么超过1年收不回来。

同时,由于委托理财出现问题,宏达公司2亿元的资金暂时处于冻结状态。 事实上,宏达公司已对KR超过1年期的应收账款提取了9000多万元的坏账准备。2003年,宏达公司主营业务利润3。02亿元,做9000万元的坏账准备无疑大大侵蚀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应收账款和存货总额共计119。9亿元,占总资产的56%和净资产的91%,这将影响到公司的资产质量。由于出口美国之路已被堵死,宏达公司原计划出口美国市场的彩电可能大幅贬值。实际上,2004年12月31日的坏账准备更是达到2611155059元。

显然,按照宏达公司今年的盈利水平,无力支撑这一高额费用。 谋求化解危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宏达公司受KR所累,已非一朝一夕。早在2003年3月5日就有媒体报道,KR与宏达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可能让宏达公司蒙受损失。可是宏达公司并未紧急刹车。

KR应收账款事件后,宏达公司管理层已经决心对宏达公司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甩包袱”,以便2005年轻装上阵,因此才会一年计提26亿元来自KR应收账款的坏账,新管理者不希望这个包袱更持久地影响宏达公司。2004年后半年来,宏达公司在生死关头曾经谋划收购KR,重新启动国际化战略。

而接收KR的代价就是KR的4。7亿美元货款。对于KR来说,4。7亿美元首先是偿付能力的问题,要KR一时拿出这么多现金相当困难;即使是有,KR也会想出种种办法予以拖欠。让KR还款的路径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以4。7亿美元为代价接盘KR进军北美市场,可能是一种胜利,也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

接收KR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借助收购KR之渠道,宏达公司国际化一步登天;二是解决KR遗留欠款问题,轻装前进。 宏达公司在印尼曾经有类似的经历,宏达公司早在2000年就开始对印尼出口,方式是与印尼本地厂商合作,印尼厂商进行生产,宏达公司进行贴牌。

同时此厂商还进行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一段时间的合作之后,印尼合作伙伴拖欠宏达公司大笔欠款。最后的结果是宏达公司收购印尼合作方,拥有印尼合作方在东南亚的销售网络。在强大的销售网络支撑下,宏达公司产品大举进攻印尼,其中包括彩电、空调。到现在,宏达公司的空调、彩电已经占据了印尼绝大部分市场,而印尼市场是东南亚最大的市场,占据了印尼市场,也就占据了东南亚的制高点。

尽管KR事件与印尼的情况不尽相同,但两者有可比性。接手KR之后,宏达公司将在美国借助KR现有渠道及产业上下游资源,销售KR品牌的产品。一个背景是,KR在低端市场,是美国家电销售量最大的品牌,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收购完成后,就不会产生现在与KR发生的问题,因为宏达公司面对的是沃尔玛等零售商,其即使拖欠宏达公司货款,性质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就像现在的宏达公司与苏宁、国美的合作一样,略去了KR这个麻烦的中间环节。

但这还是一种设想,对于宏达公司而言,如何迫使KR就范是当时最大的考验。如果成功,宏达公司将顺利渡过这一难关。当时宏达公司没有在美国对KR提起诉讼,就是考虑到一场漫长的跨国诉讼对宏达公司是更大的风险。因为按照宏达公司与KR所签署的协议,按照属地原则,所有诉讼必须在美国进行,而判决的执行也必须在美国执行。

2004年10月,JL在深圳被四川警方以“涉嫌票据诈骗”刑事拘留,而这也意味着宏达公司对KR的彻底失望。为尽量收回货款、减少损失,2004年12月14日,宏达公司在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KR公司,以KR公司违反债务偿还协议,两次逾期不履行分期还款义务为诉求,要求被告美国KR公司偿还4。

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的货款(连同利息及超期罚款共计标的额4。843亿美元)及律师费、诉讼费等,并要求法院发出禁令,禁止KR转移资产及删改、毁坏账本,同时允许宏达公司查明KR的财务状况。通过司法程序核实KR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以利于KR公司欠款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双方焦点集中于KR公司在2003年为宏达公司开具的37张支票是否为空头支票,这将决定KR是否涉嫌票据诈骗。但是,针对公司的诉讼,KR在2005年1月14日在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以宏达公司在美国CES展(美国消费电子展)之前发布的预亏公告、媒体的报道毁损了其商业信誉等为由向宏达公司提起了反诉讼并要求予以赔偿。

对此反诉,宏达公司认为,预亏公告是公司按照中国的法律依法做出的,且公司并没有向新闻媒体发布有损KR商业信誉的言辞。 宏达公司方面、律师、会计和司法部门的有关人员进入KR开始查询公司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通过长时间调查,宏达公司方面否决了“收购KR股权以承接KR公司资产的方式进行追债”的计划。

宏达公司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作为私营企业,KR在财务方面并不透明,很难判断KR公布的财务状况与实际的财务状况之间有多大的差距,现在问题不是KR这部分资产抵押的比例有多大,而是除了这部分资产KR还有多大的偿债能力。根据国际资信调查机构邓白氏的资料,KR的净资产数字与其销售额相比小得可怜。

而且从其历史纪录来看,KR是一个麻烦不断的企业,从2001年至今,牵涉多宗商业纠纷,包括银行、供货商、运输商和保理机构在内的许多交易对手向KR发函,即要求提供抵押。KR已抵押了其大量资产,个别资产甚至重复抵押。加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KR与合作伙伴大多都有逾期债务,宏达公司担心通过这种方式承接KR公司的股权后,在承接到KR资产的同时,掉进了KR另一个庞大的“或有债务”的陷阱,同时要为KR承担无休止的诉讼。

据了解,KR有100名工作人员,产品遍及北美的两万多个零售点,包括BestBuy和CricuitCity。KR在美国站稳脚跟的一个标志是,它已经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KR在美国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是KR公司之所以最近几年在美国市场上异军突起,靠的就是大量从中国进口DVD、彩电等家电产品,然后以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价格销售给美国知名的连锁超市。

而这两部分已经是KR最后最值钱的东西了。宏达公司的预亏公告中预计可收回账款在1。5亿美元,极有可能是基于对KR包括品牌在内资产价值的总体估计。 宏达公司告诸外界,目前公司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追讨货款。2005年3月27日,宏达公司对外披露,宏达公司已经从KR追回近1亿美元。

2005年7月18日,KR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ZH公司宣布,KR以及其控股人JL已经将拥有的ZH公司股权全部抵押给宏达公司,作为宏达公司应收KR货款的担保。受KR近40亿元人民币应收账款拖累的宏达公司似乎获得了一个好消息。 2005年7月18日,在香港上市的已经停牌多日的ZH公司公告,控股股东KR和JL根据证券及期货条列做出最新利益申明:分别将持有ZH公司的1。

65亿股(51。94%)和5770万股(参股18。14%)质押给宏达公司,作为宏达公司对KR应收账款的担保。KR主要业务范围在美国,JL是其创始人,控股KR52%;ZH公司则为JL的香港上市公司,宏达公司为ZH公司的供货商,目前双方无任何应收、应付的货款。

ZH公司继续停牌。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ZH公司法定股数12亿股,发行股数3。18亿股。票面价值0。025港元,市值4。5792亿港元。但是ZH公司的资产净值仅有1788。2万港元,盈利更是只有130万港元,每股盈利0。041港元。以此计算,KR和JL在ZH公司分别拥有约2。

38亿港元和0。83亿港元的市值,两项合计仅为3。21亿港元。而若以资产净值计,这两项的抵押仅值1260万港元。与宏达公司近40亿元人民币的应收账款相去甚远。 2005年7月,双方达成协议,KR向宏达公司提供三部分资产抵押,作为其部分欠款1。

5亿美元的担保。KR抵押的三部分资产,一是KR公司的不动产抵押担保;二是KR及其总裁JL持有的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ZH公司”股权担保;三是KR商标担保,三部分资产的抵押登记手续当月办理完毕。 2005年9月,宏达公司董事会公告显示,在对KR4。

675亿美元的欠款中,宏达公司可能从KR收回的欠款只有1。5亿美元,这意味着还有3。175亿美元(26亿元人民币)的欠款面临无法收回的境地。这一数字高于自1999~2004年6年间宏达公司的利润之和。由于宏达公司大笔应收款难以收回,而且,在宏达公司既往的140亿元净资产中,存货就有将近90亿元,这样的财务状况。

宏达公司的后续发展令人担心。2005年初,宏达公司通过向银行融资获得30亿元综合授信额度,但宏达公司仍在数年内深受应收账款管理失败的困扰。 三、宏达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评析 (一)财务人员的思考:应收账款的处理策略 应收账款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真实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投资者比较关注上市公司的账面盈利的增减,面对账面盈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关注不够。在当前我国上市治理方面还在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不少上市公司的账面盈利与实际纳入囊中的盈利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一旦应收账款中出现坏账、事先又计提不足,当年的实际盈利常会因此出现大幅波动。

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通常随着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国外一般对3年期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100%的坏账准备,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计提比例为68。35%,对计提比例也没有制度上的强制性。这就造成了部分上市公司通过不确定的计提比例,以应收账款的增减调节利润,多数表现为虚增利润。

一旦提高计提比例或足额计提,或坏账实际发生,往往导致上市公司突现亏损或盈利大幅下降。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隐忧的有3类上市公司:一是应收账款数额较大且事先没有足额计提坏账准备的上市公司;二是3年期其他应收款数额大且坏账准备计提不足的上市公司;三是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过高的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引发的投资风险,往往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宏达公司对KR的应收账款可能影响产生的风险估计不足,据此,公司董事会决定按更为谨慎的个别认定法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按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宏达公司在2004年12月的公告中表示,准备对KR应收款按3。

1亿美元计提坏账准备。 但是,宏达公司有近一半的应收账款仍然处于敞口风险中。财务人员应该对处于敞口风险的应收账款进行风险等级分析,预测这部分应收账款的违约概率。 根据应收账款的违约概率预测,财务人员制定了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案。除积极催收应收账款外,财务人员可以考虑是否作应收账款保理,即企业将应收账款按一定折扣卖给银行,获得相应的融资款。

根据应收账款的违约概率预测,银行制定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折扣率。应收账款违约概率越大,应收账款保理折扣概率越高,宏达公司的应收账款回笼现金越少,损失越多。 财务人员必须比较明确地预测应收账款的违约概率以便决定是否作应收账款的保理,以及对于公司回收应收账款现金最合适的应收账款保理折扣率。

巨额应收账款已经严重影响宏达公司的现金流量。在分析最合适的应收账款折扣率时,财务人员还必须考虑按照既定应收账款折扣率回收现金额,为了弥补公司的营运资金缺口,以及公司筹集资金的成本,财务人员需要在应收账款折扣率和筹集资金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宏达股份年报(应收账款案例)

想募集100亿发展业务?

上市是为了“发展业务”?没那么简单吧!

提到老一辈企业家,绝对绕不开柳传志和任正非,两人和所创办的企业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但历经30余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柳传志和任正非同岁,都是1944年生人,都是国内最早一批企业家。

柳传志

1984年,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创办了联想集团的前身—中科院新技术发展公司,从公司名字和背靠的中科院来看,联想属于“技术公司”、“科技公司”。然而联想的第一桶金却不是通过“技术”获得的,而是贸易获得的,说起来难免有点“讽刺”。

通过贸易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联想“不忘初心”,1990年取得PC生产许可证,联想牌电脑在国内市场推出,这才算真正回归到技术领域、科技领域。

我们不否认联想集团在微机领域的地位,曾经的联想电脑也是国货之光,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目前很多消费者对联想电脑越来越不“感冒”,因为联想虽有“高科技、新科技”之表,但“组装公司”的帽子却一直摘不掉,比如联想曾部分收购IBM、摩托罗拉、日本一些电脑品牌,业务范围和品牌杂七杂八,但关键配件多源自进口,与其说是在研发电脑,不如说是在组装电脑,这一点从联想低研发投入上就可见一斑:

联想在2019财年、2020、2021三年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分别是2.98%、3.27%、2.92%,这个研发投入比有多低?且不与华为做对比,就说科创板上的这些企业,近三年研发投入平均占比为9.43%,联想集团不及平均水平的1/3,实在是太低了,难怪被冠上“组装公司”的头衔。

不仅研发投入比低,负债率也很高,这很难让人把上市是为了“发展业务”联系在一起,更容易把“上市圈钱还债”联系在一起:

根据前一段时间联想发布的招股书,最近3年,联想负债率分别是86.34%、87.37%和90.5%,负债率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净资产有237.17亿元之多,但负债总额却有千亿之多。那么联想上市是为了“发展业务”?是为了发展技术和高科技?恐怕没那么单纯,圈钱还债的味道更浓一些。

除了诟病于研发投入比低、负债率高以外,高管薪酬太高也被诟病:从数据来看,近三年,联想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总额是5.65亿元、9.09亿元和9.34亿元,占净利润的13.30%、16.25%、10.75%。把高管薪酬占比和研发占比作个对比你会发现,净利润用在给高管发放薪酬的比例是研发投入的3-5倍。

反观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远高于联想;另外,华为几乎“全民持股”,通过员工持股平台,99%以上的股份在员工手里,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占股不到1%,且还在连年减持,让步股份于员工。

写到这里,把联想和华为放在一起,难免有点“脸红”,华为在科技研发上越投越多,而联想有点跑偏了。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上交所在9月30日受理了联想重回A股的IPO申请,但10月8日就被打回了,联想上市终止,从始到终用时8天,成为史上最短时间内被终止的科创板IPO的企业。

联想的胃口似乎有点大,200多亿元的净资产竟然想募资100亿,要知道在港交所上市20多年,目前的市值不过才900亿,想回A股圈100亿?想得有点多、有点不切实际。

至于华为为什么不选择上市,我想就不必过多解释了,华为如果想上市,从体量、资产负债比、在科技领域的地位等方面都是符合的,而且上市必然会受到资本的青睐,市值暴涨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任正非的华为没有上市的想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想染指资本市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高科技研发上,这与绝大部分企业“上市圈钱、一夜暴富”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怎么从基本面与技术面分析股票的涨跌?

分析股票走势的方法很多,如下就常用的一些方法列举出来:技术分析:

1.看K线图 股价是处于上升通道还是下跌通道?上升通道可以关注,但不要盲目追高,下跌通道不要碰。

2.看金叉死叉 当短期均线上穿中期或者长期均线时,形成最佳买点即金叉;短期均线下穿中期或者长期均线时,形成最佳卖点即死叉。这时再卖已有些下跌,因炒股软件里面的指 标有些滞后。

3.看量价关系 没放量股价在微涨,说明主力在布局;在上升通道中,明显放量但股价微跌,此时主力在盘整打压散户;放量逐渐加剧,此时拉高,主力快出货了,不要盲目追涨。 后面剧烈放量股价并未涨就是主力悄悄出货了。

基本面分析:

1.看公司有没有重组消息,重组包含很多方面。

2.看公司是否有关联交易。

3.看公司前期是否有亏损。

4.看上市公司产品是否属于国家政策扶持还是打压的。

5.看公司的盈利能力。

其实分析股市有多种方法,最主要的是适合自己,因为股市变幻莫测,在股市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摸清股市规律,掌握技巧,才能长久生存下去。本人一开始也是小白,哭过也笑过,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现将自己多年实战总结成股市“底部引爆指标”理论,严格遵循系统投资,追求稳定和持续地盈利。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演示一下

【案例一】

在讲解今天的选股之前,我们先来看下恒立实业走势情况,

如图:恒立实业是在19号就出现了底部信号,经过上涨后出现了引爆的信号,到31号的时候,8个交易日的涨幅是达到了101.20%。

紫光学大也是在26号出现信号的,到31号的时候,4个交易日的涨幅有46.42%

相信最近跟我一起操作的朋友都把握到了,没有有把握到的也不要着急,本人会经常讲解这样的选股思路和个股.感兴趣朋友可以适当关注一下

下图该股今天出现底部引爆信号,套用底部引爆指标,符合标准,由于平台规定,代码就不在这里公布了。

相信熟悉指标的朋友都知道底部引爆指标的口诀:底部即买入、引爆即加仓,同时出现底部和引爆信号就是最佳的买入时机。笔者每天早盘前都会根据行情结合指标更新三只短线牛股在圈中,通常会有80%出现大涨甚至涨停,底部引爆和详细的使用文档我也一并公布在 圈中,欢迎新老粉丝及时的查阅,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看到这里肯定还是会有很多朋友问我怎么领取文章个股以及指标?大家可以私信回复:(底部引爆).也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玄阳看盘),里面会有详细的见解和底部引爆的股票推荐哦,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讨论

散户如何快速的从几千个股票中选择?

普通人不适合炒股,而更适合购买并长期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原因是这样的:

第一、炒股很容易上瘾,变成类似于赌博这样的恶习。

这是因为,选股,犹如选美,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投资者自己收集资料和信息,通过一定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做出选择之后,如果股票价格和自己的预期相符开始上涨,那么投资者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

美国的心理学家Paul Good曾经列了一张表格,叫11个症状。他建议股民将自己的投资(投机)习惯和这张表格做一个对比:如果你拥有这11条中的绝大部分,那么你可能堕入了赌博的陷阱(虽然你自以为自己在投资)。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1. 经常买卖股票,以至于买卖这个行为变得比交易股票的目的更重要;

2. 经常打电话给你的券商,沉迷于对自己股票的研究以至于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

3. 玩的资金越来越大(甚至通过借助场外融资,杠杆,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才足以让自己感到兴奋;

4. 多次试图控制或者停止自己的炒股行为却欲罢不能;

5. 当自己的账户里有现金时,无法控制自己不去买点股票;

6. 通过在股市搏杀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作为对自己生活上的其他问题的逃避;

7. 在股市中割肉后,购买更多的其他股票以试图把钱再赚回来;

8. 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撒谎以掩盖自己的炒股行为;

9. 通过非法手段(比如盗窃,贪污等)来为自己炒股筹钱;

10. 由于沉溺炒股而影响自己的职业,家庭关系或者学业;

11. 向别人借钱来炒股(比如场外融资,向父母/岳父母或者亲戚朋友借钱)。

读完了上面的这个单子,我仔细想了想身边认识的一些亲戚朋友,还真有些符合上面大部分描述的“假炒股,真赌徒”的散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赌博治疗中心的主任Carlos Blanco对于赌博和赌徒有多年的专业研究。他指出:赌博的恶习一般多见于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而沉溺于股市的“赌徒”则多见于30至40多岁的中年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股市的“赌性”更加复杂,需要的资金量更大,对中年人的吸引力更强。

美国有个电视评论员叫James Cramer,他在CNBC上曾经主持过一个节目叫Mad Money,其内容就是接听听众的电话进行荐股。后来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他在节目中推荐了Bears Stern的股票(该公司后来被破产收购),害的听众损失惨重,Cramer也被迫向公众道歉。 他写过一本书叫做Confessions of a Street Addict,翻译过来就是《股市瘾君子的忏悔》。这个书名真是对那群沉溺于选股的赌徒的最真实写照。

第二、绝大部分股民,不赚钱。

那么那些整天忙碌于股市中选股的散户们,到底有没有赚到钱呢?

如果你去问那些散户,你炒股有没有赚钱?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会告诉你:当然赚钱了。或者即使亏了他们也会说:股票还在(言下之意是再等一段时间市场上涨了我就赚了)。很多人都有选择性回忆的行为学毛病:他们对自己在某只股票上赚钱的经历记忆尤深,可以重复几十遍滔滔不绝告诉不同的朋友自己有多天才。但是在自己亏钱的股票上却选择淡忘,绝不告诉任何人。还有一些人在股票亏了以后从自己其他的银行账户或者老婆父母那里拿钱再补仓,在他看来账面总额增加了,因此也不算亏。

所以要检验那些散户真正的赚钱情况,不能去问他们自己,而要从其他更客观的途径去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Brad Barber和Terrance Odean曾经检验了一家美国券商提供的66,465个个人交易账户,得出结论:炒股会减少你的财富。

比如上图显示,在这六万多个个人账户中,那些买卖股票越是频繁的散户,其净回报(Net return)越低。所有账户的平均(年化)回报比标准普尔指数回报低1.5%左右(1991-1996),而那些交易最频繁的散户的(年化)回报比标准普尔指数低6.5%。

上面说的是美国的股民。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股民的表现。

如上图所示,A股市场交易量的82%左右,来自于自然人散户。但是这些散户从股市中获得的投资回报,仅占总回报的9%左右。忙碌了半天,以为自己工作很勤奋,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钱都交进股市里去了,说的就是A股散户股民。

第三、市场(指数)很难战胜。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散户选股当然亏啦,因为他们是散户嘛,没有专业技能。那么那些专业选股的基金经理们,他们的选股能力如何呢?

美国的三位教授Barras, Scaillet和Wermers曾经对美国1975-2006年(32年)的两千多名公募基金经理做过定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两千多名基金经理中,有99.4%的经理没有选股能力。而在剩下的0.6%的基金经理中,很难分清楚他们到底是有选股能力,还是只是运气好而已。 得出这个结论的并非只有这个研究。事实上有很多研究都有类似的发现。

Source: Woodsford Meta Analysis

本人和团队汇总了研究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绝大部分在世界一流期刊上刊登的学术论文,结果发现大部分的论文得出结论:基金经理在扣除其费用之后给投资者的回报不如一个被动指数ETF(比如标准普尔500)。 这其实并不让人奇怪,因为选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在1957年时,标准普尔指数中包括有500家公司。但在40年之后,即1997年,只有74家公司还在该指数中。也就是说,其他的426家公司(85%),都已经被剔除出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行列了(可能他们被并购,或者倒闭,或者变小了等等)。而其中的股票回报比指数更好的,只有区区12家。

换句话说,基金经理(或者散户)要想战胜指数,就需要独具慧眼,找到那500家公司中的12家。这个概率是2.4%。 想要战胜指数,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其难度远远高于大部分人的想象。

很多投资者业绩不佳(不如指数),其原因之一就是过多的依靠直觉顺着公司名气去买股票。问题在于,很多最后破产倒闭,让投资者血本无归的股票,都是名头很响的大公司,比如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安然等等。对于这个现象巴菲特曾经说过:The dumbest reason in the world to buy a stock is because it is going up。(伍治坚翻译: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买股票的理由就是因为股票正在上涨。)

下图显示的是2001年到2011年标普500指数,和几家大公司的股价回报和年化波动率。纵轴是股票的回报(越高越好),横轴是风险(越小越好)。因此越在左上角的投资组合,对投资者来说价值越大。

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公司的风险调整后回报,都不及标准普尔500指数。购买并长期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投资者能够以最小的风险代价,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

第四、行业大咖怎么说?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伍治坚你是谁啊?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好吧没关系,你可以选择对伍治坚忽视,但是让我来引用几位行业内的大咖关于选股的评论吧。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erton Miller曾经说过:

如果有一万个股民在那里选股,那么根据概率,其中有一个会选到涨好多倍的股票。这只是个概率游戏。很多人认为他们在有目的的选股,其实根本不是。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Michael Jensen说过:

没有证据表明,公募基金经理有能力持续的战胜市场。

美国著名基金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的创始人Rex Sinquefield说过:

股市中的任何一个人,和全世界的60亿人比起来,他所知道的信息只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战胜市场的道理之一。

美国的“债券之王”,PIMCO的创始人之一Bill Gross上面的这段话尤其值得我们深思。他说:

每个投资大师,像巴菲特,索罗斯,还有我自己,都受惠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一些投资者承担了一些风险,加了一些杠杆,获得了一些回报,便被冠以“大师”的称号。殊不知他们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据来源:

Source: Barber,B and Odean,T: Trading is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 LV, No 2, April 2000

但是股价迟迟不涨?

股票业绩不错,但是股价迟迟不涨,多半震荡横盘中,这种股票一般是会张发给涨上去的。如果你已经买入了,建议你拿着不动。如果你没有买入,建议你少量建仓,因为接下来可能会大跌,大跌之后重仓。

股票业绩不错,说明基本面是向上的。在大家心里,都可能认为这股票肯定涨上去,如果主力也这样操作,那么很多人都会赚钱,而主力将会亏。

很显然,主力不会做亏本生意。

他们会在业绩好的时候下跌,恐吓拿着筹码的人;而会在暴跌之后拉升,拉空车,吸纳资金进场割韭菜。

这是庄家的基本操作思路。

所以,如果你已经买了业绩不错的股票,那么,建议你拿着,打死都不要做任何操作。

如果你还没没这个股,建议小额建仓,静观其变。

总结:股票业绩不错,但是股价迟迟不涨,多半震荡横盘中,这种股票,建议你拿着不动,静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