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知情者并向他传达摩根的日志,黄光裕与陈晓是什么关系?
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联系从最初的竞争对手,到其后在同一个战线共事,再到如今反目成仇,三年的时间里这两位重磅人物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二人的一些往事细节还历历在目。 蜜月期 黄力挺陈晓,一度为其天天送饭 2007年,在永乐电器与摩根斯丹利对赌面临失败境遇,陈晓和永乐当时陷入困境,随后,黄光裕出现,永乐电器被国美电器收购,陈晓只身到国美担任行政总裁一职。孤身一人的陈晓被外界都认为当时担任的只是虚职一个,但黄光裕给了陈晓最“贴心”的对待,黄光裕对内对外都力挺陈晓。 为了消除外界及公司内部对陈晓的疑虑,黄光裕在收购陈晓创办的永乐电器之后,曾欣喜表示,再也找不到比陈晓更合适的总裁人选。 “对内,为了显示对陈晓的尊重,黄光裕甚至在国美总部为陈晓安排了一间和他办公室一模一样的房间,在同一个楼层,同样的大小,还有同样的装修风格。”知情人士称。 陈晓刚到国美北京总部上班,不适应北方饭菜,黄光裕的家人甚至一度每天开小灶给陈晓送饭。 变化 贝恩资本进入,“蜜月期”结束 这些温情的画面也昭示着二者当时关系的“蜜月期”。但随着二者合作的深入,黄光裕与陈晓的关系也逐渐发生着变化。知情者透露的一个细节是,黄光裕曾私下对人念叨过“陈晓有野心”。 “当时国美电器里面的体系都是黄光裕时代的老格局,尽管黄光裕对陈晓有所疑虑,也寄予厚望,但世事难料,黄光裕出事后,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述知情人士称。 这些昭示着黄陈二人“蜜月期”的温情画面随着贝恩资本的进入而被打破,日前,“去黄”和“倒陈”在国美董事局内部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力量。黄光裕与陈晓的决裂,生动地上演了一部公司创始人、大股东、职业经理人、外部投资者几方对企业控制权明争暗斗的大戏。 二人的关系从昔日的惺惺相惜到如今完全决裂,利益在其中夹杂着微妙的变化。一位PE界人士称,贝恩资本的进入很有可能只是过渡,如果黄光裕方面未能获得控制权,一个惯用的做法有望被采纳,即贝恩资本或将协助国美管理层实现MBO。 导火线 不当言论让双方彻底决裂 黄光裕方面和陈晓从来未如此恶语相加,在该事件爆发后,陈晓的表态也将二人之间最后的情面撕破,陈晓甚至公开对媒体称:“黄光裕在中国的政治生涯其实已经结束,但是他却一直没有看清楚,还在挣扎,这样的结果绝对是鱼会死,网不会破!” “双方矛盾存在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从黄出事不久就完全激化了。黄光裕看到国美电器最近两年的业绩数据时很不满意,他并不满意被同行苏宁电器迎头赶上。”接近黄光裕方面的人士透露。 事实上,陈晓此前多次在外界对黄光裕放出类似“狠话”,让黄光裕非常生气,黄光裕方面人士也直言陈晓“忘恩负义,连对黄光裕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 该知情人士称,在双方彻底决裂前,陈晓还亲自给黄光裕写了一封信,向其解释之前的种种做法,陈称外界的有些话是自己说的,但有些话是媒体自己理解的,希望消除误会,并能够得到黄光裕的谅解,但并未能获得黄光裕的谅解。 知情人士称:“黄光裕方面开始一直都希望能够把双方的分歧消除掉,把方案谈好了再公开。”但随着谈判无果,黄光裕向国美发出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信函,随之国美电器一纸诉状将黄光裕告上法庭,这两位昔日搭档的矛盾完全公之于众。随着事态逐步发展,才有了昨天股东投票大会的结果。 企业家热议 我的企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国美? 在“陈黄之战”的大剧延宕之时,很多企业家都暗中有此一问。尤其是那些曾经热心引入资本、积极引入职业经理人,此前雄心勃勃地由家族企业向公众公司挺进的企业,更甚之。 这一事件,也导致了民意与企业界的巨大分野。其中折射的,恰是人们之前的天真、混沌,乃至迷茫。在《中国企业家》杂志走访调查的数十位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中,也有一个明显分野,即年轻的、新生代、海派的企业家容易支持陈晓,比如硅宝科技董事长王跃林、原路劲地产副总李伟、携程CEO范敏等,他们觉得黄光裕的控制欲太强;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也均支持陈晓为首的现任管理团队。但第一代企业家,则更倾向于支持黄光裕。 或正向,或反向,中国企业必须经历这样一轮洗礼。在这个集“情、理、法”矛盾冲突的复杂事件中,每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读出他想要的东西。阴谋家可以看到权术,法学家可以研究规则,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可以将国美事件当成一面镜子,反躬企业自身成长中的隐忧。(商报综合) 深度思考 国美之争标志着 现代公司理念的生根发芽 前段时间,《公司的力量》很火,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其实这课的素材完全没必要不远万里到外国去找,中国眼下就有一宗最好的素材,那就是还在上演的国美之争。 那国美之争如何给我们上课? 公司是全体股东的,而股东是通过持有的股份来实现对公司的拥有。在国美事件中,很多人为黄光裕打抱不平,就因为他们认为国美是黄光裕的。黄光裕确实是国美最大的股东,但不是唯一的股东,所以黄光裕只是部分地拥有国美。这是讨论国美之争的基本起点。 有人也许会问,创始人和高管对企业有特殊的贡献,难道能把他跟其他股东混为一谈吗?其实,在创始人接受其他投资者的投资时,其特殊贡献已经转化成股份了。也有些公司,各种股票的投票权是不一样的,但那得在投资时有言(协议)在先。如果不是有言在先,那就得混为一谈,股股平等。国美的所有股份里面,并没有投票权的区别,所以还是股股平等。 在国美之争里面,黄陈双方,各种手段说辞使尽,最后大家出路一样,都是要到股东大会里去寻求支持,这是所有权力源于股东大会的最好例证。如果没有股东投票验证,谁宣称自己代表了广大股东的利益都是枉然。 这挺好的,好过雇凶手喷迷药,拿锤子砸对方的脑袋,或者勾结官府设局抄家。所以在国美之争里,无论黄光裕和陈晓双方立场分歧言辞激烈到何种程度,只要他们还在公司法的框架内行事,还尊重股东大会这个最高权力来源,就是了不起的进步,标志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公司理念在中国不但生了根,还要发芽。 所以,凡是股东大会投票做出的决定,就是正义的。如果看到别人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破口大骂,那就是干预人家内政,小心国美股东抗议。
如果推荐一本改变你人生的书?
我推荐稻盛和夫的《活法》
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是在一家理疗店,等待的过程中感觉无聊,发现她们家书架上有这本书,随手拿起来读,谁知一读就放不下了。我恳求店员把书借回家看,看完之后还不过瘾,立刻上网买了全套五本《活法》。这套书至今依然放在我书架最醒目的地方,我随时都会拿出来看,而且不遗余力地向人推荐。
说这本书改变我的人生也不算夸张,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这套书的人,他的人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改变。
1. 草根逆袭,并不是传说。
介绍这本书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作者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他一生先后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京瓷公司和第二电电(KDDI),并在79岁高龄那年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重建亏损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在此之前他对航空运输业一无所知。在他的经营下,仅仅几个月时间东京航空扭亏为盈;一年后,稻盛和夫领导下的日航做到了三个世界第一:利润世界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世界第一。
所以,稻盛和夫“经营之圣”的称号可谓当之无愧。但谁能想到,稻盛和夫最初只是出身平民、白手起家。
少年时代,稻盛和夫只是一个平凡甚至有些倒霉的普通人。他性格懦弱悲观,患过肺结核,两次报考中学全都落榜,考大学也不顺利,毕业后好不容易在全家人的热切期望中进入的第一家企业松风工业却是一家衰败破旧、濒临倒闭的公司。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在那家公司工作的人,“连老婆都娶不起”。仅仅半年时间,除了稻盛和夫之外,同时进入公司的另外4名毕业生全部辞职或另谋出路,只剩下走投无路的稻盛和夫一个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看不到希望,稻盛和夫的职业生涯就从这里开始。
最初的怨天尤人之后,稻盛和夫迅速调整了心态。在全公司对工作敷衍塞责的大环境下,稻盛和夫却像打了鸡血一样,按照自己的判断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地一个人进行新产品研发。最终,他的孤军奋战换来了令人欣慰的收获,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大量订单。
靠着这种在逆境里顽强求生的精神,稻盛和夫先手创办了京瓷公司、第二电电,无不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和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样是出身草根,同样是起点卑微,同样是处在一家濒临倒闭的破败公司,稻盛和夫却让自己的人生在逆境里开出耀眼的花朵,震惊了全世界。
2. 作为人,何谓正确?
所有的人都知道,经营好一家企业,单凭一腔热血和永不放弃的执着是远远不够的。一家企业就好比一架精密复杂的机器,任何一个部件出了问题,这家机器都无法正常运转。
随着企业越做越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采购、生产、质检、销售、财务、人事,方方面面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苦苦思索之后,稻盛和夫意识到: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乍看很复杂的事物,不过是若干简单事物的组合。
稻盛和夫把解决问题的依据定为“作为人,何谓正确?”
什么叫“作为人,何谓正确?”稻盛和夫说:“要正直、不撒谎、不贪婪,不给人添乱,待人要亲切……”这些在幼儿时期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就是解决世间所有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经营企业的基本原则。用这个原则去处理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稻盛和夫的企业就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解决人世间所有的问题吗?
有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拜访一位禅师请教什么是禅,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地说:“这话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答说:“虽然三岁小孩都知道,但八十岁老翁却未必能做到。”白居易闻言豁然开悟。
正所谓“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恰恰是最深刻的。如果真正能遵照奉行最简单的原则,最艰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磨砺心性、砥砺人格
稻盛和夫一生都在“以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来面对生活。除了经营企业,他对人性中的方方面面都付出很大的精力去磨砺和打造。他提出,所有人都要磨练心智、提升心性。人生的过程就是提升心性和心智的过程。他认为“我们的灵魂在终结时的价值必须高于降生时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和目的。”
稻盛和夫提出了“六项精进”作为磨练心志的指针: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 谦虚戒骄。
(3) 天天反省。
(4) 活着就要感恩。
(5) 积善行、思利他。
(6)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正是因为严格据此磨炼心性,才有了稻盛和夫的经营奇迹和不朽的人格。这也是稻盛和夫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活法》一书的精髓远不止这些。事实上,我认为这套书不但是企业经营者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而且是每个人一生必读的一套书。它不但讲述了企业经营的哲理,更讲述了做人、做事,甚至一个人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当我读完第一本《活法》,我感觉灰暗的生活忽然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为我敞开了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世界。而我的生活也从此改变。
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
不是破不了,而不敢破 !美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度,他们的宪法规定:民众持枪是合法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总人口约3.3亿,而民众拥有枪支总数竟然高达3.9亿支,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拥有一把以上的枪支。这样“放纵”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美国每年死于枪击案的民众超过3万人,不仅民众遭殃,而政府官员也深入其害,更令人侧目的是,连美国总统也不能例外,据悉,美国历史上共9位总统遭遇过暗杀,其中4人死于非命。
下面就来看看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肯尼迪的刺杀悬疑案。
时间回到1963年11月22日12点半,时任美国总统肯尼和夫人杰奎琳乘敞篷汽车前往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个礼堂演讲,在经过迪利广场时意外发生,随着一声赤耳的枪响,一颗子弹射中肯尼迪的后颈,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又一颗子弹打碎了总统的右半边头骨。
突遭巨变,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被吓的瘫趴了。然而,尽管如此,当肯尼迪倒下瞬间,她还是下意识地伸手去抓住肯尼迪被击飞的头骨,结果没抓到。
随后,肯尼迪立即被送到附近的海军帕克兰纪念医院救治。但仅仅过了半个小时,美国达拉斯帕克兰纪念医院降半旗,美国媒体宣布肯尼迪去世。三天后,也就是11月25日,美国政府为肯尼迪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
肯尼迪遇刺震惊了世界,他是在众多随从保护的情况下被刺杀,凶手究竟是何方神圣?令人惊讶的是,暗杀案至今已有数几十年光景了,其真相一直没有大白于天下,竟然成了一不大不小的悬案。
首先来看凶手。美国中情局经过一番侦查后,指出凶手是一个名叫奥斯瓦尔德的犹太人所为。凶手是一人所为显然可疑,然而,更可疑的是这名“凶手”被警方抓住还不到48小时内,就在押往县级监狱的途中,被一名叫杰克·鲁比的夜总会老板开枪击毙,理由是4个字:为民除害。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肯尼迪遇刺案发生后的三年时间里,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杀。
而到了2017年,肯尼迪遇刺案有关的31.9万份、500万页厚的政府记录已经有88%全面对外公开,另外11%也在经过情报机构的部分涂黑处理后陆续解密;特朗普竞选前曾承诺解密最后的1%,但至今却三缄其口。
以至于肯尼迪之死众说纷纭,有多种版本,主要如下。
第一种说法:阴谋论。
根据“谁受益谁是嫌疑人”的原则,时任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嫌疑最大。约翰逊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憾败,对肯尼迪怀恨在心。而根据美国宪法,在总统任上遭遇意外,比如被刺杀或者去世时,副总统直接无需大选,直接就任总统。
而肯尼迪执政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财政改革,削减了和约翰逊最要好的朋友德克萨斯石油大亨的权益,这让约翰逊误认为肯尼迪是在对他杀鸡儆猴,于是恼羞成怒的他选择铤而走险派人刺杀了肯尼迪。
这种阴谋论的说法看似合情合理,但也是终点重重,毕竟这样做,很容易让约翰逊成为众矢之的,聪明和成熟的政客显然是不会这样做的,“借刀杀人”何不比这个强上百倍千倍。
当然,关于肯尼迪之死阴谋论是众多的,不仅有有副总统约翰逊,还有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还有民间异见者,还有苏联、古巴等敌对国的“刺客”等。只是都没有明确的证据和结论。
第二种说法:情杀论。
有媒体爆出肯尼迪被杀跟他的地下情人梦露有关。据说梦露怀了肯尼迪的孩子,而肯尼迪怕自己的声誉毁于这个女人之手,于是选择了“忍痛割爱”,结果梦露悲极生怒,怒极生恨,于是亲手导演了这场暗杀好戏。然而,在肯尼迪刺杀案发生数天后,梦露就“意外”死于洛杉矶的家中,而她的秘密日记也一起神秘消失。更是让情杀论成了无厘头之论。
第三种说法:黑手论。
黑手党起源于意大利,极为恐怖,因为“镇压”,后转移到美国。美国的黑手党领导阶层里面有一些还是在美国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从经营赌博和色情业,发展到关心政治、干预政治。他们的地位连美国联邦都不敢乱动。黑手党利用手中的权力,控制市场、水源、走私香烟和投资房地产等,获得了巨额的暴力。要暗杀总统也是能办到的。
第四种说法:诅咒论。
这种说法很离奇很玄乎,一些人认为肯尼迪家族受到了某种神灵的诅咒,因此,让肯尼迪死于非命,他死后,他的家族也是“意外连连”,肯尼迪的残疾女儿死于手术,肯尼迪的长子死于飞机失事,肯尼迪的第二子也是遇刺身亡,肯尼迪的三子出生后便夭折,肯尼迪的四子死于脑癌……
肯尼迪亲人和家族如此多的非正常死亡,让一些认为这是某种诅咒所带来的结果。
总之,关于肯尼迪之死,关于天字第一号人物的刺杀,数任美国总统,数任联邦调查局局长都不能公布一个如此简单的结论,简直是打了美国民主和法制的一个耳光。
其实,以美国中情局的“侦察”能力,办案效率,这起案件显然是破解了的,只是没有对外公布罢了。对此,专家称:此案不是破不了,而是不敢破。之所以不公布于天下,显然是有担心的,比如案件会动摇人心、瓦解美国政治体系,比如案件牵连“政界”和“财阀”等众多重要部门、重要政客,比如案件难以承受媒体舆论异常强大的压力等等。
而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尽管拥有亿万身家,不受美国“政界”和“财阀”等影响,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为了维持国内政坛的稳定,他也不敢太出格,因此,不惜“食言”在选举时的承诺,迟迟没有公布尼迪遇刺案那最后1%的真相。
灵笼中的远行是什么意思?
远行在灯塔上是一种光荣而伟大的行为,年老的人最终都会以远行来结束自己余下的生命。至于远行的真正含义,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猜测。在灯塔上远行是一年一度的大事件,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由摩根城主亲自为这些人送行。而灯塔上的其他人也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参与到这场仪式中。
我们知道灯塔上的很多资源都是由猎荒者从地面上获取的,所有的资源都显得弥足珍贵。因此除了获取资源以外节约资源也是灯塔上重中之重的事情。远行就是一种很好的节约资源的方式,这些人一离开灯塔,就会为灯塔省下口粮等资源,所以说远行是为了节省资源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上面说远行是为了节约资源,这个说法当然是能够说得通的,不过我们从剧中了解到,所谓的远行也就是几个人而已,并且这些人都是年纪非常大的人,人数不多,而且这些人从生理上来看也活不过几年,远行这个借口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神秘女子的事件,这件事对于灯塔上的人来说是件大事,而对这些事情非常清楚的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而人们口头相传的那些事情,很大部分都是虚构或者篡改过的。
这些篡改和虚构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掩盖住什么,既然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去掩盖住一些事情,那么就需要把那些知情者都要消除掉才行。用比较强硬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有些老人在灯塔的运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强硬的态度可能会让他们狗急跳墙。
强硬的方式不行,那就用那些软的方式去解决,远行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首先将这些人塑造成英雄的形象,然后赋予他们英雄的使命,最后带着自己最后的光荣死在地面上,这样所有的秘密都会被守住,而那些年轻的人们,由于历史的篡改,老人又逐渐死去,慢慢的会不知道原来的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埃隆教官对马克说的那一番话,大致意思是噬极兽是可怕,但是人心更为可怕,特别提醒马克要注意人心险恶,这似乎是在提醒着马克什么,在那次谈话中还说到了查尔斯与摩根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远行的几位上民的反应,他们几个人的表情几乎出奇的一致,似乎对这个结局的到来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些人都经历过神秘女子事件的。远行也为后面马克的暴走以及神秘女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让大家都知道都是有预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