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无限榴弹,著名的三三制战术?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九兵团打响了长津湖战役的第1枪。
此战打得十分惨烈,我军在零下30度乃至于零下40度的极端天气下,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虽然非战斗性减员极高,但我们成功的打垮了美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
在此次作战中,麦克阿瑟留下了圣诞节攻势的笑话,创造了向后进攻的传奇,也诞生了那句“除非上帝带着刚回来参战,否则谁也打不过志愿军”的名言。
当时美国人完全不能理解,明明贫穷落后,甚至没有任何重武器的中国人,凭什么能够吊打美军呢?经过仔细复盘战争,美国人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著名的三三制战术。
由于此战的影响,美国西点军校将志愿军的三三制战术奉为经典,而且两国在后来的友好交流中,美军曾大量学习中国的三三制。
那么问题来了,三三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又为何能创造这么大的奇迹呢?
关于三三制的起源,大体上是在抗战时期。
这一时期情况特殊,日寇实力非常强大,而我八路军战士只能化整为零,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优势来对敌。其中八路军和老百姓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例如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战术。
毫无疑问,这所有的战术都在强调灵活变化,由于效果不错,所以这些战术的某些理念也被融入到了部队的组成中,于是就诞生了最早的三三制战术。
具体的内容为:这套战法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而每个战斗小组由三人组成。
在这一过程中,班长,副班长和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而且每一个小组的具体分工都明确到位,分别为进攻掩护和支援。
每一次战斗之时,三个小组摆成三个梯队,而每个小组以两名战士靠前小组长在后,以三角形阵型前进。
伴随着多次实战练习,三三制战斗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国共内战期间,三三制由原先的一个战斗班变成了一个战斗群。
这个所谓的战斗群,同样的是由三个战斗班构成,所有的战斗小组通过口语手语以及无线电来传达战略信号,此举直接将27人的战斗群完全铺展开来,使得士兵的作战协调达到极致,居然能够做到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从这些数据来看,大家可能无法直观地感受其威力,但是在具体的实战中,这套战术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就以当年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为例。当时美国人拥有制空权,我军无法运送重武器,只能使用二战时期早期装备,而且士兵的补给线都无法保证。
所以在数次正面进攻之下,我们根本无法抵抗美军的重火力,而且和公之所谣传的人海战术不同,在美军的重火力面前,人山人海的战术,换来的只是无尽的牺牲。
在这一过程中,我军决定采取已经成熟的三三制,通过示敌以弱的战术,引诱第7师和陆战1师入套。
此举让麦克阿瑟以为志愿军是软蛋,所以他发起了圣诞节攻势。于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爆发,美军的两大军团被第九兵团分割包围。
一般而言,战场陷入混战,那么接下来就体现战士的单体作战能力了。
美国人想要靠着火力覆盖来确保自身优势,但在三三制面前,强悍的火力根本无法做到有效杀伤,以三人为小组的士兵,在夜晚如同灵活的老虎。
美国人无法确定我军士兵的主力位置,以至于处处设防,处处又无法防住。而且最难得的是,当两军进入短兵相接之时,我军始终能够保证一个小组对战1~2人,居然保持了对美军的单体优势。
而且由三人构成的小组,极容易在夜晚穿插对方的战队缝隙,数次穿插下来,美军的部队变得越来越零散,而越是零散,三三制的作战优势越突出。
结果到1950年12月25日,长津湖战役圆满结束,13,000余名联合国军或死或俘,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成为了莫大的笑话。
正是因为此战,美国西点军校永远记住了三三制,甚至后来在我国为师仔细打磨此战术。
当然,朝鲜战场三三制固然神奇,但它的真正巅峰成就还是在对应自卫反击战中。
——在那场战斗中,庞国兴,王世军和冉福林三人组成临时战斗小组,他们面对200多名印度军队,居然丝毫不惧。庞国兴和王世军两人边用冲锋枪扫射边投弹,冉福林在一旁随时支援和掩护,三人且进且退,灵活变通,打一枪换一个位置。
数10倍于我方的印度军队,误以为遇到了解放军主力,所以他们丝毫不敢反抗,居然狼狈而逃。于是就有了经典语录:敌人不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进攻。
凭此一战,解放军的三三制达到了步兵作战史的巅峰。
看完以上案例,我们能够充分感受三三制的强悍,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套制度的具体优势到底在哪些细节处呢?
对于这一点,不少学者曾进行过具体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减少伤亡。在战斗中部队最要紧的是,最大化地消灭敌人,和最好的保护自我。在重火力时代到来以后,人海战术成为了牺牲品,详情可以参考一下,义和团数万人围攻一个大使馆被机枪打败。
但是三三制战术使得人员十分分散,以至于连美军这么强大的炮火覆盖都无法找准主力,只能大炮打蚊子越打越乏力。这是三三制最大的优点。
基层作战的灵活性。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和国民党军队有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当我军失去指挥进入混战的时候,士兵会自觉组成三人战斗小组,灵活穿插,敌人到哪,我们就消灭到哪。
著名的胡家窝棚战役中,国民党就吃了大亏。
而且,除了确保战场的单兵作战能力外,这一套制度还能在战场上随意的组合,例如执行临时任务,或者需要爆破冲锋,这些任务在战场上各方就可以自由决定,而不需要临时抽调人员,耽误时间。
可怕的战场利用率。在古代社会每一场10万人的战斗,往往都是少部分人在进攻,大多数人在观战。可是这套制度却不同,区区一个战斗群,27个人就能覆盖800米的进攻范围。
在当年与印度的战斗中,庞国兴三人小组就打出了一个营的战斗火力,此举就是最好的例证。
哪怕是与美军交战时,当年我们用一个团的部分兵力硬扛美军上万人,就是让所有的士兵不断地以三三制来占据战场主动,以每一个战斗点来阻击敌人,造成最大伤亡。
美军对此头疼不已,曾经付出了莫大的牺牲。
当然除了以上的战场优势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培养新人。
要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牺牲都是比较大的。但无论是哪一场战斗,即使团长营长全部牺牲,连长排长乃至班长都能及时顶上,而且他们的指挥没有丝毫错乱。
只要他们能够活下来,他们就是新的营团级干部。
以上就是三三制的内容,它是新中国曾经的骄傲, 而它的传奇在未来还会续写。子弹能实现拐弯吗?
如果想使子弹弹道非常规弯曲,也就是俗称的子弹拐弯目前实现的途径分为一下两种:第一种是弯曲枪管,美国探索频道节目《流言终结者》就试过将一把栓动步枪的枪管掰弯到180度,结果发现从那样的枪管发射出的子弹依然有足以穿透弹道凝胶在防弹玻璃上砸出冲塞孔的效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德国,美国和苏联就都实验过弯曲枪管以让枪械在狭窄的地方发射,德国的Krummlauf装置据测试甚至能在100米距离对敌军士兵进行有效杀伤。
Krummlauf I型(步兵型)装置装配45度弯曲枪管的样子,上面装配了潜望镜原理的瞄准镜
在科布伦茨武器技术教学陈列馆展示的Krummlauf P型(装甲部队型)装配90度弯曲枪管的样子
美国OSS开发的M3“盖德”冲锋枪的弯枪管组件
1945年苏联也试制过弯曲枪管的波波沙-41型冲锋枪,苏联甚至在二战后实验过弯枪管AK
枪管弯曲90度的加长枪管的AKS-47III
但是这些武器呢,都有一个问题,枪管寿命太短,比如Krummlauf I仅仅打过300发子弹后便寿终正寝。
第二种方法,就是制导枪弹,将子弹由自旋稳定变为定风翼稳定,靠子弹上的可动翼面差动进行差动,听上去很天方夜谭,但是事实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为美国DARPA的“超精确任务武器系统”(EXACTO)计划研制了12.7*99mm NATO口径的制导枪弹
EXACTO子弹全貌
EXACTO子弹实验时尾部的LED灯在延时摄影下的光迹
并且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在2016年夏天,俄罗斯中央精密制造公司也做出了射程为10千米级的制导子弹
为什么还存在日本应该多挨几颗原子弹这样的骇人言论?
转今天看到的一个帖子@火药君
和平精英火箭小子怎么无限飞跃?
方法一
步骤/方式一
玩家需要点击飞跃技能就可以飞到更高空,然后使用跳跃来进行滑行。
步骤/方式二
持续跳跃就可以实现空中飞行,之后等飞跃技能cd又可以进行飞跃。
步骤/方式三
这样就可以越来越高,搭配空爆榴弹还可以在空中完成击杀。
以后打仗不用人全用机器狗代替人冲锋陷阵有没有可能?
至少近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更远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机器狗是近些年来美国研究的四足多功能机器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波士顿动力的Spot。
这种机器人形似一只没有头部的狗,能够像动物一样灵活地在地面移动。
在实际的应用测试中,Spot已经成功进行了各种行动检验,它们甚至能辅助放羊,美国政府甚至采购了一批,希望将之用在安全警卫工作中。
实际上美军早就看上了机器狗,有很多消息和图片证明了美军正与机器狗共同训练,以摸索相关的战法。美军早已装备了机器狗。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机器狗在战场上成批出现的案例,美军的测试更多的是一种试验,目前人类还未能放心将作战任务交给一只四足机器,即便它们也能扛枪,甚至准头还不错。
也就是说,截至目前,美军还没有用机器狗代替人冲锋陷阵的意思,但这一天似乎已经离我们并不遥远了。
有一则消息称,乌克兰方面希望引进一些Spot,以帮助完成战场地雷和未爆炸物的排除工作。美方可能会先期发送一批机器狗前往战区“试水”。
实际上,负责这个任务的并非美军,而是一家从事专业排雷的,名叫HALO Trust的企业,他们以承包排爆活动为业务,而购买自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械狗是他们最新的排雷机器人设备。
HALO Trust自称已经在全球多个不稳定区域进行了良好的服务,这些Spot会在头部安装一个机械臂,然后它们可以将大量未爆弹搬运到一个大坑里,再集中销毁。
这可能是目前机器狗在战场上最成功的应用了,它们充当的是工兵而非战士。
武器被装到机器狗头上的视频如今在油管上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叫亚历山大·阿塔马诺夫的美籍俄罗斯人就展现了他改造的机器狗战士。
他购买了别人的机器狗套件,然后重新进行了武装式改造,先给狗头装了个Go Pro运动相机和红点瞄具,接着给狗身安装了一把俄罗斯PP-19-01"勇士"冲锋枪(后来又换成把9mm的Saiga-9)。
阿塔马诺夫买这只“狗”才花了3000美元,全套估计不到1万美元,这是民间最简单的战斗机器狗制造方式,而它确实可以依照遥控指令瞄准和开枪。
如果去扒拉某些军事展会,可能会看到更多的相关事物。
美国2021年美国陆军协会的年会上,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特殊用途无人步枪”的机械狗战斗机器人,它的外形已经无限接近于我们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东西了。
这个机械狗是SWORD International和Ghost Robotics联袂打造的战场无人机,它们在自己开发的Q-UGV上安装了专门的指挥模块以及6.5mm的Creedmoor步枪。
实际上我国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军事研究,曾经有图片展示了解放军将95式步枪和榴弹发射器安装到机器狗身上的场景。
估计也就10年左右的时间,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机器狗就会出现在战场上,然后开始杀死人类。
这些机械狗目标极小,不容易被瞄准和轻易致命,它们可以钻进人类难以进入的区域,或者潜伏在人类很难注意的地方,用传感器精准地发现并射击目标。
而生产出它们仅仅需要很短的时间,部队不需要食物和医药后勤,不需要用十几年时间培育一个有文化的青年,也不需要顾忌它们的抚恤金,死再多也不会有社会问题。假以时日,机器人必然是战场上的宠儿。
真正限制机械狗的其实是能源问题,人类一直没有找到足够高性能的电容装置,这无疑限制了机械狗的战场表现。尤其是在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去维护和供给这些机器。
近未来机器狗最有可能的使用方式应该还是人机搭配,即1队士兵携带一条多功能的战斗机械狗,或者1名士兵携带多只机械狗。
当然,这类战场机器人不一定都是机械狗形式,目前还有无人战机、无人战车,其实都已经小规模实用化了。
至于更远的未来么,我猜它们会产生出无数种模样,比如蛇形,蜘蛛型,蜜蜂形,人形。假如有10万只带有氰化钾毒针的机械苍蝇随着导弹从天而降,这必然是一支军队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