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弹夹,战场上的士兵如何判断弹夹里的子弹是否快要打完?
战场上判断子弹是否快要打完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观察法手枪或步枪弹匣上都开有观察孔或观察窗口,手枪可以快速取出弹匣,射手瞄一眼观察孔就能知道弹匣中存留的子弹数量。步枪操作与手枪差不多,不同之处是步枪射手可以直接把枪身横置,就可以看到开在弹匣侧面的观察孔,有的步枪弹匣是开在正面的,此时步枪射手需要将枪身直立去观察。
手枪弹匣观察窗口
步枪弹匣观察窗口
将观察孔开在正面的弹匣
观察法的特点是简便快捷,无序高科技,缺点是观察结果不精确。
二、经验法
此方法要求射手对手中武器达到非常了解的境地,因此主要适用于常年用枪的军人、警察或雇佣兵。他们可以通过手中武器轻微的重量变化来评估子弹的剩余弹数。毕竟装满子弹与不装满子弹在重量上的区别还是不小的。
子弹再小也是有重量的
尤其是步枪弹匣,一般装弹都在30发左右,快打完的时候重量变化比较明显
经验法优点是无需多余的动作,缺点是这个难度主要是准确感受到每一发子弹的大概重量。
三、计数法
对于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的射手来说,他们会利用点射来对目标进行射击,一般点射都是2-3发,熟练的射手能做到控制每次射击打出2发或者3发子弹,这样只要记住自己打了几个点射大概就对自己的弹匣内的子弹还剩多少心里就有数了。一个弹匣一般是30发,2发点射,可扣动板机15次,3发点射,则是10下。
来张动图感受一下
计数法的优点是在没有外力影响时,记得会更清楚一些,能够很好地控制射击节奏和子弹使用。缺点是只有大部分精锐士兵能在弹雨纷纷的战场情况下气定神闲的统计这个点射次数。
四、材料法
国外有部分枪械公司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将弹匣设计成透明的,这样一来弹匣里有多少子弹就一目了然了。
德国HK公司的G36就采用了透明弹匣
本国95式也不甘落后
材料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一眼就能看出还有没有子弹,缺点和优点相同,就是过于简单直观,因为你能一眼看出来弹匣里有没有子弹,你的敌人同样可以,这样就完全没有机会使诈了,而且工程塑料弹匣还存在结构强度低,恶劣环境下使用易损坏,制作成本高,不宜大量列装等缺点。
五、技术法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部分枪械公司就将计数器做到了枪上,就像点钞机一样,弹匣里有多少子弹在数显上看得是清清楚楚。
手枪上的子弹计数器,有木有很科幻?
冲锋枪(MP5)上的子弹计数器
这种采用子弹计数器的技术方法优点是指向精确,弹匣里的子弹数量完全不用射手去估算,只要不是不识数的二傻子,都能马上知道子弹的确切数量。缺点主要有故障率高,耐复杂环境性能差,易受电磁干扰导致结果失真等。
六、装配法
实战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步枪为增强火力持续性使用了大容量弹鼓,而机枪则使用几百发的机枪弹链供弹保持射击强度。这些弹鼓和弹链如何知道子弹消耗的情况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安装子弹的时候从弹鼓/弹链的过半数子弹开始每隔5-10发装配1发曳光弹来提醒射手。
举个例子,如图AR-15自动步枪使用的75发弹鼓,一般是在50发开始每隔3-5发装配1法曳光弹(一般都装配在桥夹式弹夹最后一发)
95式75法弹鼓
当然,弹鼓也可以使用工程塑料作成透明的,但是,你啥家庭啊》弹鼓用透明的?》家里有矿啊?
弹链一般都是隔5-10法设置1法曳光弹。
装配法的优点显而易见不在累述,缺点同使用透明弹匣一样,战场上执行火力压制任务的班用机器或重机枪开始隔一段时间喷射曳光弹的时候,相当于变相的告诉敌方,做好准备,我要跟换弹鼓/弹链了,一旦射击突然停止就是敌人进行冲锋的时候了。
歪把子被称为二战最烂的机枪?
因为战斗需求与后勤保障理念,设计思想带来的冲突,导致倭国本身也不喜欢。
从勤俭持家,便于后勤管理看,大正11式轻机枪(歪把子)的设计理念非常不错,与普通士兵使用的三八式步枪采取相同弹药,都是友坂6.5毫米步枪子弹,甚至供弹方式都采取相同方式的桥夹:
压入六个步枪桥夹:
效果如图:
不过,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歪把子机枪射速慢。
机枪脚架太高,瞄准基线高400毫米,射手位置就更高,容易被点射。
后坐力大。
因为瞄准基线与左右配重问题,射手必须偏向右边,所以得不断反向正枪以保持平衡。
空枪重10.2公斤,没有握把,不便携带。
因为侵略中国,歪把子机枪在各地潮湿度风沙等不同情况下,容易出现故障。
供弹方式对副射手要求高,不利于战场生存。
所以倭国自己也决定更换歪把子,1936年开始使用96式轻机枪,但由于资源问题,歪把子机枪没有彻底更换:
96式轻机枪:
为什么有些步枪的弹夹是弯的?
为什么步枪弹夹是弯的?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弹夹、什么是弹匣。
弹匣是直还是弯要看弹容量,子弹弹壳锥度,是不是凸缘弹等几个因素。弹壳的锥度越大,弹夹越弯,弹匣容量越多,弹匣越弯
有的子弹,比如5.56x45mm步枪弹,药筒锥度很小
瓶形斜肩下面基本就是圆柱形。
所以发射这种子弹的步枪弹匣比较直
比如这个AR-15的20发弹匣,基本上是方的。
如果弹容量大了,也会有点弯,但是5.56x45步枪弹锥度比较小,所以即使弹匣容量大了,也不会很弯,而是直-弯-直的形状,只有中间是有点弯的。
还要考虑到AR-15步枪弹匣是插入式固定的,靠近弹匣口这段必须是直的,不然插不进枪上的弹匣口。
它的弹壳本身就有一定的锥度,这个锥度设计得比较大是因为它是钢药筒,弹性和润滑性比黄铜药筒差一些,把弹壳锥度设计得大一点有利于顺利抽壳(M43中间威力步枪弹一开始就考虑使用钢药筒,绝大多数量产弹也都是钢药筒,所以不要再说什么只有中国的子弹是钢的了。)。
所以AK47、AKM的弹匣就是弯的。
到了AK74,使用5.45x39mm弹就发生了变化
有些弯弹匣和弹壳的锥度无关,是故意设计成这样的。79式冲锋枪的直弹匣,在服役期间就被批评,每次换弹匣的时候,都必须看一眼,否则容易装反。后来的85式冲锋枪,就设计成了弯弹匣,凭手感就能正确装弹匣。
69式40㎜火箭筒为何时至今日还在我军服役?
40火箭筒只是发射筒口径为40mm,而它发射的,却是超口径的85毫米火箭弹。在200米距离内,直射威力足以摧毁大多数主战坦克的侧装甲,能正面击毁所有的装甲车辆、以及二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40火”是我军步兵手中的“大炮”!
自从朝鲜战争我军首次运用缴获国民党军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打掉第一辆美军坦克以后,我军的步兵就对这款武器爱不释手。我军擅长的是近战,敢于刺刀见红。但是再英勇的步兵,遇上了装甲坚厚的坦克,总会力不从心。而可以在200米内摧毁坦克的火箭筒这种武器的出现,使步兵终于拥有了可与坦克一搏的能力,这对于擅长近战歼敌的解放军步兵来说,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1956年第一型仿苏的56式40火箭筒装备部队,一直就是我军步兵连队的重要反坦克支援火力。
1969年,56式40火箭筒改进为69式,因为性能优良、好用,服役时间长达50余年。
但是,如今40火似乎正在退出现役,让火力更强且不占编制的08式单兵火箭筒、以及更大威力的98式120火箭筒取代了。因为从近两年官方军媒播出过的报道来看,已经很久没看见过这种火箭筒了。
69式40火箭筒有哪些过人之处?
我军的69式40火,实际是前苏联制“RPG-7”火箭筒的中国仿制版。
它的过人之处就是:武器重量轻、操作简单、可靠性高、携行方便,可配用多种型号弹种,使用灵活,用途广泛,火箭弹性能好、打得准、威力大。
从轻便与携行性上讲,40火是超过120火箭筒的。40火曾经在我军步兵连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也在战争行动中,立下过无数次赫赫战功。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战中,伴随我军步兵班排攻击前进的40火箭筒手们,用40火摧毁敌军的碉堡、坑道、掩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参战部队的高度赞赏。
举个典型战例:
在攻打同登“法国炮台”战斗中,163师班长蒋荣伟,在战斗中连续发射了10枚69式火箭弹,摧毁了敌炮台的9个火力点,立下一等功。
而在自卫还击与后来长达近十年的两山轮战期间,40火箭筒更打出了数不胜数的辉煌战绩。
40火在步兵连队里的编制。一般情况下,每个步兵班都配备有一个火箭筒2人小组,
1,射手配手枪,一具40火箭发射器、背三枚火箭弹。
2,副射手配自动步枪、四个弹匣,再背负三至五枚火箭弹。
40火箭筒与班用轻机枪,就是我军步兵班的攻坚与突击火力核心。在上世纪70~80年代,我军北方部队要承担“反敌坦克集群突击”任务,有些部队甚至出现过一个步兵班配2具40火箭筒的加强编制。
如上图,曾经计划取代40火的,是这种不占编制,一次性使用的89式火箭筒,毎个步枪手都可以在战时加背一具,打完就扔。
而如今更轻便的单兵火箭筒也早已装备到步兵班,如下图。
下图,120火箭筒威力大,但是重量也大,一发火箭弹更是重达6-7公斤以上,曾经计划作为营、连一级支援火力,并没有下到步兵班。如今,主要装备步兵连火力排,而合成营一级已经有更大威力的支援武器。
69式40火箭筒配备的弹种简介。40火箭筒实际上是一个前装的无后坐力炮,发射超口径火箭增程破甲弹、穿甲弹、高爆杀伤榴弹、燃烧弹等,火箭弹重量在2~3公斤。下面列举几种:
高爆反坦克榴弹。
用于反人员和反坦克的战斗。当中包含1,500块预制碎片,杀伤散半径达20米。
高爆燃烧榴弹。
这是专为山地丛林作战环境设计的弹种,内装900颗钢珠和2000-3000颗粒状燃烧剂,爆炸杀伤半径超过15米。
钢珠杀伤弹。
1988年定型。用杀伤敌有生目标。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m高,火箭弹在空中爆炸,弹内装800颗钢珠,密集杀伤半径达20m,威力相当于105-122毫米榴弹炮,射程1500m。
这种火箭弹的装备,使得步兵分队拥有了较远距离的火力打击能力,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
40-Ⅲ型火箭弹。
1988年定型装备,它是采用了双锥变壁厚的药型罩技术,火箭弹的质量、初速及最大速度与40-I火箭弹相同,射表不变,但是威力提高到180mm/65°,可以正面击穿T72坦克,侧面击毁M1A1坦克,90年代以后,部队主要装备的,基本都是40-Ⅲ型火箭弹。
此外,40火也可以发射照明弹等特种弹药。照明弹—配备迷你降落伞,有效照明范围有600米,以及1,500米二种。下图,69式40火箭筒示意图。
40火这种武器,因为皮实、轻便、好用,被誉为“游击战神器“。我军将把它逐渐退役了,但是在中亚、中东、非洲等地,仍然很受欢迎。
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夹在上面?
谢邀,构筑瞄准线并不一定需要在枪管正上方呀!
首先我们在讨论ZB26瞄准的时候,依旧不能脱离三点一线的瞄准方法,还得是照门-准星-目标的瞄准方式。
但很多人能接受机械瞄准器在枪管的正上方的标准方式,为什么不能接受机械式瞄准器在枪管的侧边呢?毕竟,只要不是通过枪膛瞄准,所有的瞄准器都是和枪管有偏差的。
安装在枪管上方的瞄准装置实际上是和枪口呈现一个角度的
在子弹射出去的时候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不断下落,这时候如果想把子弹射向瞄准的目标就需要将枪口抬高一点,让子弹以抛物线的弹道在目标点和瞄准线交汇。这个交汇点称之为归零点(zero distance)如果你仔细去看弹道的话,你会发现在瞄准线和弹道抛物线之间有两个交叉点这个就是近归零点和远归零点。
一般我们都会使用远归零点来作为瞄准点来打击目标。
如何在枪支的瞄准具上计算不同距离的目标的归零点呢?主要是通过计算子弹从枪口出去,飞到目标距离的时间,再以这段时间内自由落体加速度计算子弹下落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枪口要抬高的角度,也就是相应比例的抬高或者降低照门的高度。但是很显然在战斗完成这个任务是很难且很麻烦的事情。于是在枪支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算好了,被做成了标尺。
标尺依靠调节照门到标尺的不同刻度就解决了瞄准线和枪口不重叠的问题。
明白这一点,你将图片旋转90度,是不是横向地看上面的图片也能解决从侧面瞄准瞄准线和枪口不一致的问题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同一平面上交汇的几何问题不用考虑维度坐标系。
ZB26左侧有一个轮子,很多人说这个东西是给ZB26上发条的。其实这是ZB26的照门。只不过人家做成了旋转照门,也就是一个轮子的样子。
通过这个旋转轮不仅仅可以抬高和降低照门的高矮,也在同时对照门的左右位置进行调整。就像你拧瓶子盖一样,如果瓶子固定不动,瓶盖是会沿着螺纹升起和降低(左右移动)的。
这个设计就将水平和垂直调节在一个动作中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