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弹夹,为什么一般步枪弹容设计是30发?
二战期间,自德国军队STG-44自动步枪首开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先河以后,一般自动步枪弹匣容量大都固定在了30发。
美国军队M-16自动步枪早期型号却采用20发直弹匣,投入越战后就经常被对手的火力所压制,原来AK-47自动步枪采用了30发弯弹匣,在双方交火时自然处于下风,后来美军工就重新研发了30发弹匣。
一般自动步枪弹匣弹容量,是由弹药的尺寸大小、重量等因素来决定,在不影响战斗的前提下,会尽量多容纳弹药。(30发弹匣AK-47自动步枪)
但弹药不能无限增加,超过30发的弹匣,会显得非常长,射击时可能造成弹匣供弹不顺,卡壳几率会比30发以下的弹匣高出许多,实战中会相当要命。
打阻击战时,士兵卧姿两肘支地弹匣位于中间,如果弹匣过长,会导致无法保持射击精度,射击时势必造成火线过高,既不便士兵卧射,也提高了士兵的中枪概率。
因此弹匣长度不能超过上臂,不大于25厘米,恰好就是装弹30发左右的高度,为了降低弹匣高度,苏俄包括国内军队的30发弹匣,都设计成了弯弹匣。
(20发弹匣M-16自动步枪)
超过30发弹匣,重量会增加许多,影响枪械的技战术性能的发挥;弹药装少了,会影响枪械的火力持续性能,需要频繁更换弹匣,贻误战机。
象美军早期20发弹匣的M-16,在与30发弹匣的AK-47的对射中,明显要处于下风,不利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所以,弹匣容弹过高或过小,都对实战不利,两者之间必须要找到装弹量的平衡,德国军队STG-44步枪既首开了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先河,同时也引领了自动步枪30发弹匣的潮流。
(弹夹和弹匣同框图)
战后首款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的苏军的AK-47自动步枪,很明显就继承了STG-44步枪30发弹匣,毕竟此枪是经过实战,被证明是非常优秀的一把集步枪的射程和冲锋枪火力之大成的枪械。
而美军却明显地走了一条弯路,首先,在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基础上研发了更加笨重的M-14自动步枪,依然采用了大威力的步枪弹,以及20发弹匣,投入越战即被对手的AK-47自动步枪彻底压制。
(30发弹匣STG-44自动步枪)
美军随后淘汰了笨重的M-14自动步枪,又投入M-16小口径自动步枪,依然采用20发弹匣,又被对手的AK-47自动步枪所压制,在战场血的教训面前,美国人才重新开发了30发的弹匣,供M-16自动步枪使用。
尽管理论上20发弹匣,是最有利卧姿射击的数量,但子弹却不够用,火力持续性差,而30发弹匣做成弯曲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射击姿态,以及与载弹量的平衡。
(25发弹匣玛斯自动步枪)
所以采用30发弹匣,而是世界各国经过实战论证出来30发弹匣才是最科学的。
现代战争中,各国陆军步兵制式武器都是自动步枪,冲锋枪由于发射手枪弹,对目标的侵彻力太差,只适合特种作战人员使用,步兵一般都谢绝使用冲锋枪。
步枪弹匣基本上都是30发,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以色列伽利尔步枪,采用了弹夹是35发,看上去就非常长了,法国军队装备的玛斯自动步枪采用25发弹匣。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日本二战时大量使用的93式舰用高射机枪有什么优点?
众所周知,二战日本的轻武器尤其是机枪设计深受法国设计师哈奇开斯的影响,其海军的舰用高射机枪当然也是如此。
↑抗日神剧的常客,也是二战日军最主要的重机枪——92式重机枪,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弹板供弹,以及枪管上密密麻麻的风冷散热片。
值得留意的是,这幅图中的并不是鬼子,而是在初解放的上海市中心一栋高楼楼顶上,正在使用缴获的92式重机枪警戒的解放军。图片摄于1949年6月。
↑再看看气冷机枪的鼻祖——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这散热片,这弹板供弹,连那独特的三脚架,都与92式别无二致。没错,鬼子的92式重机枪就是日本在引进法国哈奇开斯机枪之后,“以哈奇开斯机枪为蓝本”进行研发的。
文归正题,举哈奇开斯和92式的例子,只是为了印证二战日本重机枪科技树受法国哈奇开斯影响之深。
↑现存于荷兰阿纳姆(Arnhem)市Bronbeek博物馆的一挺93式13.2mm舰用高射机枪(下文简称93高机),可见与前文所写的哈奇开斯和92式一脉相传的散热片,以及与哈奇开斯机枪极为相似的扳机机构。值得一提,博物馆中的这支93式缺失了三脚架和弹匣。
↑这是它的近照,可见枪身上的铭文。93/13分别代表型号以及口径。而“改番”即中文改进型的意思。9398是它的生产序列号,表明它大概产于1936-1938年。值得一提的是,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到,枪身表面可以说是沟壑纵横(乍一看还以为是木头做的),机件的切削也显得粗糙。这还是日本在资源相对充裕的1930年代造的枪,只能说,鬼子的造枪技术和工艺水平,啧啧。
↑这是一支装在陆军三脚架上的93高机。可见其采用30发弹匣供弹,而不是92式的弹板供弹。
而事实上,与92重机枪一样,93高机也是无可辩驳的仿制品。在1930年代早期,日本向法国进口了一批双联装以及四联装的哈奇开斯1929年式13.2mm舰用高射机枪。
1933年2月4日,对该枪的仿制研发工作开始。1935年,仿制的93式开始生产。不过直到1944年末,日本战败前夕,该枪产量也只有几千支。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其实提供给了陆战部队(不一定是陆军马鹿),只有少数装在了舰船上。
↑由于93高机基本上就是对哈奇开斯1929式的逆向仿制,二者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内在性能都别无二致。陆上部队用的93高机以单装为主,舰用的93高机多是双联装或者四联装的型号。
图中是一艘隶属于自由法国的驱逐舰上的哈奇开斯1929年式高机,可见伺候这样一挺双联装高射机枪需要一个四人小组,图片约摄于1943年。
↑在分析93高机的性能特点之前,我们先强调一点:二战螺旋桨飞机的速度一般可以达到400km/h,战争后期的较先进型号甚至可以突破650km/h。而绝大部分20mm级机关炮的对空有效射程在2km左右,12.7mm级高射机枪的对空有效射程比20mm机炮更近,只有1km出头。
400km/h的飞机飞完这两公里只需要不到20秒。也就是说,从高射机枪开火到敌军飞机飞到自己头顶投下炸弹,最多也只有短短十多秒时间。
因此,对于舰用高射机枪来说,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反应速度和火力的持续性,即能够尽可能快地瞄准、跟踪目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倾泻尽可能多的弹丸。
实际上,在反应速度和火力持续性面前,连威力和精度都是次要的。
上面的动图是1945年5月11日上午,美帝邦克山号航母(USS Bunker Hill,舷号CV-17)被一架零式神风特攻撞击,由于目标速度快和袭击的突然性,加之目标来自舰首方向,当时舰上的20mm厄利空机关炮的射击窗口可能只有短短几秒,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拦截。
↑如果与同时期的美军M2重机枪相对比,93高机真的没有什么优势可言。M2以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要比93高机的30发弹匣好得多(每打完30发就要换弹匣)。而且即便是双联装的M2也只需一人即可操作,比需要四人小组操作的双联装93高机灵活敏捷得多。
图片摄于2005年5月的美帝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诺曼底号(USS Normandy CG-60),该舰当时位于亚丁湾。留意M2射手左手边的mk-38型25mm机关炮。
没错,近一个世纪后,老干妈M2系列仍是美帝三军的主要大口径机枪,也依然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大口径机枪之一,可见其性能的优异。
可能作为舰用高射机枪,93高机相对于M2唯一的优势就是威力略大了,毕竟口径大了半个毫米。M2的12.7mm穿甲弹弹头重46.01g,而93高机的13.2mm穿甲弹头重52.16g。M2的枪口初速为860m/s,而93高机为805m/s,实际上M2的枪口动能还要略高于93高机,只是93高机的13.2mm弹在较远距离上的弹头存速会比M2的12.7mm弹略高一点点。
但是正如前文所写,舰用高射机枪的最关键指标是反应速度与火力持续性,而这二者都是93高机的硬伤。至于说威力略大的优势,也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为了提升火力密度,无论是法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制造过四联装版本的13.2mm舰用高射机枪。但是以93高机为例,这样的一座四联装机枪重达1163kg,是单装93高机重量的8倍,双联装93高机的3倍,操作小组更是需要6-8人。
重量超过一吨的四联装13.2mm机枪靠组员手摇目视瞄准,反应速度堪忧,但是射程依然只有1000m-1500m。至于射速,即便一口气把四挺机枪的弹匣打光,一分钟射击三轮(手忙脚乱的实战中能达到这样的射速已经很不错了),理论上也只能向目标投射18.77kg的弹丸。
↑而如上图,一座单装博福斯40mm炮重1500kg左右,只比93式四联装13.2mm高机重30%,炮班成员数也相近。但是40mm炮在实战中的射速也能达到每分钟80-90发。
而40mm炮弹的质量约1kg,是93高机13.2mm机枪弹的近20倍,而且带炸的40mm的炮弹的杀伤效果比13.2mm机枪弹强得多,若直接命中基本上就能保证击毁一架二战单引擎飞机,即便在目标附近爆炸也可以用四处飞散的炮弹破片杀伤飞机。而13.2mm机枪弹需要命中数弹才可能击落一架这样的飞机。
再者,40mm炮的对空有效射程达到了4-6km,对空中来袭目标的反应时间是13.2mm机枪的4倍左右。
图片摄于1973年5月的越南,美军一艘PTF型内河巡逻艇上。图中这样的一个单装40mm炮位,理论上一分钟能够向4-6km外的空中目标倾泻约85kg的弹丸,火力投射量是四连装13.2mm高机的四倍还多。再加之40mm炮弹的巨大杀伤效能和巨大射程优势,同为一吨出头的重量,单装的中口径高射炮比四联装13.2mm高射机枪的防空能力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而且,人家博福斯40mm炮也是有四联装型号的。像这样的一座四连装40mm炮,一分钟理论上能向4-6km外的目标倾泻多达将近半吨弹丸,可以说是丧心病狂。这才是四联装高射炮的正确打开方式嘛。
该图摄于1945年,美军大黄蜂号(CV12)航空母舰上(该舰属埃塞克斯级,不是之前战沉于瓜达卡那尔,曾载B25空袭东京的那条大黄蜂号,那条大黄蜂号与企业号同属于约克城级)。
综上,93式高射机枪若是作为舰用防空武器,可谓威猛有余,性能堪忧。打不远,打不快,反应慢,威力也欠佳。
↑当然,随着飞机越来越快、防护水平越来越好,各主流海军很快都拿20-30mm的速射机炮做近程防空火力了,不过这已与本文无关,不提。
↑但是,93高机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正如前文写到的,93高机虽名为舰用高射机枪,但实际上日本生产出来的大部分93高机都提供给了陆战部队。(实际上以鬼子的分类标准,13.2mm高射机枪属于火炮范畴,因此93高机在日本被称为“ホ式十三粍高射機関砲”,属于炮兵编制)
不得不说这是极为讽刺的事实,被归类命名为防空武器的93高机,以二战的技战术水平,实际上是一款相当出色的陆战用重机枪。
↑与舰用机枪不同,由步兵携行的重机枪最重要的性能是灵活性。即能够快速转移阵地——因为在战场上,重机枪阵地一旦开火便极易暴露。而由于重机枪火力凶悍,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它在暴露之后很快便会遭到对方狙击手、迫击炮、直射炮火甚至是空中支援的问候。因此,机枪阵地开火后需要能够快速转移,以回避对方的火力打击。
如果哪个机枪阵地像上图那样堆叠了那么多弹壳(就是在同一个位置持续射击了很久而没有更换阵地的意思),在实战里早就被炸上天了。
↑甚至都不需要什么飞机坦克,废掉一个暴露的重机枪阵地,狙击手一颗准确的子弹,足矣。
↑话说回来,93高机自重37.5kg,上图中的陆军用高射枪架也只有不到30kg重,平射枪架更轻。也就是说,一挺93高机只需要一个三到四人的小组便可以方便地机动和展开射击。而且拆卸三脚架的操作也相对简单。
↑相比之下,M2要笨重些,而且采用弹链供弹的它实际上并不怎么易于机动。因为弹链的拆卸相对来说是很耗时的,而且一条200发12.7mm弹链也重达几十斤。这也就意味着紧急转移阵地时,M2机枪手很有可能要抱着没有拆弹链的重机枪跑路。所以,M2更多地是装在载具上使用。
↑想象一下扛着一坨一百来斤的重机枪/枪架+子弹箱躲避对面攒射过来的炮弹是怎么样的感受吧!
↑一个美军士兵在试用缴获的93高机,可见93高机无论是枪还是架子都是很细长的,不像M2那样是个臃肿的方盒子。而且弹匣的供弹方式也给转移阵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伸手把弹匣卸下来就能跑,甚至连卸都不需要——毕竟30发弹匣也不算太重。
↑但是大口径重机枪的相对笨重换来的是可怕的威力。一般的12.7mm级别重机枪弹在正常交战距离都能够轻易贯穿树木、厚砖墙甚至是十几毫米厚的钢板。也就是说,像93高机这样的大口径重机枪很适于对付掩体后的敌方人员,甚至能打击敌方轻装甲车辆。
关于93式高射机枪的部署情况,有据可考的并不多。除少量装备日本海军舰船外,到战争末期,93高机主要配属日军驻印度尼西亚泗水(苏腊巴亚)基地的第103、108、109、113四个防空队。这四个防空队均隶属于日军第二远征舰队。每个防空队编制225人,配32挺13.2mm93高机,10挺7.7mm九二式重机枪以及两座对空探照灯。
综上,九三式13.2mm高射机枪作为舰用防空机枪并不出色,但是作为陆战用机枪,还是合格的。
↑当然了,一件武器得放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用最正确的方法使用,其优势才能尽可能大地发挥出来。
但是,大日本帝国穷兵黩武,欺压着自己的邻国,妄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却也压榨着自己那本就不丰厚的国力。当四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奋起抗击;当珍珠港燃起熊熊烈火,大洋彼岸沉睡的巨人悄然崛起,末日帝国的覆灭命运就已然成为定局。像93高机这样的旧日本武器装备,也只得伴随着军国主义的狂热和痴心,深埋在战场的泥土中,沉睡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听后人去评说是非功过了。
我就想问问在家的大佬爷们都在看什么连续剧?
全民阻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普通大众尽量呆在家里、不出门,就算尽本分了,如果闲来无事就追剧吧。那么,在家的大佬爷们都在看什么连续剧?今天2月18日(正月二十五)给大家推荐几部新鲜出炉的,或者正在热播的。
1、佟丽娅、黄轩、陈数主演的公关题材都市剧《完美关系》将于今日(2月18日)开播,共52集。讲述“公关合伙人们”从单枪匹马到并肩作战,在层出不穷的公关实战中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故事。《完美关系》由安建继导演、右耳编剧。
2、70集剧《新世界》已经开播36天,豆瓣打出6.1分。《新世界》是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等人主演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该剧借由金海、铁林、徐天三兄弟的命运转变,及徐天和共产党员田丹的相识相知,讲述了1949年建国前夕北平城的22天里发生的时代洪流变迁。
3、41集剧《下一站是幸福》已经开播23天,豆瓣打出6.3分。《下一站是幸福》是由丁梓光执导,宋茜、宋威龙、王耀庆、虞书欣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讲述“资深少女”的年下恋情。
4、40集剧《决胜法庭》已经开播16天,豆瓣打出6分。《决胜法庭》是于和伟与张佳宁首次合作的律政剧,韩栋、连奕名、王耀庆、胡静、铁政、杜源等联袂出演。
5、56集剧《三生三世枕上书》已经开播27天,豆瓣打出5.6分。迪丽热巴、高伟光等主演《三生三世枕上书》改编自唐七同名小说,讲述了青丘帝姬凤九和太晨宫尊神东华之间两千年的纠葛情缘故事。
6、42集剧《刘老根3》开播8天,豆瓣打6.5分。赵本山、范伟、李静等主演的电视剧《刘老根3》讲述了因龙泉山庄经营不善,在家颐养天年的刘老根决定重返山庄,再次主持大局,从而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7、36集剧《大唐女法医》开播4天,豆瓣打出4.5分。讲述女法医冉颜(周洁琼 饰)在查明母亲自杀过程中解开一个又一个杀人情案的同时,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她也遇到了真爱。
8、35集剧《奋进的旋律》已经开播8天,尚未打分。李东学、于越、李若宁、薛皓文主演的当代剧《奋进的旋律》描述了“十八大”以来,以“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为轴心,中国潮流能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成就,以及后工业时代,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全面揭示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张丰毅、巫刚、杨立新、张光北、刘佳特别出演,配角阵容强大。
9、45剧古装奇幻剧《上古密约》已经开播9天,暂未打分。吴磊、宋祖儿、王俊凯、郭俊辰主演的《上古密约》,又名《山海经之上古密约》。《上古密约》从导演、监制、策划、摄影、灯光、配音、后期剪辑、演员都是北电的学生,是一部给各专业学生练手的作品。讲述了南北朝时期九婴乱世,身负家国仇恨的三兄妹狭路相逢携手众多能人异士,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舍生取义保卫天下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情人节前后刚刚开播的几部甜宠剧,《奈何BOSS要娶我》《谁都渴望遇见你》《少主且慢行》《时光与你都很甜》等。
穿越火线怎么加子弹?
步骤/方式1
1.所使用武器对应弹夹,(比如机枪就机枪弹夹 步枪就步枪弹夹 等等) 生化弹夹。
步骤/方式2
2.英雄级武器弹夹加成。(需装备)
步骤/方式3
3.vip弹夹加成
为什么现在步枪弹药都向小口径弹药发展?
从优缺点去看适用场景就好
小口径最大缺点是啥?弹丸质量太轻 这带来两个最大的坏处
远距离存能不足
动能较弱
讲道理,远距离存能不足其实就不是个事儿,二战时候还大量装备大栓,由于机械化战争形态的转变。步兵交战距离基本都在400米之内,正儿八经打死人绝大多数都发生在300米之内。
到现代,除了机械化更发达,中远距离的支援火力更多,这个时候要射程600+的中口径全威力步枪干啥?
动能弱其实也是存能不足,导致对于防弹衣或者墙体的侵彻力不够。这个是个毛病,虽然也有5.56的m995弹之类的穿透还不错的弹种,但适用性不算太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
美帝:绿骆驼有啥防弹衣?
毛子:绿骆驼有啥防弹衣?
兔子:论小口径穿透,在座的都是辣鸡
有点走远,小口径对于有防护目标和对掩体穿透力确实不如中口径,但问题是他本来就不是去干着活。就好像你硬要拿菜刀去砍柴一样,小口径带来的高初速和空腔对于肉体目标的毁伤是远大于中口径的。
所以说,小口径因为弹丸质量轻的毛病其实在它的应用场景里面并不重要,所以缺点有,但相对他带来的优点而言,完全忽略。
那么接下来简单说优点,毕竟好多答主都回答过了
更小、更轻,提高单兵弹药基数,提高弹药补给效率。
弹道更平直,后坐力更可控,精度更高
空腔大,杀伤强,停止力强,不容易过度穿透
另外很多人会吐槽到关于打不穿防弹衣的问题,其实我前面也说到过,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枪支和弹药是会有相应调整的。比如最早5.56的M193弹甚至没有钢芯,就是一坨铍铜铅。这别说防弹衣了,穿透车门之后的杀伤效果都很差,所以后来的M855包括现在M855A1之类都增加了钢芯,甚至还有钨芯的。
而且当战争形势开始改变,比如面对身着防弹衣为主的敌人,美军那边现在也有备选的6.8SPC弹方案,只需要把M4换根枪管和枪机就能用。连弹匣都不用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