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小霸王孙策之死,揭秘其英年早逝的悲剧真相
孙策遇刺的历史记载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明确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这段简洁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江东小霸王孙策英年早逝的悲剧,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仅26岁的孙策在丹徒山狩猎时遭遇刺杀,重伤不治而亡。
刺客身份揭秘:许贡门客
刺杀孙策的并非某位知名将领或诸侯,而是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位门客,许贡曾上书朝廷,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建议将其召至京师控制,以免成为后患,这封密信被孙策截获,导致许贡被杀,许贡的门客为报主仇,潜伏等待时机,最终成功刺杀孙策。

刺杀过程还原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孙策喜欢独自出行狩猎,遇刺当日,他单骑出行,与伪装成普通士兵的许贡门客相遇,刺客抓住机会突袭孙策,使其面部中箭,虽然孙策的随从很快赶到并杀死刺客,但孙策已受致命伤。
孙策之死的影响
孙策的早逝彻底改变了三国格局,临终前,他将权力交给弟弟孙权,留下"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遗言,孙权后来建立吴国,与魏、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若孙策不死,以其军事才能和进取性格,三国历史或将改写。
历史评价与启示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其早逝令人扼腕,孙策之死也警示后人:即便英雄如孙策,也因个人行为上的疏忽(如轻率独行)而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成为三国时期最令人唏嘘的悲剧之一,展现了历史中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