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民手游《王者荣耀》的火爆,其IP影响力早已突破游戏圈,渗透到餐饮、零售、娱乐等线下商业领域,不少商家为蹭热度,直接将“王者荣耀”用作店名——从“王者荣耀烧烤店”到“王者荣耀奶茶铺”,甚至“王者荣耀电竞酒店”层出不穷,这一现象背后,既是流量经济的狂欢,也暗藏法律与创意的双重争议。
流量为王:游戏IP的“带货”魔力
《王者荣耀》坐拥数亿用户,其IP自带庞大粉丝基础和辨识度,商家借用这一店名,能快速吸引年轻消费者眼球,降低宣传成本,某地“王者荣耀主题火锅店”开业当天,因店内布置了游戏角色立牌和技能梗菜单,迅速登上本地热搜,排队顾客超半数自称“玩家”,这种“蹭名效应”印证了顶级IP对线下消费的拉动能力。
法律红线:商标侵权的潜在风险
随意使用“王者荣耀”作为店名可能触碰法律雷区,腾讯早在2015年就注册了“王者荣耀”全类别商标,涵盖餐饮、服装等领域,2021年,贵州一家酒企因注册“王者荣耀”商标被腾讯起诉并败诉,法院明确表示“攀附知名IP商誉构成侵权”,尽管部分小店尚未被追究,但一旦被投诉,面临更名赔偿的风险极高。
创意缺失:同质化竞争的隐忧
当满街都是“王者荣耀XX店”,消费者难免审美疲劳,杭州一位咖啡馆老板坦言:“最初用游戏名确实引流,但后来周边冒出三家同名店,客人反而分不清谁家正宗。”过度依赖IP热度,忽视产品差异化和原创性,可能导致商家陷入低价竞争困局。
破局之道:合法化合作与微创新
已有商家探索出更可持续的模式:
- 官方授权联名:如某连锁奶茶与《王者荣耀》推出限定主题杯套,既合规又提升品牌调性;
- 创意二次加工:深圳“野区BUFF餐厅”以游戏术语谐音命名,搭配电竞装修风格,规避侵权同时保留IP关联性;
- 深耕垂直体验:成都一家“峡谷沉浸馆”通过VR技术还原游戏场景,提供差异化服务。
“王者荣耀”店名现象,折射出当下商业对流量密码的追逐,但真正的“王者”终究要靠产品与服务实力,与其冒险侵权,不如以合法方式借势IP,或挖掘自身特色——毕竟,商业赛道的“胜利”不靠“蹭名”,而靠“推塔”(突破)常规的勇气与智慧。
注:本文可结合具体案例补充数据,例如采访相关店主或律师观点以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