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唐玄宗的哥哥李成器本来是太子?
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庶子,玄宗李隆基本来没有皇帝命,他之所以能登基为帝,并开创“开元盛世”,在很大程度上要拜异母兄、太子李成器所赐,正是后者的主动让位,才帮助他开创盛世伟业。那么,李成器为何甘愿放弃储君乃至皇帝位子?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生母为肃明皇后刘氏,自幼酷爱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是个文艺范儿十足的皇子,并且性格跟其父一样柔和谨慎。文明元年(684年),登基才50多天的唐中宗李显被太后武则天废黜,李旦被扶立为帝,年仅6岁的李成器被册立为太子。
然而睿宗只是个傀儡皇帝,在位时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配合母亲武则天上台。所以等到后者称帝建周后,李旦便被降封为皇嗣,而李成器则自动丧失太子之位,时在690年。在武周年间,李成器被册封为寿春郡王,并担任左赞善大夫的职务,等到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又晋升为宗正员外卿。
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安乐公主依仗着皇帝的宠爱、纵容,频频干预朝政,并公然卖官鬻爵、迫害异己,将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不仅如此,韦皇后大权在握后,竟然又想效仿婆母武则天,准备也过一把女皇“瘾”,为此联合想做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在中宗食用的汤饼中投毒,将后者毒杀,时在景龙四年(710年)六月。
唐中宗遇害后,韦皇后扶立幼儿李重茂为帝,自己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正当天下静待“武则天二号”产生之际,临淄王李隆基与姑妈太平公主联合发难,起兵捕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事后,太平公主废黜小皇帝李重茂,并拥戴兄长李旦复位,时在当年七月。
睿宗复位后,面临的最急迫问题,便是决定太子的人选。此时,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先前便做过太子的李成器,理应恢复储君之位,而且意图长期干政的太平公主出于对李隆基的忌惮,也非常希望由性格柔顺的李成器复任太子。但与此同时,李隆基有讨平韦后、拥戴父亲复位的大功,按照“奖功酬劳”的原则,也有理由获任太子。
正因如此,睿宗陷入两难境地,长时间都无法定夺。此时,李成器体会到父亲的苦衷,考虑到弟弟的功劳和当时的危峻形势,自认为若接下太子之位的话,不仅很难让弟弟心服口服,而且根本无法摆脱姑母的挟持,一旦应对不善,很可能会让国家再度陷入混乱中。所以,李成器考虑再三,便一再恳请睿宗册立李隆基为储君,后者假意推辞再三,最终接受册封。
对于李隆基出任太子的结果,太平公主甚为不满,而前者同样猜忌姑母,姑侄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睿宗无力弥补姑侄间的矛盾,便让位给太子,而唐玄宗一旦上位,便着手谋划铲除姑母。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密谋作乱,提前得到消息的李隆基率先发难,在率军捕杀姑母在朝中的党羽后,又派重兵包围公主府,逼令太平公主自杀。
铲除太平公主一党后,唐玄宗将注意力转移到内政治理上,通过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励精图治,经济上打击豪门士族、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发展屯田、提高战斗力等措施,使得国势蒸蒸日上。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唐朝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到处都是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一大帮名臣良将的辅佐外,跟李成器有很大关系,若不是后者当年主动让贤,无缘帝位的李隆基绝不会有机会施展抱负。所以对于李成器,唐玄宗满怀感激之情,为了报答他的恩德,不仅给与他极为尊贵的身份(李成器官至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而且还时时殷勤慰问。
据史书记载,每逢李成器生日,唐玄宗必然会亲自登门庆贺,兄弟二人一起宴乐畅饮,气氛极为融洽。事后,唐玄宗又会赏赐李成器各种酒酪及奇珍佳肴。凡四方所进献的珍馐美味,只要唐玄宗吃了觉得味美的,便会马上派人赐给李成器。不仅如此,只要李成器身体抱恙,唐玄宗便会频频派中使送医药和珍膳,并期望他尽快康复。
就这样,唐玄宗在位期间,李成器过了整整29年养尊处优的生活,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薨逝,终年63岁。李成器死后,唐玄宗号啕痛哭,不仅下诏追尊他为让皇帝,并将他的墓地命名为惠陵,给与他皇帝死后的各种待遇。唐玄宗对李成器的待遇之厚,由此可见一斑。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嘉庆的儿子们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嘉庆,相对于他的曾祖父康熙35个儿子,父亲乾隆17个儿子,嘉庆生的儿子真的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他只有5个儿子。
嘉庆的5子分别是皇长子穆郡王、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
那这5子最后结局都是如何?且听我详细道来。
皇长子穆郡王穆郡王无名,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己亥十二月二十九日巳时。
他是嘉庆的第一子,但年仅2岁就早夭,宣宗继位后追封他为穆郡王。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旻宁即清宣宗,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他是清朝第八位,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中国历史学家萧一山曾言“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宣宗可以说是清朝最为节俭的皇帝,但是却也是清朝最没有帝王天赋的皇帝。
“尽管他具有宁折不弯的诚实品质..但是,他没有作为帝王的天赋..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质,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这恐怕是对宣宗最忠实的评价。
因为宣宗过于循规蹈矩,再加上本身无过多的治国才能,在位期间虽然多次整顿吏治,但却始终都想不出切实可行的整顿方法,最终也只能是无功而返。鸦片战争时太过反复无常的宣宗,最终也让清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自此也让清朝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之后数年,宣宗朝又相继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同时一场在咸丰朝席卷了数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在蕴量当中,此时大清朝已是岌岌可危。
不过显然这局面已不是宣宗这位没有帝王天赋的皇帝,所能挽救的,相反清朝的局势在宣宗一朝被进一步恶化。
当然这一切与宣宗再无关系,因为1850年2月25日宣宗驾崩,享年69岁。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绵恺,母孝和睿皇后,为嘉庆第三子,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六月二十二日寅时。1813年,天理教起义起义,绵恺镇压有功,得旨褒嘉。
1819年嘉庆六十大寿,绵恺被册封为惇郡王。
1820年7月道光登基,绵恺被晋升为惇亲王。
1823年正月,绵恺被赐予内廷行走之职,但不久因其福晋乘轿直入神武门,违反祖制,绵恺内廷行走被罢,并被罚俸5年,不过后因太后的关系,绵恺被减罚俸3年。
1827年,因与太监私相往来,并藏匿太监苑长青,因罪被降至郡王。次年,因追拿盗贼有功,被复为亲王。
1833年,因擅议皇后丧礼被罚俸10年。1838年,被民妇上告囚其夫穆齐贤,被再次降为郡王,并剥夺一切职务。
同年12月,绵恺病逝,复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绵忻,母孝和睿皇后,为嘉庆第四子,出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初九日子时。
1819年嘉庆六十大寿,绵忻被册封为瑞亲王。
1823年正月,绵忻被赐予内廷行走之职。
1828年9月27日,绵忻病逝。
少时的绵忻是皇位强有力的竞争者,《同文汇考》曾言绵忻“最为颖悟,有文艺,年虽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最喜欢他”。而与绵忻的“最为颖悟”显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旻宁的“望之不似人君”。
也正是因为如此,嘉庆曾经为了绵忻有过易储的心思,只是后来因嘉庆临终时都依然是犹豫不决,最终在遵循“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古语下,旻宁被立为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绵愉,母为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出生于1814年。1820年7月道光登基,绵愉被晋升为惠郡王,并被赐予内廷行走之职,同时在上书房读书。
1838年,绵愉被晋升为惠亲王。咸丰继位后,谕“惠亲王为朕叔父,内廷召对及宴赉赏赐宜免叩拜,章奏免书名。”,即赐予绵愉在召对及宴赉赏赐等事免拜,章奏免书名。
1853年,赐御用龙褂。太平天国北伐至北京近郊时,绵愉留守京师。1864年,绵愉病逝。
嘉庆五子,除了皇长子穆郡王早夭外,其余诸子皆为善终,当然皇四子绵忻善终的有点早,23岁就去世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的被李世民带进坟墓了吗?
1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至今是个未解之谜,也是学术界,书法界经常讨论研究的一个话题!我们现在所见到到了“兰亭序”,都是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所临摹的版本!
2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平生最爱书法,尤其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为了得到王羲之所留下的真迹,大肆在民间重金搜罗。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兰亭序又是天字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唐太宗当然不能放过。想方设法也要得到!兰亭序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个法号叫做辩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命人从辩才和尚那骗到手后,整天把玩,爱不释卷!命令当朝书法大家,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兰亭序,然后分别赐给王公大臣们。
3但是兰亭序的真迹一直在唐太宗的手中,这是非常肯定的!有人说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了坟墓之中,这也合情合理。因为皇帝去世了,他生前酷爱书法,尤其喜欢兰亭序,驾崩前命令要兰亭序陪同下葬,也是非常可能的。
4据说唐朝末年有一位摸金校尉——温韬,他带领着军队曾经打开过唐太宗的昭陵。听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陪葬在墓中,温韬把昭陵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最后只能失落而去。这就证明兰亭序没有随唐太宗长眠地下!
5后来到了武则天的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非常喜爱书法,同样钟情于兰亭序!又有人说“兰亭序”被武则天带到了墓中,这也有可能,因为武则天曾经做过李世民的昭仪,后来又嫁给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兰亭序也很有可能落到她的手中!死后被陪葬于乾陵!至于兰亭序在不在乾陵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截止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打开过乾陵!
6几千年的历史变更,历经战火,“兰亭序”是否还存在于世,还是流落民间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祈祷兰亭序能够完整无缺!
7随着考古的发掘,历史的真相一定会大白天下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最后有喜欢我的或者想和我一起交流探讨书法的请关注我的头条!!!会有惊喜哦
为何荣寿公主慈禧也要让三分?
为什么荣寿公主慈禧也要让三分
荣寿公主出生在一个亲王的家庭,在当时看来已经十分优越了,可是因为荣寿公主的父亲帮助慈禧太后解决了许多事情,于是慈禧太后便把他的女儿接入宫中来生活。这也是算是对奕䜣的一个回报,在进宫后,慈禧对荣寿公主十分好。荣寿深得慈禧的喜爱,而且荣寿公主是一位很机智的人,她知道啥时候该说啥话,正因为这个原因,即便是她当面批评慈禧的穿着,慈禧也不会很生气。
所以慈禧为了不让荣寿公主批评,又想穿艳丽的衣服只好瞒着她。最后荣寿公主还是知道,她便和太后进行了一番谈话,在这以后,慈禧再也不穿那种艳丽的服装了。这便是荣寿公主慈禧也要让三分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荣寿公主说话很在理,加上慈禧对她的深爱。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荣寿公主办事能力十分强,慈禧对她一向都十分信任,只要是荣寿公主提出的各种意见,慈禧太后一般都会同意,即便是荣寿公主当面批评慈禧太后,也不会发怒,这是因为荣寿公主说话有度,她再怎么批评也不会触碰到慈禧太后的底线,加上荣寿公主对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的事情给慈禧所提的意见,
使得慈禧十分满意,让慈禧打心底里对荣寿公主宠爱有嘉,也觉得荣寿公主是一位很有主见,有头脑的人。慈禧太后不能离开她,所以对于这些只要没有超越底线的事情,慈禧太后都不会计较。所以荣寿公主慈禧也要让三分。
荣寿公主是谁,荣寿公主慈禧也要让三分,固伦荣寿公主是载入《清史稿》的最后一位公主,她自小就跟随慈禧太后生活长达半个世纪,直到为慈禧送终。作为慈禧的养女和心腹,晚清宫廷中的内幕,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许多人和事都是从她眼下手下过的。
荣寿公主简介
荣寿固伦公主(1854-1924),载入《清史稿》的最后一位公主,是恭亲王奕訢的长女。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成了总揽外朝内廷大权的重臣。慈禧太后对其恩宠有加,宣其女进宫生活,咸丰十一年特旨封为固伦公主,恭亲王固辞,诏改荣寿公主。光绪年间公主晋封为荣寿固伦公主,赐乘黄轿,赏食公主双俸。
自小被封最高等级公主
固伦荣寿公主是载入《清史稿》的最后一位公主,她自小就跟随慈禧太后生活长达半个世纪,直到为慈禧送终。作为慈禧的养女和心腹,晚清宫廷中的内幕,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许多人和事都是从她眼下手下过的。
荣寿公主本是恭亲王的长女,七岁时被慈禧收为养女,在宫中长大,被人们称为大公主。恭亲王是慈禧的小叔子,在辛酉政变”中出了关键性的大力,使慈禧开始了长达47年的统治。所以,荣寿公主得到慈禧的特别照顾。慈禧最反感美艳活泼名堂多多的女孩了,但荣寿从小眉目老相沉稳踏实,更是深得慈禧的疼爱。
于是,荣寿公主七岁时,就被封为固伦公主――亲王的女儿封为公主中的最高级,这是特例中又加特例。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女自中宫出,封固伦公主;由嫔妃出者,封和硕公主……固伦公主品级视亲王,和硕公主品级视郡王”。由此可见,荣寿的获封对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殊荣。
到她12岁时,慈禧就做主为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小姑娘选夫婿。据清宫老太监回忆,这一天,荣寿公主打扮起来,穿上格格的鲜艳礼服,像个大人一样走着不急不缓的宫廷步伐,王妃命妃等贵妇做前引,先去后宫朝见慈禧太后。然后就走进一间昏暗的内屋,放下门上的竹帘,静静地等着见她未来的丈夫。
依次走进三个少年,并排站好,先向公主请安,然后就屏气低头垂手站着。过了一会儿,太监示意三个少年可以退下了,公主已挑选完毕。
应该说,有了这个程序,被选中的男孩子,当然是她相对喜欢的。不过,荣寿公主的婚姻自主权极其有限。反正是个程序,太后准备的候选人,怎么都好。公主不是对少男有很多幻想和喜欢挑拣的人。
这个被选中的少年叫富察志端,样子温和斯文很好学,一等荫生,是满清王公富察景寿的儿子,景寿娶的也是公主,是道光皇帝的女儿固伦寿恩公主。皇亲国戚亲上加亲,荣寿公主的婚事没有任何异议和阻碍。
定亲之后,就在地安门外的宽街建公主府。在公主府不远处,驸马第也同时修建中。公主府在众人的瞩目中逐渐成型,相当气派。
可是没多久这个驸马就去世了,这种境遇使得慈禧太后更加疼爱这个荣寿公主了。
慈禧在世的时候,荣寿公主为何倍受荣宠呢?
不幸的婚姻是一方面,荣寿公主是慈禧指婚,但是对象不大好,景寿只是道光朝额驸,身份说是仅此于贝勒,其实也算不上高,按咸丰姐姐那边论关系的话也还成,不算太低,不过这种品秩比较“虚”,景寿的儿子志端常年肺病,结婚五年就死了。
对此,慈禧是抱有内疚的,让荣寿公主十几岁就守了寡,慈禧自己二十六守寡就够倒霉了,哪能不知苦楚。宫里也不是没有公主,比如固伦荣安公主,丽皇贵妃之女。
为啥荣安公主这个正经八百的公主地位还不如荣寿公主呢?因为她娘亲太受宠了,论程度绝不在慈禧之下,慈禧不高兴,非常介意,荣安公主命也苦了些,十九岁才下嫁,婚后一年,即二十岁就死了,而且生前受保姆掣肘(满洲婚后规制),一两个月才能和额驸同房一次,受气不少。
荣寿公主的受宠当然有奕訢的面子,虽然奕訢起起落落那么多次都在慈禧指掌之间,但是奕訢的身边同样聚拢了大批宗室势力和朝臣势力,这是正经的皇子,无论有没有职务,受推崇程度也不可小觑,而慈禧也不是想干啥干啥,把持朝政就够了,她也不能把宗室觉罗们逼苦了,所以奕訢她可以动,但是不会太过,而荣寿公主也是她俩之间的缓冲区,还有一份人情在。
还有一点,按婚姻关系来说,荣寿公主同时也是慈禧的外甥媳妇,多少沾亲带故,而且荣寿公主宫中长大,和这个妃那个妃的全无瓜葛,和慈禧熟络,荣寿公主府在北京东城安定门大街的大佛寺附近,后来改成了北京中医医院。
刚结婚的时候,荣寿公主只是隔三差五的进宫小住,自从额驸死后,荣寿公主也不爱住在公主府了,经常在宫中常住,平时慈禧的娱乐项目就是她的娱乐项目,属于陪吃陪喝陪玩陪聊那种,这对增进感情有相当大的帮助,不用质疑这点,连安德海、李莲英那种下人都能和慈禧混得不错,一固伦公主混得比他们好没什么可奇怪的。
荣寿公主有几个有点,慈禧也喜欢,因为她和慈禧关系莫逆,下人们犯错什么荣寿公主经常和慈禧打岔,把她吸引力转移在其他方面,一方面让手下少了责罚,宫里人大多对她非常感激,二是不让慈禧气得太过,三是慈禧有时候也需要台阶下,荣寿一句话就坡下驴也就过去了。
慈禧对太监宫女也非常惯着的,并不象某些作者所写,一味的虐待,偶尔对他们也很好,比如慈禧赏戏有时候皇亲贵胄或朝堂大员们陪同,伺候的一应太监宫女如果从官员腰包里捞不到大红包,她是真的会掉脸发怒甚至给官员穿小鞋的。有点加菲猫的调调,这狗只能我欺负,别人碰可不行。
荣寿公主有时候说话不好听,但是她能说到慈禧的心坎里,同样一句话,说话方式不同,有的人会死,有的人会更受宠,荣寿公主就是这样的人,她能让慈禧觉得公主是实心实意的为了我好,而并非犯驴是把好手,这是关键。
比如慈禧做的衣服,总想穿个鲜艳点的颜色,看着就这么舒坦,但是否自己穿着合适她就不管了,即便穿着不好看谁敢说啥,荣寿公主不是这样,虽然慈禧交代身边的太监宫女严禁走漏消息,但荣寿还是知道慈禧有了鲜艳的新衣裳,她也不直说,只是旁敲侧击的说,我曾经看过一块料子,色彩和做工都非常不错,很漂亮,本想买下来给您的,但是这衣服可不合祖制,所以没买。
慈禧是垂帘了,是训政了,甚至晋封荣寿固伦公主的封号都是违背了皇太极定下的规制,但于祖制方面,慈禧并不是百无禁忌的,比如,谁怂恿她坐龙椅,她就会毫不犹豫的砍死谁,慈禧的底线虽低,但不是没有,她也明白,别管爱不爱听,荣寿公主都是为她好,而不是一味的添堵。
谁都知道荣寿公主脾气直,说话也直,之所以慈禧忍着,肯定不是因为害怕,主要还是干女儿这层关系,自小宫里养起来的,那么多年有了感情,同治早死,载湉好悬搞出来围园杀后,桂祥除了要钱就是要钱,隆裕不受皇帝待见,慈禧自己也不喜欢这个侄女,她没动荣安就不错了,宠是不可能的,只有荣寿公主始终陪在身边,估计慈禧也有寂寞孤独冷的时候吧,连太监都能宠上天,宠个公主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之死,其实和武则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武则天政治手腕狠辣,为掌握、巩固她的统治地位,她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废黜为庐陵王;建立武周朝后,又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唐睿宗李旦降为皇嗣,软禁于宫中。
另一方面,武则天又重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来排除异己,利用高官厚禄大兴告密之风,大肆杀害李唐宗室成员,而朝堂之中也是人人自危,甚至一度达到“有官员生怕一去不复返,每次入宫上朝前都要和家人含泪作别”的地步。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知人善用,重视招揽人才,重用狄仁杰、姚崇等一批名臣,国家在经济民生、文化复兴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唐朝在‘武周’这段时期,享有着“贞观遗风”的美誉。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从做‘皇帝’这方面来说,武则天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甚至比很多男性皇帝尤有过之,成功地将李唐政权篡改为‘武周’。
而此时儒家的封建思想还没完全占统治地位,民风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思想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大主流,“谁说女子不如男”?
所以,从精神层面来说,武则天的成功登顶,将李唐政权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狠辣手腕,对于朝中诸如上官婉儿、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女性来说,无疑是树立了一个非常“励志”的榜样。
这就为唐朝政权在这段时期比较混乱的女性干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温床’。
这段时期的唐朝政治舞台,称之为“群莺乱舞”也不为过。
上宫婉儿,深得武则天的赏识和信任,从为其起草诏书开始,逐步跨入唐政权政治纷争舞台,曾一度风光无限,有‘巾帼宰相’之称。
皇后韦氏、安乐公主,韦氏凭着曾与‘唐中宗李显被贬时同甘共苦’之恩,在中宗复位后深受宠爱,日益恃宠骄横,不但私通宰相武三思,还伙同小女儿安乐公主,专擅朝政,贿官买爵。安乐公主还一度要求中宗封其为“皇太女”,可惜未果。
韦后、安乐公主扰乱朝政,有唐中宗李显弱无能之主因,但无可否认的是,更有武则天的后续影响之诱因。
要知道唐高宗李治因晚年疾病缠身,无力于朝政,朝中大权才逐渐旁落到了武则天身上。而韦后有着想做‘武则天第二’之野心,依样画葫芦,唐中宗李显便是韦后、安乐母女彻底把持朝政的拦路虎。所以,后来唐中宗李显突然暴毙,韦后、安乐有将其毒杀之嫌。
此时,李唐宗室成员看着朝中乱象,这江山曾经姓武也就罢了,但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改姓韦。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拥护相王李旦(唐睿宗)复位。韦后、安乐、上官婉儿皆被杀于宫中,三天后,李隆基被李旦立为太子,史称“唐隆政变”。
有意思的是,李隆基入宫发动政变时,上官婉儿手执灯笼率领宫人,并拿着由她起草的李显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以证她是拥护李唐宗室的,但李隆基并没有领情,而是将上官婉儿归于‘韦后一党’,将其斩首。
翻遍史料,并没有关于上官婉儿直接参与‘韦后党’谋逆的记载,其死后还立有墓碑,上面还刻有墓志铭,而且,身为发动政变主角之一的太平公主,还对其进行过拜祭。不论怎么看,这都不像是一个‘谋逆乱党’该有的“待遇”。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官婉儿在宫中多年,从为武则天起草诏书起家,到为唐中宗李显起草诏书,而后还摇身一变,成了中宗李旦的妃子昭容,而且按史料记载,她和韦后、太平公主的关系都不错,证明上官婉儿深谙‘为官之道’,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
八面玲珑,也意味着一旦风向不对,上官婉儿也容易成为一株墙头草。对李唐江山来说,上官婉儿无论是否参与谋逆,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和李显、李旦的优柔软弱不同,李隆基相对来说比较杀伐果断,有彻底恢复‘李唐政权’、‘拨乱反正’的决心。
如果说韦后、安乐公主是利欲薰心,铤而走险,上官婉儿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么,太平公主就是被家长宠坏的孩子。
纵观历个朝代,从来没有一个当朝公主,像太平公主的出身那么显赫。
太平公主的爹李治做过皇帝,娘武则天做过皇帝,两个哥哥李显、李旦做过皇帝,是真正的出身于帝王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太平公主相中了武攸暨,但当时武攸暨已婚配,为了名正言顺,武则天处死了武攸暨的妻子。
公元679年,吐蕃想和唐朝和亲,求娶太平公主,武则天不想太平公主远嫁他乡,便专门修了座道观,以太平已出家为由拒绝。
武则天下台后,太平公主受到的恩宠依然不减,并逐渐步入到政治的权力中心。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下旨允许太平免对太子李重俊行礼。
而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对太平公主的宠溺更是变本加厉,朝中许多大事都要问一下太平公主的意见。而太平公主也不负这位哥哥的宠爱,趁机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朝中有相当多见风使舵的文臣武将依附她。
据《旧唐书·王琚传》载:“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这无疑是将当时的太子李隆基架在火上烤。
李隆基身为储君,必然与扰政的太平公主产生激烈矛盾与冲突。而当时唐朝的政权虽有明争暗斗,但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只要李旦下一道圣旨,打压、收回太平公主的权力,便能将姑侄俩的相争划上句号,但李旦再次将他的忧柔寡断发挥的淋漓尽致。
李旦选择了眼不见为净,禅让帝位给了李隆基,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这也为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埋下了伏笔。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等一起密谋废掉唐玄宗。奈何被李隆基事先察觉,李隆基先发制人,先诱杀左、右羽林将军,然后迅速诛杀了参与谋反的诸人。
事败后,太平公主逃到了寺庙中躲了三天。最后,被李隆基赐死于家中。
《旧唐书》:载“三日乃出,赐死于第”。
其实,武则天的成功并非偶然。
李治政权中期,武则天因为经常扰政,曾一度被当朝宰相上官仪进谏废后,武则天靠着向李沾撒泼蛮缠,才得以涉险过关。
到了公元675年,李治的风眩症越发严重,无力朝政,大权才逐渐旁落到武则天手中。武则天趁机招揽一批“北门学士”,一方面修撰著作,大肆宣扬如《烈女传》等歌颂女性的书籍,另一方面,又趁机将这些学士放入朝中培养,并暗中加以提拨,以对抗朝中反对的异己。
朝廷纷争并不能一蹴而就就会有结果,熬到李治驾崩,武则天培植的亲信成了朝中三品、二品大员、甚至宰相,又利用来俊臣等酷吏,大肆捕杀异己,才真正的在朝中站稳了脚跟,直到公元690年称帝。
由此可见,武则天是一步一个脚印,经过长期的经营,才登上大宝的。
但无论是‘韦后党’,还是太平公主,都只是看到武则天成功的结果,看到这个偌大的大饼,却不知道这饼不是谁都可以啃得下的。
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平公主,养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性格习惯,就如被家长宠坏的孩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作死的路上不断试探,最终越走越远,断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