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硬的物质有什么用,白藜麦红藜麦黑藜麦?
台湾[红藜]是高营养的高能量食物,更是改善亚健康的食物,尤其[糖尿病]的代餐外,景观更具吸引力,想象若连片种植,成[红藜]海,会多么讨喜的大自然景观!
甘蔗用什么肥料好?
深耕是甘蔗增产的基础,因为甘蔗根系发达,深耕有利于根系的发育,使地上部分生长快,产量高。具体深耕程度因地制宜,一般30厘米左右。甘蔗的生长期较长,产量高,一般亩产蔗茎5-8吨,高产田可达10吨。甘蔗在整个生育期吸收养分多,是需肥量比较大的作物之一。种植甘蔗最佳施肥期一般分为苗期、分蘖期、伸长期,详细施肥方法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甘蔗底肥一般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公斤,并配以通用型复合肥(15-15-15)20-30公斤。施用时,春植蔗开种植沟,将有机肥施于沟底,再于沟两侧施入无机肥,冬植蔗将有机肥作盖种肥,之后加盖一层土。
早施提苗肥既促进蔗苗和根系的生长,又促进叶片生长苗肥建议使用高氮复合肥,当蔗苗长到3-4片叶时,每亩施复合肥8-10公斤。施用时宜结合中耕培土直接穴施,或兑水穴施,在干旱时应兑水穴施。另外,要及时查缺补苗,使群体生长整齐。
甘蔗分蘖肥可根据苗情的长势情况来定底肥和提苗肥比较充足,幼苗壮,可在分蘖盛期一次施完,施肥量宜少。如果底肥不足,提苗肥又不够,幼苗长势弱,应增加施肥量,并分两次施用。一次在分蘖初期,以促进分蘖,称攻蘖肥。一次在分蘖盛期施用,保证分蘖壮,称壮蘖肥。分蘖肥一般施用高氮高钾型复合肥,亩施8-15公斤,和苗肥一样兑水穴施,同时培土高10-12厘米。
甘蔗拔节肥,根部追肥以尿素和芝麻酱渣为宜尿素属于壮苗肥,能快速促进甘蔗的生长,芝麻酱渣能有力地促进甘蔗的糖分转化。在培土前先将尿素放到甘蔗的根部,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随后把芝麻酱渣也放到甘蔗的根部,每亩追施芝麻酱渣50公斤。然后用湿土培到甘蔗的根部,把土块拍碎,将撒到甘蔗根部的尿素和芝麻酱渣压住,以防止尿素挥发掉。每株甘蔗的根部培一铁锨细土即可。
小结:种植甘蔗肥料主以有机肥、磷、钾化肥和少量氮素化肥,磷肥和钾肥主要作基肥施用,因为甘蔗对磷肥的吸收主要是在前中期。而且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需要靠近根部才易被吸收。甘蔗对钾肥的吸收也主要是在前中期(占80%左右)。而且蔗株在前中期吸收的钾素可供后期所需。所以钾肥宜早施,量少时作基肥一次施用,量多时,拿一半作基肥,另一半在分蘖盛期或伸长初期施用。
为什么有的硬的东西容易碎?
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下“硬”的概念。学术上,或者说科学上的“硬”,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硬”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下面,我来详细讨论下。
1、“硬”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觉得钢铁比棉花硬,也比木头硬。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是基于我们对这三种材料施加力后,从材料的变形特征,总结出来的。因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硬”,其实指的是材料的刚度,即抗变形的能力,力学上用弹性模量来衡量。
实际上,在材料科学上,“硬”有它自己的定义,通常用硬度来表示,指的是材料局部抵抗硬物侵入表面的能力。硬度的测量根据不同的方式,有好几种: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布氏硬度、努氏硬度等。下图为洛氏硬度原理图,施加指定大小的力,在不同的材料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刻痕,根据刻痕的大小,来确定硬度的值。
由此可见,材料学上的硬度,针对的是材料表面的一种性能。而日常生活中的硬度,针对的是材料整体的力学性能。
2、硬而脆的现象
根据材料学上的硬度定义,指的是抵抗外物局部侵入的能力。外物的侵入,首先是从变形开始,然后挤压破坏。在开始阶段要首先发生变形,这与日常生活中的硬度(力学上的刚度)有所联系。所以,通常来讲,刚度大的物体,其表面硬度也大。
为了说明脆的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下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上图。脆指的是材料发生断裂破坏,这与应力应变曲线围成的面积有关。这个面积力学上称之为应变能密度,就是单位体积内,材料发生断裂的能量。所以,“脆”与这个应变能密度息息相关。
假如存在两种材料,应力应变曲线如上图。其中围成面积大的(红色曲线),必然不那么脆,因为想要发生断裂,需要的能量更多。而另一根黄色曲线,围成的面积相对就小很多,也就意味着黄色曲线代表的材料更加容易破坏。
对比这两根曲线,我们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黄色围成面积小,即易破坏,但是弹性模量大,即刚度大。红色围成面积大,即不易破坏,但是弹性模量小,即刚度小。大多数材料都是如此。
3、硬而脆的解释
绝大多数材料都是硬而脆,这是一种宏观现象,尽管我们可以用力学的方法,找到相关的力学参数的不同。但是,仍然缺乏一种更加本质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材料的力学特性随温度发生变化。高温状态下,偏韧性。低温状态下,偏脆性。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就如图上图的红色和黄色曲线。即低温时,弹性模量大,刚度大,但是面积小易碎。高温时,弹性模量小,刚度小,但是面积大,不易碎。
我们虽然无法定量的解释这种情况,但是从高低温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对这种硬而脆给出一个定性的解释。即:硬的物体由于刚度大,难以发生变形,但是其变形响应时间缺较短,从晶体结构层面,晶界会发生振荡,造成材料更加容易被破坏。而硬度小的物体,由于刚度小,变形很容易发生,但是变形响应时间慢,晶界的振荡有足够的时间来协调,从而不易发生破坏。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一根尺子一端固定,弹另一端,尺寸发生振动。如果尺子刚度大,振动就会很激烈。如果尺子软绵绵的刚度小,振动就不那么激烈。
4、总结
通常我们所说的“硬”,其实指的是材料的抗变形能力,即力学上的刚度。
材料科学上的硬度与刚度通常情况下也成正比。
发生“易而脆”现象,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变形响应时间,而变形响应时间与刚度密不可分。
物质软硬程度的微观机制是怎样的?
谢邀答 @袁灿伦 老师的好课题,要求从基本粒子层面解释,属于材料科学的高尖端研究。
我想,核外电子震荡速度,是主控要素,即电子越快,硬度越大。具体再分两种情况:
电子轨道半径——决定材料的硬度这里的电子,主要指原子核最外层的活泼电子,包括金属态+1, +2, +3与非金属态+4, +5, +6, +7, +8的两类价电子。
这里的轨道半径,主要指价电子做最贴近原子核的主控性轨道半径,也叫平均轨道半径。
不难推想:核外电子震荡速度(v)越快或轨道半径(R)越小,硬度(H1)越大,即:H∝v·R...(1)。或者说,电子动能与材料硬度成正比,即:H1=k1·½mv²=k1·½m(2πRω)²...(2),式中的k1可通过实验求得的硬度系数。
原子核的间距——决定材料硬度以碳原子为例(见下图),它的晶体有几个同分异构体或同质异能体,即异构体(isomer):
①钻石异构体(见下图),硬度只是自然界地球已知的第一,密度为5.95。高硬度是因为其立方结构,使得原子核的间距较大,价电子有较大的活动空间,电子的平均震荡速度较快。
②石墨异构体(见下图),硬度很小,密度2.62。低硬度可能是因为层状结构使得原子核间距错落不一,电子震荡速度大小不一,层间错位现象突出(faulting)。
③石墨烯异构体(见下图)如C60。硬度远超钻石,密度远低于碳纤维1.69。足球状的富勒烯结构,笼状的碳纳米管结构,其内部非常广阔的空间使得价电子有准自由的高速震荡。
从上述碳原子的异构体材料,原子核在空间的分布格局至关重要。
硬度与密度并不一定成正相关,而与成型的独立空间体积正相关,即与价电子震荡速度正相关,而电子作为物质波或移动波源,必然激发大量光子介质。
虽然足球烯密度很小,但空间能量很大,具有突出不可压缩性,表现出强大的硬度与极高的熔点(约5000°C)。
因此,可设立“能质比”指标,即单位质量蕴含的能量指标,符号为η,来评价材料硬度。
以碳60为例,1个晶胞有60个碳原子,球体半径为R(反映原子核间距),体积为V=4.2R³。
n1个价电子总动能:Ek=n1·½mv2²...(3),n2个原子核质量m*总和:M=n2·m*...(4),则能质比:η=Ek/M=½(n1/n2)(m/m*)v2²...(5)。
当然,根据超对称法则,也可以将电子动能折换为光子辐射能:½mv²=hc/λ...(6)。
显然,材料硬度(H2)与能质比(η)成正比,即:H2=k2μ=k2(n1/n2)(m/m*)v²...(7)。系数k2需通过实验确定。
公式(7)中的电子速度v2取决于原子晶胞中原子核间距或晶胞体积V*或半径R*,即:v=k3·V*=k3·4.2R*³...(8),系数k3也要通过实验确定。
说明: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是实验设计方案,求出三个硬度系数。很复杂,在此不便展开。
以上回答,显然有点苟简,只想着基于经典动力学原理来处理微观问题,更加简单明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好了,本答stop here。请关注物理新视野,共同切磋物理逻辑与中英双语的疑难问题。
工笔画有什么特点?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工笔画特点:1首先,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2其次,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什么是工笔国画?最后,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工笔画技法:
1白描
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画法,依靠线本身的刚柔,粗细、巧拙,方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同时线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审美效果。白描就整个中国画来讲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作为工笔白描,一般线形变化不大,细而均匀,为敷色留有余地。
2皴擦
绘画里常遇到土、石、树桩等物类,用笔中常以皴增强质地和厚重感,亦是线的补充,较讲究用笔。一般要求自然而顺势,不故作姿态。擦,更加隐笔。一般只是丰富皴的技法,有时亦起修改皴的败笔的作用
3染法
有许多种,一般有平涂、分染、罩染等,平涂多在做色底及画面局部平涂颜色时用,不宜见笔痕,分染是分出物体结构的染法,有高染与低染两种,染在物中间凸起部位并造成一点立体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过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种颜色,这样能产生厚重而沉着的色彩变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烘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强主物的塑造,实际上有染扩大的意味,月云雪边多用。
4点
在绘画中点的用途极广,视所打处可为花草野卉、可为苔点、也可不计何物仅为画面的装饰用。点是小点,是扩大了的点,斯法在画作中常用。用点时一般求用笔的一致统一。
5撞水撞粉
一些画法灵活多变,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笔画出对象的形结构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发生变化,活泼生动。
6褪色法
以层层积色方式,一层层上色时退出一部分,设色越多层次越多,画花鸟及草类杂物中常用。
7统染
笔上含色要饱,用笔要轻,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坏掉。
8碰染
有两种不同颜色,从叶子或是花瓣的两端同时染色,然后在叶或花瓣中间碰到一起,使其自然衔接,形成统一整体的方法。
9接染
用一种颜色趁湿接着染另一种颜色,使颜色相互渗接在一起的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在同一体面中包括几种不同颜色的情况,其特点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种流动感。
10烘染
为了突出某些主题或表现一些特定的环境,气氛而在物象周围进行大面积的渲染的方法。
11反衬
在渲染过程中用颜色从纸或绢的背后衬上颜色,使正面的颜色更加深厚明艳
12水注色法
在渲染过程中用颜色从纸或绢的背后衬上颜色,使正面的颜色更加深厚明艳
13点蕊
点花蕊在画花中是很重要的。点蕊时用尖笔蘸上饱满的颜色,在尖上一滴滴点下去,点成一个圆珠,干后,要圆、凸、大小均匀,中间陷下一个小坑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