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天一,聪明贝塔策略在A股中是否有效?
聪明贝塔,也被称为“因子投资”,是最近几年欧美炒得比较热门的投资概念之一。在一年多前,笔者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聪明贝塔》(https://zhuanlan.zhihu.com/p/21842266),向大家介绍这种投资方法。
在上文发表后,我收到不少读者的反馈。其中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这种在海外流行的投资策略,搬到我们中国以后行得通么?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把外国的交易策略,生搬硬套拿来中国,基本应该是行不通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和锐联财智(Rayliant Global Advisors)的主席许仲翔(Jason Hsu)先生进行了一番非常有趣的对话。在对话中,我问了许先生不少尖锐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许先生。他旁征博引,应对自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下面这篇文章,就记录了我们的谈话。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许仲翔先生的背景。他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博士学位。在创立锐联财智之前,他是Research Affiliates的联合创始人和副主席。Research Affiliates的另一位创始人是Robert Arnott。Arnott和许先生都是聪明贝塔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许先生本人在该领域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且获得了多个学术研究奖项。
在我和许先生的对话中,我让他先给那些对聪明贝塔不太熟悉的朋友稍微做一下科普介绍:什么是聪明贝塔?
许先生对于聪明贝塔型产品的总结是:在过去多年的金融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各种不同的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的投资因子,比如价值(Value),小市值(Small Cap)等。这些发现已经在学术界存在多年。近年来出现的聪明贝塔型投资产品,就是基于这些因子设计的,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的,类似于指数型的基金产品。
换句话说,聪明贝塔型指数基金,向投资者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以比较低的成本(比如小于1%)去获取一些明确的因子回报(比如价值因子)。
在这种产品被发明以前,投资者们只能通过投资基金经理,并支付比较高的基金费用才能购买到基于这些因子的投资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讲,聪明贝塔指数产品拓宽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并且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成本,是一个对投资者有利的金融创新。
我向许先生指出,去年,Research Affiliates的Rob Arnott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聪明贝塔可能出现的问题》(Arnott et al, 2016)的文章。
在文中,Arnott指出,由于因子投资策略大受欢迎,我们预期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一场聪明贝塔的崩盘。
在聪明贝塔领域,Arnott算是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权威。如果他撰文指出聪明贝塔可能出现泡沫破裂,是不是值得我们广大投资者警惕?
许先生的意见是,首先,投资者们在选择任何投资策略前,都应该充分理解该策略再出手投资。对于那些不理解聪明贝塔投资策略的投资者,提醒他们注意投资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聪明贝塔投资者需要注意分散因子风险,不要把赌注都放在某个单独的风险因子上。
很多投资者有”追涨杀跌“的习惯。看到过去3-5年某个因子的投资表现不错,他们就受不了诱惑也跟风买进。如果有太多的投资者都涌入购买同一个资产,不管是房子也好,股票也好,风险因子也好,那么该资产的价格就可能会被推高,造成潜在的泡沫。防止自己被卷入泡沫的方法之一,就是注重多元分散,通过多因子策略进行投资,不要把资金都集中购买某一个风险因子。
我向许先生提出,您提到投资者容易堕入“追涨杀敌”的投资陷阱,该提醒非常及时。这让我想起您之前写过的一篇学术论文(Hsu, et al, 2016),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
如上图所示,论文作者发现,在过去23年(1991-2013)中,美国基金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资金加权回报),仅为每年6.87%左右。而同期所有基金的时间加权回报为每年8.81%左右,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回报为8.97%。投资者因为“追涨杀跌”,每年损失了接近2%的投资回报。
对于资金加权回报和时间加权回报不太熟悉的朋友,请参考本专栏历史文章《投资对冲基金到底能否赚钱》(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65890)。
许先生表示赞同。在他写的这篇研究论文中,他们同时发现,如果投资者每次都挑选过去3年表现优异的基金买入,并且每年轮换(卖出排名低的基金,以排名好的基金替换),那么他的投资回报就会非常让人失望。投资者使用这种策略无法获得好的投资回报,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条值得一提:均值回归。
假设我们只观察某个基金过去2-3年的表现。如此短期的基金回报,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如此有限的样本量中,我们很难判断其业绩回报有多少来自于基金经理的水平,有多少来自于运气成分。
运气女神,来的快也去的快。因此投资者如果挑选那些过去3年业绩好的基金购买,那么这些基金很可能会因为这个“均值回归”现象,业绩回报开始下跌。这就是投资者通过“追涨”去购买基金难以获得好的回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均值回归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我在这里稍微花些笔墨和大家解释一下。
假设一位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如上图蓝色水平线所示。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你是无从得知这位基金经理的水平的。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他表现出来的投资业绩,如上图红线所示。
在现实中,一位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受很多因素影响,不光有他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些其他随机因素,比如运气,时机,他所掌握的数据和信息,等等。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基金经理投资业绩,会以一个围绕其真实投资能力的曲线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候,他的投资业绩好于其投资能力。有时候,业绩比他的投资能力更差。
如果被检验的时间够长、样本量够大,那么基金经理的业绩,应该在其真实的投资能力上下波动,不会长时间偏离其投资能力。也就是说,连续多年表现出强于其能力的投资业绩,或者连续多年获得低于其投资能力的回报,都是小概率事件。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如上图所示,时好时坏。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均值回归”现象。当基金经理获得超过其能力的投资回报(比如上图A点),那么更大的可能,是接下来他的投资回报变差,回归平均水平。或者当基金经理获得低于其水平的投资回报时(比如上图B点),接下来更大的可能,是触底反弹,回归他的投资均值水平。
这个道理,在小朋友考试,运动员跑步等问题上都是类似的。比如小朋友平时考试的真实水平大约在85分左右。那么当他有一次超常发挥,考到100分时,家长不应该过度兴奋,因为接下来如果再考,更大的可能是这位小朋友回到其考试平均水平,即85分左右。
对“均值回归”的理解不够透彻,也会给一些家长造成“打孩子”有奇效的错误印象。比如一个孩子平时一直能考85分左右,但是有一次考试失常,仅得60分。家长非常愤怒,给了孩子一顿打。接下来下一次考试,孩子的分数回到85分。家长误以为自己打孩子打出了效果,其实只不过是“均值回归”而已。
因此许先生提醒广大投资者,在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以及不同大类资产的投资回报中,都有相当程度的“均值回归”现象,值得广大投资者学习并且牢记。
接下来我和许先生谈到他写的另一篇非常有趣的学术论文:A股中的不规则现象(Hsu, 2017)。我问许先生,您觉得中国的A股和美股市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许先生的看法是,A股中的散户投资者数量更多。根据统计显示,A股中散户的交易量占到总交易量的80%以上。而相对来说,美股中的交易量主要来自机构。散户的交易量仅占总交易量的10%以下。
由于这个巨大的区别,因此相对来讲,A股的市场价格有效性更低,市场中的“韭菜”更多,更容易被好的职业投资机构利用来获取超额回报。
我向许先生指出,我们中国的股市可能确实有很多噪音(Noise),即脱离股票基本面的无意义波动。比如2016年11月,在媒体报道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时,川大智胜逆市大涨6%。2014年,文章出轨,伊利股份大跌4%。2013年,李天一被抓,ST天一跌停。2012年,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澳柯玛涨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接着问许先生,既然中国股市中有那么多“韭菜”,那么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是否应该选择放弃成为“韭菜”,而把自己的资金给予那些专业的基金经理,让他们去帮助我们投资?
许先生的看法是,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不一定有专业知识,数据和时间去做个股分析。因此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更好的投资方法是寻找靠谱的基金经理,让基金经理帮助自己进行投资。在美国市场,由于市场的有效性,以及各大职业机构之间高强度的竞争,导致任何机构都很难战胜市场。因此在美国市场,购买一个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在中国市场,由于有效性比较低,“韭菜”又多,因此寻找一个靠谱的主动型基金经理,也是不错的选择。
许先生特别指出,在投资者选择主动型基金的时候,需要加倍注意投资成本。作为业内人士,许先生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要比常人深很多,他自己就看到过不少中国的主动型基金,其收费非常昂贵。到最后,即使基金经理有能力获得超额回报,其回报也被高昂的收费抵销,导致最后投资者没有获得任何好处。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寻找那些策略靠谱,同时收费合理的基金经理进行投资。
接下来我和许先生谈到中国股市的长期投资回报。我提出,如果我们纵观美国股市历史,买入并且持有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得非常不错的投资回报。但是,买入并且持有这样的策略在中国是否行得通则存在争议。
比如我们如果回顾过去10年。在2007年9月份时,上证指数在5000点以上。十年后的今天(2017年8月),上证指数在3200点左右。就是说,对于一个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过去十年的投资回报为负。难怪乎很多投资者会质疑,买入并且持有的投资策略在中国是否行得通。
许先生表示赞同。他提到,在美国股市,长期来说,买入并且持有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每年11%左右的投资回报(基于历史数据,费前回报)。但是中国股市不一样。中国股市的波动率大约为每年33%左右,是美国股市的两倍。波动率大,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在错误的时间和价位买入股票的话,其遭受的损失也会比较大。
因此在许先生看来,主动型基金经理在中国市场大有可为。由于中国市场中的“韭菜”实在太多,这些“韭菜”就成为了主动型基金获取“阿尔法”(超额回报)的来源。如果一个主动型基金经理有一套合理和靠谱的投资策略,那么他就更可能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
我向许先生指出,关于中国主动型基金经理的业绩回报,有不少相关的学术研究。比如一项研究(Yeguang Chi, 2013)指出,在1998-2012年间,中国的公募基金回报确实高于市场基准。整个基金样本在14年内大约创造了每年5%左右的超额回报。这些超额回报主要来自于公募基金经理挑选股票的能力。
事实上很多研究都显示,基金经理创造超额回报的能力,主要来自于其选股能力,而非择时能力。即使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传奇,都不敢自称有择时的能力。
关于中国基金经理能否创造超额收益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本专栏的历史文章《中国的基金经理能否战胜市场?》(https://zhuanlan.zhihu.com/p/27074628)。
许先生表示赞同。他提到,他们对中国的股票型公募基金做过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这些基金持有的股票仓位介于30%-100%之间。基金经理会根据宏观形势做出择时判断,如果看好股票就会加仓,反之则会减仓。
许先生的研究显示,这些股票型基金经理的择时调仓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他们能够为投资者创造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于其公司分析和选股能力,而非择时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谈到了许先生在《A股中的不规则现象》一文中得到的一些研究发现。我向许先生指出,您在文中得出结论,一些风险因子,比如价值(Value),在中国的股市中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我们知道,您做的这些量化研究都是基于很多财务和股市数据。但是中国股市的特点之一,就是历史比较短,数据质量存在争议。
举例来说,上市公司比较全的财务数据,需要等到1996年以后,甚至2000年以后才有比较高的质量保障。中国从2007年1月开始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该新准则可能造成2007年前后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标准不同,无法横向比较。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即会面临特别处理(ST)。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PT)。由于这套制度,上市公司都很怕自己的财报显示亏损,因此也有可能通过做假账(比如“大洗澡”)来避免陷入ST的窘境。
如果要设计一个比较好的量化策略,如何应对这些数据问题?
许先生的看法如下。首先,任何一个优秀的量化基金经理,都需要对自己使用的数据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该数据有哪些弱点和不足,这是基金经理需要做到的基本功课。以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例,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些数据可能受会计准则,做假账等问题的影响。
其次,认识到了已有数据的局限,我们就可以做出相应的补充和调整。比如如果我们感觉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有被人为夸大或者修改的可能,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其他途径去收集更多的侧面数据。这些更多的侧面数据,可以形成对已有数据的多一层检验,来帮助我们排除噪音,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因此在许先生看来,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潜在数据问题,反而是机会,能够让真正懂数据的专家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我进一步追问许先生,那么如何应对数据量有限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从2007年年初,中国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算起,我们拥有的数据量只是区区10年左右。以美国股市的那些量化研究来看,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甚至更早。中国更短的数据历史,是不是给中国股市量化研究带来更大的困难?
许先生的看法是,中国和美国的量化研究确实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市场,由于有海量的历史数据,因此量化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测算中找出可以重复的模式。但是在中国,市场本身变化就很快,数据量也有限,因此基于中国市场的量化研究,更强调研究人员对于数据的理解程度。中国量化研究的“金矿”,在于占据市场交易额80%以上的“韭菜”。把这些“韭菜”的行为模式和错误习惯研究透了,就有获得超额回报的可能。
我对许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另一大区别,在于美国的做空机制比较成熟。相对来说,要做空一个大市值股票,在美国要比中国容易得多。在许先生所做的量化研究中,其风险因子可能产生的超额回报都是基于“买入+卖空”同时可以实现的“实验室假设”。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卖空个股在中国无法实现。这是不是意味着投资者无法获得研究显示的超额回报?
许先生表示赞同。事实上在绝大部分金融研究论文中,研究者在分析某个因子的“超额回报”特性时,都会假设投资者可以同时买入并卖空。最普遍的做法,是假定投资者可以买入分值最高的X%的股票(比如价值因子分值最高的25%的股票),同时卖出分值最低的X%的股票(比如价值因子分值最低的25%的股票),然后通过历史回测去估计该因子可能产生的投资回报。
由于中国股市的做空机制还不成熟,因此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他们只能获得“一条腿”回报,即买入那部分产生的超额回报,而无法获得“卖空”可能带来的投资回报。这样的缺陷无法通过卖空股指期货来弥补,因为股指期货卖的是整个股票市场,而非特定的风险因子股票。
我向许先生提到,有不少海外的基金经理,把海外的那套投资策略搬来中国,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够成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波顿先生曾经就职于富达基金,在管理Fidelity Special Situations Fund长达28年的历史中获得了年均19.5%的骄人成绩。2010年波顿先生从英国移居香港,发起了专门投资中国股市的基金。在2010-2014年间,该基金表现不佳,总回报为5%左右,期间最大跌幅高达30%。2014年,波顿先生宣布从该基金退休,并承认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看走了眼”。
我追问许先生,海外基金经理如何避免自己重蹈波顿先生的覆辙?
在许先生看来,中国和海外市场有明显的不同点和类似点。在市场结构,公司基本面,会计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两个市场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如果照搬西方的一套来中国,不加调整的直接硬套,很难获得成功。任何在西方行得通的策略,要搬到中国,必须进行“当地化”调整。
但另一方面,在投资者行为方面,中国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大家都是人,都会受到一些行为偏见的影响。这些行为偏见包括过度自信,追涨杀跌,损失规避,存在性偏差等各种经典的行为学习惯。把这些人性行为偏见琢磨透了,就能利用人性的弱点去市场上获得超额回报。由于中国散户投资者数量众多,因此中国市场机会更大。
在节目的最后,我问许先生对中国的读者朋友有什么建议?
许先生想了一想说,广大投资者需要明白的一个重要道理是,主动投资是一场零和游戏(Zero sum game)。如果有人获得“超额回报”,那么就一定有人蒙受“超额损失”。让我们假设市场平均回报为1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战胜市场,获取了30%的投资回报,那么就一定有人损失了10%。
所以我们需要时刻扪心自问:我有什么优势去从别人口袋里抢得超额回报?是我比对方更聪明,还是有更快的消息,或是更准确的判断?如果你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如果你没有任何优势,那么你就很可能是那个被割的“韭菜”。获取最多超额回报的那些“聪明人”,一定是那些资金实力最强大,信息优势最明显,知识储备最雄厚,科技手段最先进的机构投资者(比如最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和那些机构“对弈”,无异于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大炮,其胜算是非常渺茫的。
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那些拥有信息、数据、知识和科技优势的“聪明钱”,他们的智商也都很高。他们不太可能把自己的投资能力无偿转让,因此他们在“出租”自己的投资能力时,会收“租金”。投资者如果选择通过购买主动型基金进行投资,那么他到最后拿到手的净回报,需要扣除这些基金经理的收费。根据晨星的研究显示,预测某一个主动型基金未来的投资回报,最管用的指标就是该基金的收费。基金的收费越高,投资者获得的回报就越差。这个指标的准确度比晨星自己的星级评分系统都更管用。
因此许先生强调,控制成本,是所有投资者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投资原则之一。
后记
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读金融投资领域学术性的研究文献,因此对许仲翔(Jason Hsu)先生发表过的论文和书籍都比较熟悉。许先生在聪明贝塔,金融行为学,基金经理能力分析等课题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很多。这些研究文献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顺畅和过瘾。因此我一直在想,有机会一定要将许先生的研究成果向更多的读者分享。
在我看来,许先生给我们的读者提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许先生并不讳言中国市场里存在不少非理性投资者这样的事实。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也确实给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提供了获得超额回报的可能性。
因此广大投资者在涉足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前,需要先问一下自己:我到底有什么比别人更出色的优势?我有没有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巴菲特或者索罗斯第二,那么最大的可能性,是你确实高估自己了。
如果没有证据显示自己有战胜市场的能力,那么投资者就应该放弃挑选个股,选择购买基金。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或者有选择的购买主动型基金。如果想要挑选主动型基金,那么投资者就更应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中国有2,000多个主动型公募基金,因此我们挑选基金的难度丝毫不比选股低。充分理解运气和技能的差别,理解基金经理获得超额收益的方法,基金投资策略带有的风险,严格控制自己的投资成本,这些都是投资者从投资主动型基金获得超额回报的最基本条件。如果这些知识都不具备,而去贸贸然投资主动型基金,那么投资者就又堕入了过度自信的行为学陷阱了。
笔者长期强调投资者应该牢记以下投资原则:控制成本,有效系统和长期坚持。许先生在访谈中也提到,投资者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投资成本。这个想法和笔者倡导的投资哲学不谋而合。
最后我想说,近几年在海外兴起的“聪明贝塔运动”,给了广大投资者更多的低成本投资选项。如果投资者想要购买一个价值策略,或者小市值策略,只需要支付不到1%的成本即可获得。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目前中国的聪明贝塔型指数基金相对来说还比较稀少。但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类似产品,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项。让我们翘首以盼吧。
如何选择洗发水?
选择洗发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说别人说某个洗发水好用或者广告打的响亮就去买。因为自己就是做洗护护肤彩妆的,也做了三年了,所以对这方面还算比较了解,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怎么才能买到适合自己的洗发水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发质。是属于头油头屑头痒的,还是干枯毛躁开叉打结,说白了就是头皮问题还是发质问题。只有知道自己的头发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买到适合自己的洗发水,这是一个前提。
然后就是根据自己的发质挑选适合自己的洗发水了。要了解这个洗发水的功效是什么,可以解决我的什么头发问题。挑选洗发水其实是一个并不简单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高品质的洗发水呢?
一瓶洗发水的好坏要怎么区分?
1.看浓缩程度。如果挤这个洗发水要挤很多用量才能起泡沫的话,说明这个洗发水并不是不好或者就是劣质洗发水。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直接倒洗发水出来,流出来是慢慢的浓稠的,说明这个洗发水是高浓缩的品质比较好的;如果是很稀流出来像水似得那就是劣质洗发水。
2.看起的泡沫。如果挤的量不多就能起丰富又细腻的泡沫,而且又好冲洗,那就说明是品质比较好的洗发水。有的洗发水要挤很多才能起泡,而且泡不一定丰富细腻,说明太稀释了,而且掺杂水分量可能比较多,而原料少,效果当然不明显了。
3.敢用透明瓶子装的品质都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它用透明瓶子装的话,本身我们就可以自己判断洗发水品质好坏,可以看粘稠度,自己上下颠倒看一下流的速度等等,如果品质不好我们都能判断出来的,品质不好还敢用透明瓶子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尽量选择无硅油洗发水。硅油的学名是聚二甲基硅氧烷,本身它是没有害的,还常常被添加到护肤品里面,但是它加到洗发水里面,长期接触头皮头发伤害却挺大的,会造成硅油浮于头皮表面(在有些理发店有硅油探测器可以检测,看到自己的头皮状况),造成毛囊堵塞,头皮不健康,再出现头屑头痒等问题。使用无硅油洗发水它的清洁力比较强,坚持使用能够把附在头皮的硅油排出来,称为“排硅期”。但在这一段时间,可能会头屑很多头皮很痒,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就像伤口愈合它也会痒一样。很出名的主打无硅油的洗发水是滋源,大家应该知道,价格不便宜,贵也是有贵的道理的。
5.再找到合适的洗发水之前,有的洗发水有试用装,就先用试用装,看好不好用,香味这些自己接不接受,没有试用装就先买小样,这样也省钱。
春素的无硅油洗发水挺不错的,高浓缩,挤很少泡沫就很丰富而且又细腻,关键是又易清洗,不会黏附在头皮上。它是一洗一护,一瓶洗发水,一瓶护发素。一般可以买两套搭配用。一套针对头皮的,头皮健康了再用养发的那款,这样搭配效果更佳,也比较划算。
而且它有试用装,试用装是一盒,里面有一袋洗发水➕一袋护发素,每袋12ml,头发再多也够用了,护发素的效果很明显,洗完就能感觉到头发柔顺,关键是试用装是免费送的,这样也可以自己先试再看好不好用。
以上。
在股市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
只要不想着暴富,只想着在股市赚点小钱的话,炒股其实是有简单模式的,在文章末尾会详细讲。
文章较长,码字不易,觉得可以的麻烦长按点赞。开篇劝退,投资是一门学问,需要很多精力,没有大毅力不要碰。进入正题之前,请先在心里回答下面问题,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只需要字面意思就行,不需要扩展,少部分问题需要自己思考。都能答出来后面的内容才能懂,不然就是两眼一抹黑,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早晚被割的命。另外,如果很多问题都答不上来,而且已经去实战了的话,咱只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赚钱了的人还能附带一句:乱拳打死老师傅。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听题。萌新级别问题。什么是股票,股票有哪些种类?什么是股市,全球有哪些重要股市?什么是交易所,我国有哪些交易所,它们各自的规则是什么?什么是证券公司?什么是证券账户?什么是第三方存管,这是为了什么?什么是股票交易?股票交易时间是什么区间?什么是交易软件?什么是大盘,什么是板块,什么是个股?什么是板块指数,都有哪些指数,怎么分类?影响这些指数的因素是什么?什么是五档盘口?什么是K线,有哪些K线种类,怎么看K线?什么是技术指标,有哪些技术指标?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分别是什么?什么是涨跌停板制度,幅度分别是多少?什么是股票异常波动?什么是重大事件公告?什么是停牌?什么是新股,什么是打新股?什么是ST,什么是退市?新手级别问题。什么是技术分析?什么是基本面分析?什么是分红配股?什么是定向增发?什么是可转换债券,什么是打新债?什么是限售股,什么是流通股?什么是投资者适当性,为什么要有这个东西?什么是基金,有哪些基金种类,什么是基金经理,什么是管理费?什么是ETF基金,有什么好处?股票交易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上面的问题答案基本都能通过百科查询,少部分不方便说,需要自己思考。然后还可以看《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和《证券市场法律法规》这两本书来对金融市场有个基本的了解,书要买天一的,没什么错别字。最后是进阶级别问题,这个是非必要的,因为很多人股市浮沉多年都不知道或者用不上。什么是融资融券?什么是新三板?什么是港股通什么是沪股通深股通?什么是商品期货,对股市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股指期货,对股市有什么影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说明你对股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花费了不少时间。当然,肯定有人直接跳过前面看这里的,还是要说一句,成功没有捷径。散户要怎么盈利,首先要找到亏损的原因。赚钱的原因都是相似的,亏钱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下面总结一下散户亏损的原因。第一种原因:完全不懂亏损。以上那些基础知识都不懂的,是亏损的首要原因,毕竟能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人可不多,赚钱也是凭运气赚钱,而凭运气赚的钱,总有一天会凭本事亏回去。而且这部分人里面也有个普遍特点,就是什么都票都敢买,什么时候都敢买,有时候看着粉丝说的买入位置,真是让人后背发凉。第二种原因:入市时间晚亏损。散户入场往往是市场火爆的阶段,很多在里面的人都赚钱了,新闻热点也铺天盖地的在报道,连续的看着别人赚钱最终忍耐不住入市。但是,这时候往往是市场的高点,不说见顶,但是至少要调整,并且因为行情火爆,调整幅度也会很大,很多人耐不住就亏损出局。而又有一部分扛过来了,吃上了牛市的尾巴,但是没有止盈,眼睁睁看着盈利消失,再到小亏,再到大亏。第三种原因:因为加仓亏损。入场时间较早,但是是轻仓,只投入了一部分钱,然后随着股票的上涨,赚的越多越后悔,最后终于忍不住加仓,然后一个小调整就把利润给整没了,调整较大还会亏损不少。不理解的话举个例子。买了一个票,买了三万,这个票翻倍了,变成了六万,然后加仓二十四万,总体上就是三十万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个10%的跌停,就能把利润跌没了。而涨了100%的票的调整幅度往往不止10%,这也是很多人亏损的原因。第四种原因:不止损造成小亏变大亏。股市里流传的很广的一句话,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但是很多人往往是反着来,盈利的票拿不住,赚了一点就想跑。而亏损的票,总是想着回本就跑,但是很多时候是不会给你解套的机会的,而对于很多在牛市末期才入市的朋友们,这个好多年都不能回本的概率还不小。第五种原因:因为跟热点而买在高位。跟第二种原因有相似,但又不同,所以单独列出来说。热点是爽,连续涨停真不错。但是,收益与风险是相对等的,对于底部买入的人已经实现了收益,而风险,就要体现在高位买入的人身上了。很多热点都是小热点,行情不持续,很容易就追高被套。当然,也有大热点,持续性热点。但是概率小,一年到头也很难碰上一两个,平均下来收益率根本不行。第六种原因:努力学习亏损。这是在被市场反复蹂躏后,还坚持下来的人。他们割过很多肉,吃过很多苦,但是还是认为市场有发财的可能,大有可为。然后他们开始买书,开始看别人的交易技巧,研究各种技术分析等等。(不说基本面分析是因为基本都完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技术有所长进,并且在研究后发现了某种形态买入容易赚钱,以为找到了圣杯,找到了正确的路,欢天喜地去实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发现不好用,又亏了。继续研究,查漏补缺,继续发现一个新的方法。可能还会认为这次没问题了,加仓,借钱也要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般是继续失败。周而复始,剩下的人所剩无几,而剩下的人,虽然学会了很多理论,学会了很多技术分析,学会了很多技巧,但是离稳定盈利仍然很遥远,找不到前路在哪里。因为这个而痛苦的朋友应该有不少,这里多讲一点,希望能帮到你们。很多人在亏损过后投入研究股票技术,研究那些技巧,研究怎么赚钱,但是屡屡失败,其实有两大原因。第一就是此时市场往往处于震荡下行阶段,在一个下跌趋势的市场,你做多是很难赚到钱的,做多的技术的有效性在这里很低。第二就是学习研究技术分析的人往往注重术,而忽略了道。没有匹配的交易系统和策略的话,只有单独的技术是不可取的。单独的技术,在开仓的时候基本上只会想,符合技术条件,开仓就完事了。但是有了匹配的交易系统后,开仓的时候就要考虑开仓成功率,失败率,预期收益,预期亏损等等。这里就说这么多,本人不喜欢讲技术技巧,因为很多技术技巧都是需要丰富的交易经验和其它方法来辅助使用的。别人教你的技术技巧不好用也是这个道理。以上就是散户亏损的六大原因。想要赚钱,除了避免以上六种情况之外,还有一些也是要避免的。那就是对于个股,千万千万不要重仓满仓。这句话对所有人适用,哪怕买几个票亏的比例和重仓买一个票亏损的比例一样,也还是要分开买,不能只做一个。因为种种原因,大A的雷股太多了,历史最大跌幅90%的一大把。满仓做一个票,又不知道怎么选的话,早晚会踩到雷,那真是血本无归。这里给大家说简单粗暴的躲雷方法:1、市值低于100亿的不要买。现在内卷时代,这么多年没发展起来的公司基本上也没什么发展了,沙子里面当然有金子,但是你不是天使投资人,不要去想买这个彩票。2、私企尽量不要碰。减持、套取公司财产、联合庄家操纵市场割韭菜的事不要太多。3、别买自己完全不懂的行业和公司。原因是因为你不懂,你就容易恐惧,哪怕涨了也拿不住票。本人就见过农民就买农业相关的票也赚了不少的。4、开户要去正规券商开户,不要去私设的小平台。券商赚你的手续费,小平台赚你的本金。5、不要什么所谓的股票交流群,也不要交钱让别人告诉你什么精选票,都不靠谱。6、不要被杀猪盘骗了。不懂意思的自己去搜。说完了散户亏损的原因和要避免的雷区,就要该说散户应该怎么盈利了。其实很简单,避免了那些亏损的原因,然后又避开了雷区,正确的事情反复做,长此以往,就能盈利。去问问那些赚了钱的老股民,看看他们各种吹嘘装饰下的内核是不是这个。当然,这样也赚不了多少,就一个基本收益的样子,想要多赚还得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去研究,不过那条路对很多朋友不适合,最后的结语就是原因。上面是理念,有人可能不懂,就再讲讲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风险较小,但是盈利也不多。不过相对于不想暴富只想赚点钱的人来说,这个就是简单模式,不过需要耐得住性子。方法一:定投银行股。这个方法简单无脑,定投就完事了,每天记得打新。方法二:低位买入大盘指数型ETF,高位卖出。什么是高位,什么是低位。高位就是你认识的人,你的圈子,基本都入市了。低位就是,你认识的人,基本都割肉了,一年到头也没几个谈论股票的。结语:人们把投资获利仅仅看成一种技巧,三言两语就可以传授的简单东西,而没有将其视为一门像医学、法学等等,是依靠知识积累、技能培养,最后才能应用的挣钱手段。他们只看见一买一卖就可能获利的简单快捷,却不想知道在买入卖出的委托发出前,一个投资者对所选投资标的的所有思考,对价位的判断,对市场的研读,和自己人性的斗争,在获利之前的惨败。他们都不会去看。投资是一门学问,你知道不跟厨师比厨艺,不跟书法家比书法,不跟木匠比手艺,那你怎么就能认为自己能跟专业的人比投资,还认为自己能成为巴菲特呢?别做暴富梦了,认清现实,把股市当成一种理财方式就好。有人说,不建议上班族炒股,还说什么以后有钱了杠杆大了,撬动赚钱就容易了。这个还是有失偏颇的。赚不到钱的,几万和几十万几百万都没什么区别,照样会亏,而且还是按照比例亏。本人的看法是,不只是上班族,还针对所有的年轻人,不要花很多心思很多钱去学习投资,要将重点放在工作学习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是相对于自身来说回报最高的方法,也是最稳妥的方法。而且年轻的时候投资于自身,回报率比股市高多了。真想在投资上有所发展也行,可以用亏光了也不痛不痒的钱用来投资,然后花一点心思去做,不要做纯长线,可以长线选一个股,然后做T,慢慢练习技术,比持有不动亏得少赚的多就可以了。这样,在工作事业没什么前途和发展的时候,就可以将重心放在理财上面了。另外,不要盲目听信别人的投资理念跟方法,要多学习多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市场里面的信息也是,错综复杂真真假假,要学会辨别。最后,我是希望大家都能赚钱的股海小透明,觉得文章可以的点赞关注,市场分析和看法在本人主页的其它文章里面。在坟头上坐过啊?
荒郊野外,杂草丛生,坟头林立。阵阵阴风哀嚎,惊扰狐跑兔奔。一些鬼怪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中的灵异事件,大多是以荒野坟场为背景。从而也让人们对坟墓产生了恐怖的阴影。
我们村西有一片老坟地,据说以前我们这里有一姓王的大家族,清朝时期,他们族里曾经岀了一个大学士,这里就是他们王姓家族的祖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知他们都迁往了何处,村里人仍习惯的称这片坟地为“王坟”。
那里坟头高大,而且数量很多。中间有几棵大柏树,由于树冠高大茂密,大白天走进去都有一种阴森的感觉。我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和几个小伙伴,领着自己家的狗去那里追赶野兔。曾经记得,因为年代久远,那里的很多坟墓里的砖头以及棺木都裸露出来,到处是残砖破碑。
我们在那玩累了,就来到那几棵大柏树下休息。这时,一个外号叫“猴子”的小男孩,怱然发现一棵柏树上有一个鸟窝,他不由分说,嗖嗖的就爬了上去。接近了鸟窝,正当他伸出一只手掏过去时,一阵风刮来,随着树身的摇动,“猴子”从树上掉了下来。不偏不倚,左腿正好摔在一块青砖上。当时疼得“猴子”呲牙咧嘴,哭爹喊娘。
我们几个人合力才把“猴子”弄回家,他的奶奶听说我们几个去“王坟”那里玩耍,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在老人们的心目中,那里俨然是一片禁地。
谣言不攻自破。在计划生育非常紧张的那几年,村西的李来喜生了三个闺女,在全乡是挂了号的。后来有人到乡里汇报,来喜的媳妇又一次怀孕了。当时的计划生育小分队特别重视,几乎是到他家经常抓、天天去,可总是不见踪影。直到最后,他的儿子还是出生了。
曾经有人问他,那些天他们躲在了哪里,来喜总是笑而不语。直到几年以后,他才说岀实情。原来那些日子,他们两口子经常躲在那片老坟地里。那里树木高大,可以遮风挡雨,由于野草丛生,很难被人发现。也有人问他:不害怕吗?他的回答倒是很干脆:骗鬼去吧!有啥可怕的?习惯就好!
断食一周可以瘦多少斤?
已经减肥40斤并且成功保持两年至今的我很高兴来回答题主这个问题。
很多人减肥都有题主这样的想法,感觉自己太胖了,想走捷径,那就选择不吃,不吃肯定能掉体重。在减肥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我也试过断食的方法。
第一次是采用21天减肥法,这个减肥方法前三天就是断食,当时第一天感觉还好,第二天就有点没力气了,到了第三天起床就是眼冒金星根本没办法正常工作,喝了一盒纯牛奶才缓过来。这一次我从56公斤下降到54公斤。整个减肥方法结束以后我减到了52公斤。
离两位数的体重数字只剩下一点点,为了达到目的,我再一次选择了三日断食,然后减到了50.5公斤。
看起来是不是效果还不错?
但是我告诉大家,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一、暴食症
由于长时间控制自己的食欲,碳水摄入低得几乎没有,有没有其他食物来源,身体开始极端的渴望高热量的食物,特别是碳水类。
我以前从来不爱面包蛋糕饼这类食物,自从断食以后,对这些真的就是爱不释手,曾经创造的纪录是一个人去吃自助餐,吃了四十几个寿司、无数小食、水果…也吃一次性吃了20几个馅饼,两大瓶水然后若无其事地吃晚餐。
暴食症是一种机械性的进食,因为身体长时间缺乏能量供应,身体控制饱腹感的激素水平紊乱,造成很难感觉到饱足,大脑里永远都在叫嚣着“快点吃!快点吃!”
二、抑郁症
暴食的人通常都患有抑郁症,白天在人前的时候和普通人一般有说有笑,一到了晚上,特别是在独处的时候,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一个人的时候总爱胡思乱想,甚至有的时候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暴食以后还会自暴自弃、情绪崩溃。
三、催吐
因为辛辛苦苦才减下来的体重,这样暴食肯定体重肯定会上升,很多人为了控制体重,但是一方面暴食又无法控制,就会选择催吐。
就是把食物吞下去以后又采取措施吐出来。这种方式在暴食症人群里占据的比例不低,每一次吐都会涕泗横流,眼睛高度充血,然后会一次又一次的发誓“这是最后一次!”,但是往往却依然循环往复。
四、复胖
暴食症的人一顿可以吃正常人两三天的食物,也可以叫做大胃王,但是这么多的食物人体是根本没有办法消耗掉的,即使有些人吐出来,也不一定能吐完全,而且断食会降低人的基础代谢率,大量的热量无法消耗,身体就会自动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所以,你会看到很多节食减肥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复胖回去。
五、易胖体质
刚刚说到基础代谢率下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你断食的过程中,你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维持,身体为了能让你活下来,活久一点,就会自动降低身体机能的消耗效率。
但是当你恢复正常饮食,除了能消耗的那部分,你的身体还会加倍储存脂肪以应对下一次的“饥荒时期”,所以很多节食断食减肥的人减下来以后根本不敢吃东西,因为一吃就会胖!
总结:断食或者节食减肥只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体重数字的下降,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除了上述所说,还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脱发、免疫力下降等等,正确健康的减肥方法依然是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