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dnfbuff集成系统,苹果A13芯片和华为麒麟990芯片?

游戏资讯 admin 2023年07月09日 06:20 95 次浏览 0个评论

dnfbuff集成系统,苹果A13芯片和华为麒麟990芯片?

今年iPhone 11搭载了全新一代的A13芯片,面积相对之前的A12 增加了18.3%到达了94.84mm2,目前上市的最大手机用SoC,以不集成基带的标准来看,可谓堆料豪华至极。采用台积电的N7P工艺,相较于上一代的N7工艺,可以提升7%的频率或者降低10%的功耗,密度则基本不变(详细请看这里:台积电工艺整理)。

工艺

这回在A13上,大核心的名字叫做Lightning,小核心叫做Thunder,仍然是2+4的组合。 大核心上整理是在去年A12 Vortex上的小修改,仍然是7发射解码,并后端搭配6个执行端口,豪华至极。 总体来说,乘法的执行延迟周期从4下降为3,整数除法吞吐翻倍并且最低延迟从8周期下降为7。 另外部分ALU也增加了(用于condition flags的ALU)。 Lightning配备 8-way 128KB L1, 数据缓存加载延迟3周期,L2大小是8M 并由所有核心共享,延迟周期从16下降到了14。 另外Lighting比较厉害的一点有了AMX单元,提升了6倍的向量运算能力,最终输出1T的运算力, 由于A站也没有猜出来,所以大家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分析:A13背后的黑科技。

对比大核心,其实这回的小核心才是Apple重中之重的升级。 首先Apple的小核心并不是和ARM那边公版小核心A55一样弱,之前由评测显示Apple的小核心甚至堪比A75。 在A13中 小核心Thunder获得了全面升级, 对比A12的Tempest小核心,Thunder仍然是3发射解码乱序核心,整数部分规格小幅增强,浮点部分大幅提升,加强了SIMD。浮点加法吞吐翻倍,延迟从4下降到3,双精度浮点操作从19周期下降到10周期,单精度浮点从12下降到9,双精度向量除法提升了4倍吞吐,并且只有1/3的延迟。

得益于全新的工艺,A13在架构升级的基础上,核心频率也有所上升。 大核心的单核心最高频率提升了约150mhz (6%),多核心核心提升了约200mhz (8.8%), 小核心提升则是(150~190)mhz不等一些(8.8%~12%)。 可以看到Apple 这回在核心频率提升上比较激进,基本都是超过了台积电N7P的工艺红利(7%),这为后面A13出现能耗比下降埋下了伏笔。

A12 A13 运行频率图

小核心性能预览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A13的小核心,根据权威的SPEC系列测试,我们可以显著的发现:

Thunder小核心性能大幅度提升(右侧柱状图,越长越好),除了部分架构项目以外,对比A12 A11小核心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排除特定项目提升了19%~38%的整数性能,以及35~38%的浮点性能。总体平均提升了10%-23%非常给力。 Thunder在核心提升的情况下,小核心的平均功耗(左侧数值第一项,越低越好)甚至比A12要略好,比A11则几乎减半,对应的在全性能输出的情况下(维持30%的性能优势时),仍然功耗更低。 在完成相同任务的能源消耗上(左侧数值第二项,越低越好),A13小核心对比A11只要一半,也就是能耗比翻倍,对比A12 也下降了25%以上,而且还是建立在频率/IPC大幅提升的基础上。

可以看到A13的小核心绝对提升巨大,苹果不止能做堪比桌面的大核心,也能做能效比优秀的小核心。对比ARM公版的小核心A55,A站预计Thunder有2.5倍到3倍的性能优势,并且完成相同任务只消耗一半的功耗。

大核心性能预览

对比小核心的巨大进步,今年A13的大核心可以说是无功无过,不算惊喜。总体来说就是性能提升(大致上最高提升了20%),功耗也以差不多的幅度提升。

SPEC整数性能

在SpecInt2006的整数性能上,A13的大核心Lightning对比A12大致提升了17%的性能,考虑到单核心提升了6%的频率,整数IPC提升了大约10%的IPC。 性能一如既往的暴力(左侧柱状),但是平均功耗也有所上升,最后总体情况能源消耗略高。

SPECFP

对比整数性能,浮点表现稍好,总体性能提升19%,单向平均在14~25%之间。运行时功耗最高可以触碰到6.27W,对于移动端绝对是火炉,和一众ARM公版小核心比高了2到3倍,不过对应的性能也高了那么多就是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总体表现:

如果以SPEC为基准:可以发现A13性能依然技冠群雄,但是功耗也很狂暴。 为了更好的和大家解释我这里整理了下A13与A12 A11以及综合表现最好的华为麒麟990 4G A76的表现,所有数据都是越高越好。:

可以发现在性能上,华为的麒麟990 4G A76只有A13大核心的0.53到0.59,可以说基本上就是A13是990 4G双倍性能,一个核心等于两到三个核心的表现。能耗比上就不如A76了,毕竟IPC高了快两倍,这也不容易了。 总体来说能耗比上990 领先30%附近(能效比和能耗比差不多,计算方式不同有些许误差,不要考虑多次)。 对比苹果自己,A13浮点能效比和A12一样维持不变,整数能效比不如A12,退回到A11的水平。

再次提醒,一般提升性能都会以功耗为代价,A13的能耗比不尽人意是在性能大幅输出的前提下,如果退回到A12水平,A76水平,能耗比会有非常可怕的提升,总体来说,A13还是无敌就是了。

A12的频率电压-功耗图

台积电的工艺不适合高频,比如在A12上,基本上功耗拐点就在2.2G的样子,过了2.2G功耗开始飞速提升,2.4G进入第二个拐点。 A12的2.51G(单核最高)功耗是2.38G(双核最高)差不多1.7倍,A13应该也是同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A13功耗那么高也不用担心,因为A13其实已经艹到冒烟了,减少0.3G差不多就可以减少60%的功耗,只能说Apple的选择而已,反正过热降频后就会进入高能效比模式,峰值真男人一下。 补充一下,为什么说Intel 14nm厉害,你看看Intel的频率就知道,再看看台积电的7nm,无论是SoC还是HPC工艺,高频有多困难,功耗提升多恐怖?

GPU能效分析

今年A13的GPU规模似乎没有扩大,官方声称对比A12提升20%的性能或者降低40%的能耗。首先先看一下非常A黑的3D Mark成绩,Apple真的不适合这个测试,绝对不行,成绩非常反常,这里只给大家看看,不做深入讨论:

对于Apple的SoC来说,用GFX成绩来衡量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首先在绝对性能面前,苹果依然有过热的可能,在初始状态Apple A13可以以非常恐怖的比例吊打其他一众SoC,而即便是过热降频后,依然领先其他SoC。A13过热后,GPU性能比起散热加强的855游戏手机,输出只能做到略高,这没办法,因为iPhone散热不了那么多,面对游戏手机的高规格散热无力。 这样去想,iPhone A13的持续输出,面对明年高通865 游戏手机(865能耗比也不会大进步),可能差不多或者不如。

下面我们直接看下比较核心的部分,还是看能耗比:

通过能耗比可以看出来,无论是过热(能耗比反而更优)还是不过热,A13的能耗比都吊打855,特别是面对过热的A13,如果将来865想要持续输出打过A13,那么提升50%规格并准备好50%的散热能力,要么提升50%的能耗比,要么艹频50%,然后准备三四倍的散热(当然实际应该是规格 频率 散热都上升,没那么极端),这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865仍然是停留在7nm 老架构,能耗比提升幅度不会很大,要打A13主要还是要靠散热。

内存子系统

我们首先看一下访存延迟,A13的内存访问延迟大约是在104ns的样子,对比A12的103ns可以说是在误差级别内,但是华为的麒麟990这块做的更好,到了96ns,另外给大家看了下桌面级的9900K有多恐怖,3900X顺带合影。

如果是单纯对比延迟(周期)来说,我们可以发现A13的访存周期的确要慢了一些(但是频率高了可以弥补,所以刚刚在误差范围内),不过我们可以看到L2的访问周期真的快了不少(16到14),而且似乎命中率也高了很多,延迟周期升高的比A12要慢。

再刷一波图,内存位宽上A13略有进步,吊打麒麟990,在相同的访存宽度下 128bit其实和桌面级的差别不大,但是桌面级可以vec 256bit,就直接超过A13了。

总体来说A13内存性能其实无功无过,我觉得OK。

其它性能

虽然都说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不过实际上iPhone 11系列性能就是吊打众生,实际应用真的看重单核:

A站还给了深度学习的性能,不过看到是鲁大师,我就没兴趣了,玩具,别太信。

屏幕上 Pro都达到了800nit,完美:

不过色准有升有降,总体不算进步,可能是新发光材料的锅?

新材料除了更亮以外功耗也低了很多,以5.8为基准,11 Pro同亮度全白画面节约了15%的能耗~,不过因为峰值亮度提升,最高功耗多了25%(2.6W到3.1W):

续航性能

今年特别值得聊一聊续航问题,今年iPhone 11系列 是真的续航大幅进步,一方面是电池更大了,另一方面则是今年整体功耗其实是下降的。 那为什么在A13大核心能效比下降的情况下,总体功耗还下降? 一来同亮度屏幕功耗降低。二来因为一个芯片并不会整体运行在最高频,A13在输出同等性能时能耗比其实是更高的,峰值测试只是一种假象,另外今年的小核心能耗比提升非常大,也变相的增加了续航,因为和PC不一样,手机不是始终使用大核心的,小核心进步也能省下很多。 在A站测试下,唯一超过11 Pro Max的是60hz的残血ROG。

其实无论是A13大核还是屏幕,简单说都是峰值功耗提升,但实际单位输出能耗比提升,所以续航提升。

总结与期待

由于工艺的问题,对这个结果我非常能接受。 没有工艺的大红利,A13也好 Kirin 990 也好,亦或者明年的高通865,要提升性能就只能靠提升架构,堆料或者提高功耗做到。 A13比较好的是架构提升了,料略微堆了一点,所以虽然功耗有提升,但和性能正比,最终运行功耗也更低,做到有输出有持续,很满意了。 Kirin 990就是不提升架构,选择堆料的典型。 明年高通865形式也很严峻,停留在7nm,还要保证性能提升,功耗估计不可避免的升高,能保持和A13一样能耗比不变就满足了。

明年台积电上5nm N5,再往后应该是N5,明年的A14非常值得期待,N5能给A14带来很多红利。 然后A15可能用N5P,又要重复一次A13式的提升了,所以A14是最值得期待的。 另外我认为N7P不适合再上AX系列芯片了。

dnfbuff集成系统,苹果A13芯片和华为麒麟990芯片?

电子战飞机能干扰预警机的运行吗?

预警机执行的是探测和指挥任务,可进行轻度电子对抗,但不适合高级电子战。

电子战飞机专为电子对抗设计,能以多种形式进行专项战斗。

而且,电子战飞机一般采用战斗机做载体,比如美国的EF-111“渡鸦”、EA-6B“徘徊者”和EA-18G“咆哮者”三款电子战机。

“渡鸦”的原型机采用的是F111“土豚”战斗轰炸机。

“徘徊者”采用的原型机是A-6“入侵者”攻击机。

“咆哮者”采用的是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作战时,电子战飞机往往配合战斗机执行前线任务,进行贴身的援护或者其它辅助作战,比如制造大规模干扰、通信加噪、诱饵欺骗、器材软硬杀伤、反辐射导弹直接攻击等等。

预警机完全不一样,预警机以探测为主,可以理解为一个飞行在天空的雷达站。

而且,因为还带有分析、指挥、数据引导等多个任务,它还带有指挥部功能,预警机的人员注定不可能少。

换个概念理解,预警机是空中信息中枢,是给区域整体加buff和下令的团长,而电子战机只能算是团队里的一个术士。

在有些对未来六代机的畅想中,人们认为第六代机以无人战机为主,其中又分为侦察机、战斗机和电子战机,人们直接通过预警机对其进行范围统属,形成一个作战中枢,取代现有的空战体系。

也正因为电子战机是一种专用的高效的电子对抗设备,所以毫无疑问它们是可以对付预警机的,夺取信息权,这本身就是现代战场上的一环。

只要预警机仍然在使用电磁波进行任务,那么电子战飞机就可以对其进攻干扰和欺骗,这取决于双方的电子战能力和手段。即便够不着预警机,电子战机也可以干扰对方前沿的战机,阻止它们顺畅接收预警机信号。

很多时候,电子战机头痛的是如何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以更强大的干扰信号,更针对性的干扰更多敌机。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过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这部小说其实就已经阐述了干扰与频段的问题。

电子战机在任务中对己方造成连带干扰的情况比比皆是,它们毕竟是一种电磁波反制装置罢了,与你考场上挂着的无线电干扰器是一个原理,这些东西也会“杀过界”,坑掉附近办公楼的手机。

作为以雷达天线为核心的作战装备,预警机本身就是个最大的受干扰物,只不过通过软硬件的对抗操作,它们能减轻各种状况。但终归己方制电磁优势,还需要自家的专用电子战器材去争夺。

最简单的就是“欺骗干扰”,电子战机作为“飞行的干扰机”,它可以在接受到雷达波后,将之仿造、复制,然后加料做成回波发回去,直接欺骗对方的雷达数据。可以达成制造方位假目标、距离欺骗、速度欺骗等目的,给预警机的指挥造成相当的麻烦。

比如“距离欺骗”,干扰战机收到预警机雷达脉冲后,马上进行复制,然后放出一个脉冲载频、宽度、重复频率与对方回波完全一致,但时间却延迟少许,脉冲信号又强过真正回波的假回波。

于是这个假回波便在对方收信机上雀占鸠巢,被当成了真回波,继而电子战机再慢慢修改增加延迟,让坐标数据发生全盘误差。如果中间再加点移频的手法,连速度也跟着被欺骗了。

这就需要预警机能有对应的对抗、对消和分析技术来解决了。

荣威汽车的哪款车型比较好?

荣威汽车建议选项为「RX8」-其他车型性价比普遍偏低

点评车型:

轿车-i6·MAXSUV-RX5系列MPV-iMAX8混动车型-RX5系列硬派车型-RX8四驱

荣威汽车是自主品牌中的「人设」比较特殊,虽然是上汽集团旗下的国产汽车,但是技术依靠的是北美通用公司的支持,只是能够选择的技术往往是有些落后的。

而品牌溯源又是英系的罗浮汽车更名,由于福特汽车在南汽收购“罗浮·MG”的节点提前收购了品牌,所以南汽与上汽均未获得罗浮商标使用权,于是只能进行模仿设计了。简而言之荣威汽车具备“英美·中”三车系的特点,最终融汇后似乎更多体现了各自的缺点。

【i6·MAX】新款理论上可以给出好评,因其变速箱放弃了老款使用的七档干式双离合,换用了「DCT280」型号的湿式机型(咨询大幅如此-并未拆车验证)。

那么在变速箱足够稳定,且15C4E型号的1.5T发动机,也比通用LFV原型机进行了技术升级;动力储备达到了127kw/275N·m(1750~4000rpm),两大总成看起来是没有什么缺点了。外观设计的水平也算不错,只是10.98~12.58万的指导价似乎略高一些,与装备AT变速箱的竞品对比略显价格偏高,是否值得选择只有自己斟酌了。

【RX5·PLUS】并不值得考虑,愿意能在与此车仍旧装备七档干式双离合,而且自动版的指导价为12.28~13.98万,可以说再也找不到会用如此低端的变速箱,并且将价格定位在这一范围内的国产SUV了。

而且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RX5PLUS装备的发动机与i6MAX完全相同,甚至连动力调校都要比同平台的名爵6差一些。所以i6装备的变速箱究竟是干式还是湿式,这点还需要用户自己去确定才行。

剩余的Rx3动力平庸且使用CVT变速箱,足够低的品质重合了足够强的竞品,比如哈弗H6和宋Pro等。

至于RX5MAX虽然为1.5T发动机升级了6AT变速箱,但是虚高的售价和平庸的动力决定了没有性价比;2.0T大排量选项仍旧匹配6挡湿式双离合,与同级使用7DCT或8AT的竞品对比,如何才能给这台车好评呢?所以技术决定了荣威汽车缺少竞争力,仅依靠通用技术支持的两台发动机,以及联合研发的双离合变速箱似乎是不够用了。

【预售阶段-iMAX8】指导价为20.28-25.88万,这台MPV其实挺不错,比如2.0T发动机172kw/360N·m的动力储备是够用的,8AT变速箱自然也不差;其实此车就是大通G20的“荣威版”,只是车身尺寸缩小到了5016*1909*1782mm,理论上是更适合家用了。

然而同样缩水的还有驱动平台,iMAX8改为「前置前驱」了,那么这就不得不与传祺GM8进行对比,只是结果可能会有些尴尬。

竞品GM8的使用的2.0T发动机有185kw/390N·m(1750~4000rpm)的动力储备,发动机热效率超过40%,显然技术水平超越了上汽;变速箱同样使用8AT,而且也还是前置前驱。那么在性能油耗有明显领先优势的前提下, 两车价格相当的版本配置又是GM8更丰富,同样为国营车企似乎上汽比广汽显得诚意不足。

【EDU·AMT组合10挡】系列混动汽车均不值得选择,比如EMG6、Ei6MAX、荣威eRX5等等。原因在于这些车使用的混电变速箱,是比亚迪12年前使用并早已淘汰的技术;老款EDU与绿混和ECVT相同,由内燃机串联发电电机控制1个前进挡,电机控制另外一个前进挡。

也就是说变速箱集成了两台电机(只有一台可以驱动),这种结构无法让内燃机充分发挥性能,因为仅有的一个挡位只能通过拉升转速提升车速,油耗与NVH都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横置变速集成电机也会限制电机性能,所以老款车的体验是非常一般的。

重点:新款定义为AMT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为内燃机提供了五个物理挡位,电机有两个速比,组合后共计可以实现十个速比。然而在比亚迪新款混动平台至少有六个内燃机前进挡,使用大功率电动机无需担心高转速恒功率区间扭矩下滑的问题,所以综合体验仍旧明显领先。

而且EDU-AMT是横置变速箱,装车后也只能实现前置前驱;但是竞品可以实现后驱和全时四驱的切换,或者用全时混动四驱,车辆的技术水平差距是很大的。

【理想选项-荣威RX8】四驱版值得选择。如果说荣威品牌有好车的话,不违心的评价也就这么一台了;当然原因还是实际成交价低至15万级,采用与哈弗H9、福特撼路者等车相同的「博格华纳TOD·四驱系统」,而且后桥标配了伊顿式差速锁。越野能力并不比竞品弱,分动箱2.5倍的动力放大后也有理想的感受,这台车真的是挺不错的。

重点:2.0T-20L4E发动机的163kw/360N·m(2500~3500rpm)的参数虽然一般,匹配的6AT手自一体变速箱水平也不算很高,但是实际体验并不差,破百成绩极限测试是有10秒左右水平的。

而且车身尺寸也达到了4923*1930*1840,轴距2850mm的标准,方正的车身与C级定位的视觉效果也是挺不错的。所以荣威RX8值得选择,面对江铃驭胜S330甚至哈弗H9都不落下风。关于荣威汽车就聊到这里,自主品牌中不看好该品牌的发展。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发布

欢迎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黑鲨手机好用吗?

本人已经用黑鲨大半年了,没买黑鲨之前一直在关注这部手机,一直在网上看网友的评论,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各有千秋吧。半年前鼓起勇气终于下手了,玩游戏的话,这手机没话说,反正我下了各种大型游戏,能开最高特效的就开最高特效,都不卡。至于说这手机照相不行,下面是我用黑鲨拍的,没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原图,到底好不好自己看,我不是专业看相片的,我就是某公司每月拿着1800元守大门的普通员工。好不好专业人员去说,我自己觉得反正不错。作为游戏手机来说,我觉得3000左右非常不错了,你要想全面都牛X,你可以去买1万+的苹果,或者华为三星那些,如果你只想买个游戏机,这手机可以买。

人家手机官方就说了,噱头就是为竞技而生,为游戏而生,这手机就是游戏机,一些人非说拍照不行,屏幕不行,断触啊,什么什么的……我想说兄弟,这只是游戏机,想要拍照好去买苹果,三星啊,拍照对我来说完全够用,人帅用啥手机拍出来都帅^_^,至于说屏幕不行,前面我都说过我完全属于小白,我就是一守大门的,这屏幕我感觉和我以前用的三星和苹果没啥区别,再说一次啊我是小白,非要说什么屏不好,和专业人员说去。然后说说断触,到目前为止还出现过断触,在网上看了下,有人说是充电玩游戏会出现,可能是因为18W的快充导致的吧,反正我一般都是充满在玩,王者能玩三个多小时,最高特效玩的,一般玩到百分之30电的时候我就不玩了,脖子疼,手酸。

总体来说,3000左右买部能开最高特效的游戏手机已经不错了,平时玩游戏多就买这手机,拍照这个我是能完全接受,没发现其他问题,随便再说下,这只是游戏手机,为游戏而生,想要各方面都牛X的,去买苹果,华为三星那些。

中肯的说这手机,我现在能发现的不好就是,没NFC,然后冬天拿手里特别凉,因为,为了散热后面的盖,因该是铁做的,然后打电话的时候,后面的标志不亮,只是来电的时候亮,这样没法装X,哈哈。。。

然后,各网友别吐槽,我就是守大门的小白,啥不懂,这只是我使用!的一个心得,不代表所有人。

赛尔号双属性冰系是不是最没用的属性呢?

冰系双属性精灵总结

冰系作为全赛最垃圾的属性,其环境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几乎是个属性都或多或少对冰系有克制倍数,所以其双属性也是较为冷门,相比冰系仅仅是改善了被打击面,打击面还是窄的可以,早期双属性中冰系还是比较多的,然而随着双属性的增加,便逐渐没有了冰系双属性的地位了。

从冰龙系开始就没有新的冰系双属性诞生,等到新的冰系双属性火冰系诞生已经是4年后了,这时赛尔号世界观已经进入圣殿了,之后诞生的几个属性也都是不温不火,直到现在冰系已经衍生出了10个双属性,其中冰电系和冰火系在之前的双属性介绍已经总结过,这里不再多提。

冰.龙

经典废物属性,至今也没有什么有用的精灵出现过,用了接近9年的时间也没能翻身,还是比较垃圾的属性,其中种族值最高的还是之前的全民助力的纪念精灵,拥有720的梵清兽灵,这精灵魂印就是个废物魂印,完全没有卵用。

在我看来,唯一有点看头的就是弹控上的一个对手冻伤概率龙威有点用,然而给这么一个精灵安上也没有太多意义,花瓶就是花瓶。总体上来看,冰龙系估计是没什么翻身的机会了,完全被策划放弃了。

冰.光

同样是废物属性,被遗忘已久的可怜属性,甚至还不如冰龙系,至少冰龙最近还是出了一个720的助力精灵,冰光系只有冰晶麒麟勉强作为代表,冰晶麒麟的魂印低体80%闪避机制还不错。

至少拥有同等机制的鬼蝶和混布混得都还可以,然而技能机制是相当的垃圾了,完全比不上混布和鬼蝶,平庸至极的技能组,完全没有任何亮点,这精灵同样也是个花瓶,也许凭借闪避机制的魂印能当个三流冷门娱乐。

冰.暗影

这个系混得还是不错的,至少在我认知里冰姬和冰暗王都是有可玩性的,尤其是冰暗王,入手难度低,水平也不低,一手弹控稳克腐蚀。而且最主要的是入手简单,玩好不是问题。

冰暗的魂印赋予了其高强度的站场能力,其中最为优秀的弹控效果非常好用,合理联防就可以用来针对腐蚀和一众控狗;而减伤和低体先制回血的效果极大的加强了冰暗的续航能力,能够迅速拉高血线来维持弹控效果;

而技能组上,集中特化了冰暗的干扰以及粉伤能力,尤其是两个属性的粉伤,极大地加强了冰暗的输出能力,同时属性的控场以及先三的闪避加强了其干扰站场能力,总体来看,冰暗的机制集成程度很高,站场能力强。

冰.超能

真正意义上能代表这个属性的,出来苍月影实在是想不到别的了,新出的凯瑟琳是完全没卵用的精灵,而之前的冰妖也是垃圾精灵,这么说吧,苍月在真正的欧皇手中就是一线精灵,如果不是种族值不到700,苍月的能力不说一线也有二线,可惜了其完美的机制了。

苍月的之所以说她强,一方面是魂印在所有技能上绑定了先手概率冰封,由于这个冰封没有限定在固定类型技能,因此上限很高,加上魂印绑定天生先制,让其可以更加完美的触发魂印的控场能力来先手勇;

另一方面,其技能机制也是趋近完美,尤其是弹控技能非常完美,绑定了次数弹伤非常恶心,非常适合起手开弹控,控不住也有弹伤效果,同时150绑定高伤害冰封,配合魂印就是连环控,而且集中粉伤能力补足了种族值导致的输出低下。

冰.神秘

早期一直划水的一个属性,直到18年帝君上线,上线了新的单属性轮回,凭借对轮回的四倍才让这个属性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可惜的是帝君由于强度超标,沦为黑屋三杰,让冰神秘的热度又降了下去,现在冰神秘的代表精灵就是魔莲了。

葬生魔莲的能力水准属于中规中矩,其核心机制属于先制+控场,和苍月的机制很像,但是弱于苍月的地方在于苍月的控制为更为冷门的冰封,而魔莲是比较常规的害怕控;

技能组上,魔莲的输出机制也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的强化较为平庸,魔莲的核心在于弹控绑定的害怕补偿了狮盔同时增加了增伤效果,这个技能经常作为魔莲的起手技能,同时第五的冰封控也是不错的,可以考虑直接第五控场来先手勇,总体上,魔莲算是还不错的一只精灵,完全可以继续在巅峰上划水。

冰.飞行

常年冷门的属性,很久没有出现什么像样的精灵了,不过这种明显相克的属性凑在一起本身就很滑稽,但是在今年还是出现了一些具备可玩性的精灵了,比如云华这只精灵,虽然是个冷门精灵,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娱乐价值。

云华的主要技能在于其先三,这个技能拥有不错的断回合控场,非常适合针对非年费的弹控技能使用,合理预判就可以中切上场断回合控场,同时大招的输出非常不错,具有条件先制,可惜的是强化不带有先制,压制了云华的输出。总体上,控不住对手,云华很容易暴毙,因此只能作为冷门来用。

自然.冰

自然冰是典型的以PVP闻名的属性,大部分人对这个属性的了解都仅限于身为PVE三巨头之一的艾欧丽娅,毕竟艾欧的5倍输出在PVE中大放异彩,是新手必拿的精灵之一,但是在PVP中,自然冰的地位并不好。

尽管也曾经出现过风凌雪这样的优异精灵,凭借强力的控场魂印,也曾在巅峰大放异彩,但是种族值的限制让其只能作为冷门使用,而19年也确实上线了735总和的雪芙,但是能力过差,个人感觉没什么可玩性,总体上自然冰还是靠艾欧闻名于世,在PVP上的成就不大。

混沌.冰

最后上线的冰系双属性,秩序之战中诞生的新属性,最开始仅是哀伤公爵的专属属性,魔界剧情中上线了极寒魔兽,让公爵丧失了最后的牌面,这里以公爵为代表介绍一下该系。

公爵的形象可以说是最明显的抄袭门了,霜之哀伤把抄袭巫妖王都写在脸上了。魂印主要是天生免疫麻痹,这很明显就是针对飞王了,加上属性对飞王有4倍克制,基本上就是针对飞王到底了,而且魂印的攻击封属非常恶心,能有效和对手拉开回合差,可惜被元神4倍,不然还能用来针对元神;

技能组的输出能力不错,强化绑定先制和增伤,集成度很高,先三就是明显的仿照索的先三了,断回合或次免以及威力翻倍,而大招的先三反弱也对希瓦这类弱化流有很强的反制作用。总体上,公爵的水准还是可以的,可惜被元神4倍,现在十分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