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逍遥尊,鸿钧老祖的3位混元金仙弟子?
我倒是觉得不是通天教主改了名字,而是《封神演义》的作者以道教三清为原型,塑造了三个小说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给灵宝天尊改了名。
实则,道教三清是道教三清,封神三圣是封神三圣,他们之间本无联系。
道教三清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祇,位在四御之上,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是三清之首,也叫做元始天王,处于第一神阶中位。虽然地位最为尊崇,但记载要晚于太上老君。道教的上清派认为,太上老君和灵宝天尊等神祇都是元始天尊所度,换言之,元始天尊可以算作他们的师傅。
灵宝天尊处第二神阶中位,地位仅次于元始天尊,得元始天尊度化后,负责辅佐元始天尊。古代左右之间以左为尊,所以灵宝天尊常居元始天尊之左侧。
道德天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太上老君,根据道教的说法,太上老君的其中一个化身就是历史上诸子百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而在一些故事及典籍中,太上老君经常以化身下界度化世人,比如化身广成子度化轩辕黄帝。
道德天尊在三清中位居最末,然而历史上老子又被道教称为创始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祖。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太上老君位居三清之末就比较好理解了。
最初的道教为了抗衡佛教,搬出了比释迦牟尼年代更久远的老子,老子确实创立了道家,但是老子的道和后来道教的道并不是一回事。
老子被神化成太上老君之后,为了显得道教更有底蕴和高大上,在其位上又出现了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同时,老子的道不再来源于自己,而是由元始天尊度化。
这样一来既说明了道教的神秘,机制的无比庞大,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元始天尊位居三清之首,但记载却晚于太上老君。
当然,这些只是我这个无神论者的一家之言。
封神三圣人圣人这一称呼其实并不是起源于网络小说,在《封神演义》中曾明确以圣人来称呼老子三兄弟,不伦不类的所谓准圣才是网络文学原创。
许仲琳(争议作者,此处用这个名字指代作者)借用道教的三清,编排了封神演义的故事,但是对他们的身份地位加以更改。
地位最低的太上老君成了大师兄,元始天尊顺延成了二师兄,而书中没有灵宝天尊的称谓,小师弟叫做通天教主。
之所以没有沿用灵宝天尊,我想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作者有意将老子和元始的阐教描绘成顺应天命的“正派”,而与之对立的就是不尊天命的“反派”截教。
通天教主这一名字本身就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而灵宝天尊作为道教神祇,是不允许玷污,更不能做反派的,所以通天教主这个名字出现了。
只不过整部封神下来,好像站截教和通天教主的反而更多一些,这似乎也成了古典小说的共性。比如《三国演义》将刘备奉为正统,然而曹操的粉丝远比刘备多。
通天教主之于灵宝天尊就好比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甄志丙之于尹志平,道教历史人物尚且需要避讳,更何况灵宝天尊是道教信封的三清之一。
西游中的三清西游中的三清与正统道教一致,其地位也相同,这在车迟国这一章节中描写的很清楚,三清像正中是元始天尊,上首是灵宝天尊,下首是太上老君。
但是西游与封神本无关系,虽然封神的故事早于西游,其中又有很多看似有联系的桥段,然而西游成书要早于封神,出现种种看似巧合无非是许仲琳有意将封神打造成西游的前传,甚至可以混淆视听的让人以为西游是封神的续书。
但是西游可以入选四大名著自然有他的道理,除了内容价值两书不相伯仲,甚至封神的格局要更大之外,无论人物刻画、内容描写还是文笔,甚至在历史常识上,封神演义都乏善可陈,白白浪费了一个好的构思。
所以,西游中没有鸿钧老祖,而三清之一成了灵宝天尊并非通天教主改名,而是因为鸿钧和通天都是封神原创人物,西游与封神并不存在前后关系。
所以,通天教主是通天教主,灵宝天尊是灵宝天尊,包括名字相同的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文学作品和宗教神祇之间其实也无太多关系,无非套用了一个名字而已。
王熙凤和贾蓉有什么反应?
焦大,宁国府老奴,跟随太爷贾演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宁愿自己饿着偷东西主子吃,自己喝马尿,却将水留给主子喝,将奄奄一息的太爷从死人堆里救出来,辅佐太爷建功立业,敕造宁国府,实至名归的宁国府老功臣。
这样的老功臣在宁国府的待遇却极差,主子们不尊重他,下人们瞎使唤他。这里面纵然有焦大倚老卖老的嫌疑令大家讨厌,而更多的则反映出宁国府子孙们无敬畏祖上的功德,不珍惜家产家业。
红楼梦中描写焦大的情节不多,但有著名的一骂一哭。
醉骂在第七回,王熙凤应尤氏邀请带宝玉去宁国府玩耍,宝玉遇上贾蓉老婆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性情相投的两人玩得很晚,到天黑管家赖二派年事已高的焦大赶马车送秦钟回家。正喝醉酒的焦大一顿痛骂,年轻人不派偏偏派遣年老的,这不是明眼欺负人吗?
我们且来看看王熙凤和贾蓉的反应:
1.王熙凤先怪罪尤氏不该惯纵焦大。尤氏倒是打算派使两个小子护送秦钟回家,她还念及焦大的年岁高敬重焦大的老仆身份,王熙凤骂:“倒是你们没主意,有这样的,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就完了。”
焦大继续骂着管家赖二的欺软怕硬,说起自己的功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贾蓉听到,竟然叫人捆了焦大。
焦大接着骂贾蓉,不是老子与你太爷的九死一生挣下家业,你们还能做官享受荣华富贵吗?都是一群忘恩负义不懂珍惜的败家子。
王熙凤听见,暗戳戳贾蓉尽早打发这个祸害,免得传到外面叫别人笑话,偌大家族王法规矩都没有。
贾蓉得旨,使一群小厮拖焦大到马圈,焦大骂得更欢了,将宁国府的丑恶龌龊全骂出来,“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然后一堆土和马粪塞了焦大的嘴。
王熙凤和贾蓉远远听到这些痛骂,却装着听不见。
2.一边是焦大一层深一层地揭发,一边是王熙凤和贾蓉变本加厉地抵制和掩盖。
从这嫂侄两人的反应上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在宁荣二府,真正有心挽救家族衰败的人微乎其微,除了贾政的勤勉,探春力争的内务改革,李纨兢兢业业教育贾兰读书光耀门楣,尤氏还保有对祖上恩德的敬畏,其他的都是无意或恶意侵害族业,更甚有毫无家族观念,只管尽情享乐的公子们。
贾蓉就属于脑袋空空尽情享乐的纨绔子弟,他的爷爷贾敬虽是个进士,却弃家舍业炼丹修仙去了,他的父亲贾珍承袭着爵产爵位,又徒有虚名,一个十足的流氓地痞,吃喝嫖赌俱来,还带动儿子侄子们干尽坏事。
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家庭环境,贾蓉天性里是没有家族观念认知的,他觉得吃喝玩乐就是他应有的生活内容,这些并没有什么不对,他要管的只是,他那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父亲有时候的打压,躲过去就好了!
贾蓉和贾环贾蔷贾芹辈们,每日尽管浪荡逍遥,尽情享受生活,这才是他们活着的唯一事情。
当焦大醉酒痛骂时,贾蓉不可能有清晰的认知,和在斥骂声中家族丑闻赤裸裸暴露后的那份震慑和幡然醒悟,他以为只要遮盖了这些丑闻和龌龊,荣华富贵永远都在。
而王熙凤能领悟到这一点,她大体看得清贾府衰亡的走向,一个首席大管家,单单从经济方面就可以一见端倪。然而她的自私,势利和小格局注定她不会对贾府倾付真心,她只管讨好贾母那些权贵们开心,赢得好名声,然后投机取巧谋取私利。
王熙凤的虚假自私,势利和虚荣,势必促动她不惜一切代价遮盖家族丑闻,同时掩藏好个人的丑恶行径,维护她自己和家族的“金玉”面子,哪管内里的腐烂侵蚀和家业的岌岌可危!
在焦大痛骂时,王熙凤对于真相是清醒明白的,她越惧怕老奴的揭发,就越发施以抵制和暴政。
清醒者妄加的恶行,远比无知的莽撞更可怕惊心!
没有谁真心潜力为贾府的逐日衰亡来一场大拯救,焦大是最清醒的一位,却又最无能为力。
第一百零五回宁国府终于等来了抄家,又换得焦大的一顿痛哭。忠心耿耿的老奴,在贾府众人皆醉情愿颓废而不作为下,再大的骂声也唤不醒装睡的人们。
为什么现在网上都不喜欢清朝?
岂止现代网上不喜欢清朝,放古代、近代,又有几个喜欢清朝的?
我们敬重要撞沉吉野与舰同沉的邓世昌管带、镇南关打得法国政府垮台的老将冯子材。
可这些历史也告诉我们,辜负了这些英杰的,不正是那个臭名昭著的满清王朝吗?
凡事都存在矛盾,尤其对于历史而言,它肯定会接受后人的功过评述。
问题是清朝离我们太近了,近到它不仅仅只是史书上的文字,而是一个直接影响到我们当下的旧物。
好比说两宋,两宋也是个极为矛盾的话题,网上对两宋的情绪都比较极端。
一方面有人认为两宋物华天宝,文明盎然,上有苏偶像,下有文天祥;男有辛稼轩,女有李易安。一句“灯火阑珊处”,已然让无数人上头,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浪漫的绝美时代。
另一方面的人则无法苟同,因为宋朝掉的底子太多了,丢的丑也实在是不忍直视,仅靖康耻就足够说明“宋鼻涕”不是浪得虚名。
但两宋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人们无法真正代入进那种苦难的境界。
你说金兵抓着光屁股公主宫女们一路玩到北,再搞个赤身露体牵羊礼,关现代人啥事儿?
看着是不爽,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跟宋朝除了诗词还有多几毛钱的关系?
某些心理阴暗的,还特别喜欢这种剧情呢,成天研究赵福金的谷道破裂是咋么回事儿。
甚至还有更多不喜欢历史细节的人,对他们而言秦汉唐宋一个德行,反正是分不清楚的,无所谓了。
同为鼻涕的“清鼻涕”就不一样了,这是真的近,近到我们至今都在为满清王朝留下的落后还债。
那么多朝代,屹立几千年不落后,怎么到你清鼻涕这会儿就歇菜了呢?
尔等受了洋人一肚子鸟气,挨欺负多少年,你大清不负主要责任,也脱不开次要责任。
那什么《辛丑条约》、《马关条约》之类就不扯了,丧权辱国的东西清朝要多少有多少。
比如“镇南关大捷”,在一众军民的浴血奋战之下,中法战争其实已经毫无悬念,连法国茹费理内阁都引咎垮台。
结果大跌眼镜,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清鼻涕又签订了一个《天津条约》,把越南交给了法国。
还有甲午战争,同样的路数,这回被左宗棠骂做:“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的李中堂大人丢尽了脸。
对内,李的北洋体系受到朝廷的倾轧。对外,陆战海战打得一肚子窝囊。
然后完犊子了,李大人终究是应了“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的左大人评。
后面是怎样的历史啊?不就是个“丑”字么?连日本人都打不过,完全成了个人尽可辱的悲哀角色。
就连满清王朝得意洋洋的“金钱鼠尾”,这会儿也变成了洋人嘴里的可笑的“猪尾巴”。
中华文明彻底跌入历史深渊,记住,这是一种文明在清朝跌入深渊。
满清王朝末代的统治者最后留给华夏一个破碎、昏聩、阴暗、绝望的天下,以至于连他们手中的爪牙都忍受不住,选择了倒戈起义。
于是清朝可算是从脓包蛋一样的低潮剧情中结束……结束了吗?
没有,它还在继续恶心人呢。
满清的皇上连紫禁城的门都没出,躲在里面逍遥快活。
没多久军阀张勋拖着辫子杀进北京城,折腾了一出“张勋复辟”的闹剧,差点没把天下人都整吐了。
即便如此,清朝还是没彻底完蛋,918以后,末代宣统帝又成为日本鬼子分裂中国的工具,被拖到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分裂了我华夏大好江山不说,还差点让日本一番操作,变成朝鲜那样的玩物。
往前面数数,还有更多耳熟能详的段子呢,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汉奸孙之獬的一通乱吠,几千年的衣冠从此失去,普天之下尽是丑陋的金钱鼠尾。
还要“留发不留头”,一时之间杀得人头滚滚。翻遍史书,难见如此作恶者。
一部明史千人冤,满清修不来客观的前朝史书,还害怕民间自己修史,亦杀得人头滚滚。
满清大搞文字狱,各种改史书改文库,连话本小说都不放过,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鬼都不知道满清篡改了多少东西,这还不让后人气炸了肺?
连悠久传承的武庙都给满清取缔了,撤走了姜子牙和岳飞的神位,愣给换了个原先站偏殿的关公上去。
最可气的是那句卑躬屈膝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甭管本意是什么,反正在人们心里一句“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已经把问题核心概括了。
合着满清王朝就是旗人的江山呗,自己当人上人,吃铁杆庄稼,临到头还可以请洋大人一块儿吃,反正自己的统治最重要,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管我大清P事,只要巩金瓯就行了。
呵呵,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嘛。
你说满清那副皮,能让人有好印象吗?对外封闭愚昧,对内镇压愚弄,张口就是奴才打千儿下跪谢主爷隆恩,偏偏它还近在眼前,照片留影一大堆。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棒,满清让近代史迟迟降临不到中国,多可恨啊!
你看,连我这个写军事的都能随口扯这么多我大清的丑陋出来,这一个个堆积起来谁不被清朝恶心着?
其实我曾经也试图着写过关于清朝比较高光时刻的东西,比如对尼泊尔的战争,左宗棠抬棺材进新疆的壮气,鏖战时间超长的准噶尔战争等等。
但是网友并不买账,除非你极力淡化“清朝”这个概念,换成“中国军队”。
很显然,大众意识中满清并不是个值得称赞的东西,它对内的战争就像在搞民族镇压,对外的战争令人兴趣乏乏,末年更是整出一堆坑害文明的幺蛾子,怎么爱得起来?
尤其是满清的“剃发易服”令其遭遇了最多的厌恶,特别是小年轻群体,正好在玩汉服的阶段呢,看到满清的服饰就气不打一处来。
实际上,除了清朝遗留的那些恶臭外,后世的官方政治对清朝也不感冒。
毕竟中华革命之始,打的就是反清的旗号,是要“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武昌首义,反的也是大清王朝。
这“鞑虏”即鞑子、胡虏的意思,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对入侵者的最大蔑称。
岳飞都“壮志饥餐胡虏肉”了,你大清这个胡人王朝还敢瞪眼睛?
整个中华民国期间对旗人防范和压制极为严重,毕竟黄老爷倒台了嘛,他必须万恶也是一种政治正确,否则体现不出北洋军造反的正义性,更体现不出国府的正统性。
而且,满清遗老也从未放弃过夺回天下,他们虽然被迫改名换姓,甚至被揪着扁脑壳拉出来枪毙,但依旧有张勋这样的玩意儿企图复辟,亦有溥仪这种被抬着不断利用的可悲象征物,惹得全中国都恶心反胃。
“反封建”长期以来都与“反清”划上等号,谁叫你就是封建余孽呢?毕竟满清统治了几百年,早已在人们心中编了根难得割断的辫子。
铁血公子铁中棠和大侠燕南天有何不同?
燕南天的武功应该在铁中棠之上,除了小李飞刀外,在古龙系列中,燕南天的武功最高,燕南天就像《天龙八部》之中的乔峰。
01铁中棠在古龙的笔下,许多读者总结出来三位公子:铁中棠、李寻欢和楚留香。
虽然我更喜欢李寻欢,但不得不说,铁中棠是三公子之首,他在江湖上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义”,出身于铁血大旗门的他,用一己之力,化解了铁血大旗门和江湖上的诸多恩怨,为人所佩服。
关于铁中棠的故事在江湖上影响了百年之久,到了楚留香那个年代,提起铁中棠来,人人都还是十分佩服的,那是武林之中的一根标杆,是人人所佩服和称道的“机智无双、侠义无双”,后世百年,人称“侠宗”。
身为铁血大旗门的后人,正值铁血大旗门的衰弱时期,与五福联盟之间的恩怨难清,恩怨难消,相互为难。
铁中棠不仅得到了铁血大旗门的传承,还在夜帝夫人那里得到了铁血大旗门初建时期的真正内功绝学“嫁衣神功”,之后,他又在日后的岛上得到了夜帝的所有传承。
无论是大旗门的传承,还是夜帝的传承,都是江湖上一等一的奇门绝学,得到任意一种,便可纵横武林,何况他全部得到了呢?
夜帝很强,多年后,很多人猜测楚留香的武功来历时,也有许多人认为楚留香是夜帝的徒弟。
02燕南天燕南天的武功很高很高,剑法很强很强,他纵横江湖的时代,任谁都会佩服他的剑法,他的剑法很强很强,刚出场时,他只有一柄锈迹斑斑的铁剑,在他的手里就是神兵利器,削铁如泥,在别的武林高手手里却是废铜烂铁。
他是天下第一美男子江枫的结拜大哥,江枫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长得很帅,帅到了任何人见到他都会动心,可他偏偏爱上了移花宫的一个侍女。
江枫的颜,燕南天的剑,在江湖上,谁也说不出来有什么高下之分,后来,江枫死了,江湖上就只有燕南天的剑了。
燕南天为了给自己的义弟江枫报仇,带着小鱼儿前往恶人谷,不想却遭到了十大恶人的暗算,中了毒,从此成为废人,武功尽失,这样的日子,一过便是二十年,不过,他却因祸得福,练成了“嫁衣神功”。
他被人尊称为“天下第一大侠”,重情重义,十分刚正,被认为是武林之中最有男子气概的大丈夫,他的武功之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绝后,学武之快,武功之强,天下第一,没有任何人是他的对手。
他的内功是“嫁衣神功”,可是他的招式“南天神拳”和“神剑诀”都是属于自创,更是被人尊为“天下第一剑”。他从来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就算是你恨他,也找不到可以骂他的地方。
03两个人共同武功的对比但凡是对两个人进行对比,或者论一个高下,一般是要通过相同之处的比较和不同之处的衡量,才能比较全面地对比。讨论江湖高手,也不能脱离了这个标准。因此,先要讨论他们的相似之处。
两个人都练了了“嫁衣神功”。
“嫁衣神功”的特性:
至刚至阳,十分刚猛,练就的内功真气犹如霹雳闪电,又赤如烈火,十分猛烈,威力浩大,但是,却需要“悟性”,曾经,这一门武功是大旗门的镇派内功,但是,这一门武功后来却被禁止了。
原因很简单,“嫁衣神功”一旦练习到了六七成时,就会因为太过猛烈,不断冲击自身的经脉,对于练了这一门武功的人来说,此时的“嫁衣神功”已经不像是属于自己的武功了,对自己是一种伤害,一种煎熬。
唯有将所练的内力转移给其他人,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一个人练到六七成时,可能需要至少一二十年的时间,如果这个时候将内力专注给其他人,自己便一无所有,可以算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一般人很难接受。
夜帝夫人便不相信这个,认为自己一定能突破这个禁锢,可惜,纵然聪明如她,依旧不行,便只能在自己饱受折磨之际,将一身的内力全部转移到了铁中棠的身上。
所以,铁中棠的嫁衣神功是通过别人传来的。
燕南天性格执拗,又是天才,任何武功到了他的手里,便是一学即会,一会就精通,所以,他非常自负,他也觉得自己可以打破“嫁衣神功”的禁锢,可以自己突破到最高层次。
虽然他武功很高,天赋很强,但是,他也没有修到最高层次,还在练习途中,便在恶人谷中遭遇了十大恶人的暗算,失去了所有功力。但是,因为“嫁衣神功”的特性,还留下了根,因此,他后来重修了“嫁衣神功”,反而到了最高境界。
“嫁衣神功”真正的练法,便是修到“六七层”后,散去自己的武功,开始重新修习,如此,才能真正的将“嫁衣神功”修到最高层次,这才是“嫁衣神功”的完整特性。
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这才是“嫁衣神功”的要旨。
燕南天将“嫁衣神功”修到了完整版,修到了最高层次,而且是最为正确的方法,为了能够承载这一门武功的强大内力,在使用时,身体也会变得强大,燕南天从八尺之身,暴长到了一丈七寸。
两者对比:
铁中棠的“嫁衣神功”得自夜帝夫人,并非是自己所修,不能达到完整版的最高境界;燕南天的内功,却是自己辛苦所得来的,这一点已经超越了得自别人的内力,而且,他是正确方法,重新修得,因此,他的内力更强强大。
很多时候,很多路,要自己去走,才能走得更远,体会才能更深,从别人处得来,总是没有自己亲自去做到,来得坚固和牢靠,有一句古诗这样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04两个人不同武功的对比两个人不同的武功主要表现在两个人招式是不一样的。
铁中棠所学武功十分繁杂:大旗风云掌、铁血十二式、以及来自大旗门的轻功和剑法,当然,他奇遇不断,还在自己的岳父夜帝那里学到了夜帝的所有武功,武功再次突飞猛进。
燕南天:燕南天的武功主要来自自创,无论是他的“南天神拳”,还是他的“神剑诀”都是自创。凭借自创的剑法,还能得到“天下第一剑”的称号,可以见得他的武功之强。
燕南天是旷世奇才,武功之高,也是旷古绝今,他所创造的武功,也应该是古龙系列最强的武功之一,而且,因为这些武功是自创,在他手中能够发挥出更强的威力,运转如意,绝非是一般人可以比拟。
铁中棠同样也是武学奇才,人称“机智无双”,但是铁中棠和燕南天相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铁中棠刚开始出场时,面对夜帝之子,根本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水灵光也夜帝之子给抢走了。
铁中棠虽然学了很多武功,武功进步得也很快,却无法和燕南天相比,燕南天不仅是无敌的,而且武功是自创的,两者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在武功天赋上,铁中棠也是不如燕南天的。
“学而不化,非学也。”学习东西,却不能消化吸收,化为自己所用,这样是学不到东西的。
铁中棠的确是做到了“学而化”,可是他只限于学,却缺乏了创造力,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燕南天则不一样,完全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年轻时,便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强大武功。
燕南天的剑法很强很强,能一剑劈开最为坚硬的石头,也能将一根头发丝从中间分开,如果他用剑帮你把胡子剃光了,你也不会感觉到。
他的剑法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超越了任何的武功,达到了另外一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不能再算是武功了。
青衣客最后总结燕南天和铁中棠的内功都是“嫁衣神功”,可是燕南天的内力却要在铁中棠之上。铁中棠的武功得自别人,燕南天的武功来自自创,超越武功之上。
并且,燕南天无论学什么武功,一学便会,学了就精通,遇强则强。
因此,燕南天的武功会更高。
我之所以说,李寻欢的武功在李寻欢之上,那是因为李寻欢的飞刀代表了江湖的爱和正义,只要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了,就一定会败。
读了燕来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
谢邀。
读了《燕来》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
《燕来》是晚唐诗人,前蜀宰相韦庄的作品。
我们熟悉韦庄,更多的是“花间词人”这个称谓。他和温庭筠共称为“花间派”词人两大代表人物,在晚唐五代时期,为词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末世社会风气的颓靡,花间词作为娱乐业的代表文案,沉溺于女色、宴乐的描写,为历代文人所侧目。
但是在词牌这个文艺类别中,正是花间词这种婉约、柔媚的风格为词牌定下了千年基调。
除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出轨,整个中国词牌史都沉浸在晚唐风格之中,即使到了清朝的纳兰性德,还是没有走出阴柔之气。
这种现象一直到了新中国伟人的手上,才出现了现象级改变。不过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有士大夫特色的诗词创作者、革命家,虽然发出新声,却也无法改变白话文、现代诗词推倒古典诗词的历史洪流。
直到今天,真正的文言诗词都已经衰落了。
很多朋友一定会反驳我,祖国文艺复兴一片大好,诗词的重新崛起指日可待,君不见人人都背诵,甚至央视都出了好多诗词节目?
这是好现象,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诗词现在需要提倡保护——就是因为已经接近消亡了。
古诗词不会再有任何形式上的探路和改革。
格律诗的形式在晚唐就完全固定,没有改进的可能,词牌则在北宋末周邦彦时期也就已经成为固定格式。虽然音乐千年之中不断变化,老词牌音乐散佚,但是用字平仄、句子长短已是铁板钉钉,不能变化。
我们能做的只是内容的更新,这就叫做旧瓶装新酒,其实没多大意思——仔细想想,把飞机、高铁写进格律诗,固然是内容上的开创,却总是差了味道。
文艺发展是不断向世界化、立体化、前缘化、影像化、现代化发展的。旧的文化传统,比如诗词,我们保护下来,继承下来,也不过是虚荣心驱使下的民族伟大之自我证明。
诗言志、词调情,特别是柔媚之情,已经成为文化历史中的一种定势,再没有改变的需要——而这主要就是温庭筠、韦庄的功劳。
韦庄这个人并非天生阴柔,即便是他的花间词,和温庭筠的做派也不一样。
温庭筠的词秀,而韦庄的骨秀。
何为骨秀?用词简单大气,传达出清秀、柔美的整体感觉,不过多注重辞章雕饰,没有华丽之气。虽然不写大情怀,囿于小情调创作,但是文字清新,内容清丽。
这和韦庄本人经历有关。年轻的时候,韦庄也是个像白居易的诗人,喜欢作诗针砭时弊。他反映黄巢之乱的《秦妇吟》在当时的流传度甚至超出了《长恨歌》。六十岁左右才科举出仕,因为早期在各地幕府游荡效力,让他很快看清楚了中央政权的无能和天下大变的趋势,所以当了几年朝官之后,毅然离开中央投奔地方割据势力王建,顺利躲开了唐朝的覆亡之灾。
在离开唐王朝之后,韦庄就再也没有写过一首诗,开始了花间词的创作。唐王朝的倾塌,也埋葬了韦庄的诗心。
这首《燕来》,虽然没有记载写在什么时候,但可以肯定是他在投奔王建之前的作品。
这是一首简单的七绝: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它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真”部的七绝,平仄严合。到了晚唐,写七绝还出律是说不过去的。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感时诗。有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一首咏古诗,其实算不上。这里只是写了一年左右的变化,并没有那么久远的古事要怀吊。
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诗人是以燕子的角度来写,这在当时,自然是新奇有趣的。又有很多朋友拿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燕子来和这首诗联动,借“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子来说明这首诗的怀古。
其实两不相干。刘禹锡的《乌衣巷》实际上还是以诗人看到的景色来逐步展开对旧王朝的怀想,燕子不过是他情感抒发的一种工具。他写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明明白白的第三视角,甚至是上帝视角,所以我们在读那首诗的时候更容易代入游人身份,体验方式因为正常而平常。
韦庄这首感时诗就明显要有趣得多,通篇都是以燕子的身份在表述。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去年离开,今年回来却惊讶地发现房子都换新了。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在花丛中互相聊天,才了解到这房子已经换了主人了。
这就是完全把燕子当作人在思考,如果没有标题《燕来》,我们把这首诗的主人公换成去年离家的游子,今年回来,人事已非,房屋易主,那种世事动荡,朝不保夕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韦庄用字简单、明白,很有盛唐诗人的风范,但是情感委婉、绵长,正是晚唐诗人的辗转心思。
这是中唐和晚唐诗人共同的努力,让情感更加细腻,让表达更加精致,这种诗风的转换一旦配合社会风气的颓唐,就成为后人诟病之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晚唐体。
韦庄经历了唐朝覆亡的整个过程,并帮助王建立国,成为前蜀的开国名相。但是他在转折点之后将情感都隐藏了起来,只是通过花间词来逃避自己已经死亡的天下之心。
他转折点之前的诗,在语言上学习盛唐中唐,在内容上虽然受李商隐、白居易等人影响,意境婉转悠远,但是并没有颓败的气息。
韦庄因为政治位置转换,放弃了诗的创作,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损失,却成就了千年词牌“骨秀”基因。
韦庄明显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变化,但是潜意识中固守着诗的讽喻功能和高尚地位,所以不愿意再写诗。
诗词分野是一个文史潮流,在韦庄的身上是体现得最为决绝的。
《燕来》是一首好诗,很有些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味道。
崔护的桃花诗是热烈中的遗憾,而韦庄的燕来诗,是清冷中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