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火神加特林,世界上有哪些服役很久却还没退役的武器?
1.mp5
MP5冲锋枪是由德国HK公司设计生产的冲锋枪,1954年开始研发,1966年服役至今。因其拥有优秀的精度,极低的后坐力被多国军队,保安部队,警察使用。
MP5大放异彩的是在1977年10月17日的摩加迪沙,德国的GSG9使用MP5在被劫客机中当场打死3名恐怖分子,一名恐怖分子重伤。此后MP5成为了各个反恐部队的标配。至今MP5有多重改进型号,并继续装备给各个反恐部队和警察部队。
2.M2HB
M2HB是由约翰.勃朗宁所设计的12.7mm大口径机枪,于1921年定型,主要被固定在军用车辆和飞机上使用,用于攻击轻装甲目标,低空目标和集群有生目标,而它至今仍在服役。
M2HB虽然有很多改进型,但自从1933年改进之后再也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因其使用可靠,成本低廉,使得其使用长达八十余年仍然经久不衰。
3.MG3
MG3通用机枪是由莱茵金属公司于1968年改进生产,其前辈可追溯到二战时大名鼎鼎的MG42,所以MG3可以看作MG42的延续,这样它的历史又可追溯至1942年。它因其性能可靠,火力强劲,至今仍然是现代德国部队装甲车辆的标配。其衍生型在世界30多个国家扔在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HK公司设计出MG4,MG5这样优秀的新机枪,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无法替换MG3,甚至还遭到德国军方的抵制。至今,MG3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4.加特林
M61火神航空机炮是由通用电力研发,用于F17,F18等战机上的20mm加特林炮,于1946年开始研发,1956年开始服役,至今仍在美军服役。
有意思的是,最早的加特林机枪是在1861年被设计出来的,尽管它并不是一款成功的机枪,却在一段时间里得到各国使用。这样算来,加特林机枪已经服役一百多年了。
m134是于60年代由m61改进而来的7.62mm的速射机枪,被装在车辆,直升机和轻型飞机上,它尤其是在越南战争时期大放异彩。
除这两种型号外,加特林家族还有很多型号,比如30mm的GAU-8(1977年),20mm的M197(1967年),5.56mm的XM214(70年代),12.7mm的GAU-19(1983),从最早的M61开始,整个加特林家族历史也很悠久了。
5. M14
当年的美帝对全威力有一种执着:当德国有了stg44这种神器的时候,美国人用m1加兰德。当苏联造了海量的用7.62×39mm中间威力弹的ak47,美国人造了7.62×51mm的m14。
比起ak,缺点太明显,枪太长,太重,弹容量少,后坐力大,在潮湿环境下不好用,因此在越南表现极为糟糕,1957年上岗的它,1968年就撤装了。
以上只是说,这把枪并不适合现代战争中的近距离交战,并不意味着它性能不好。后来在风沙大,交战距离比较远的阿富汗,还有伊拉克,m14被改造之后又重新上岗,充当精确射手步枪。被改造后型号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现在仍在服役。
还有一些枪,严格来讲,也可以算作仍在19服役
1.M1911
M1911自从1911年服役,已经在美军中装备了74年,直到八十年代被伯莱塔92f替换。
尽管已经退役,但在美国的SWAT,以及特种部队里仍然装备有M1911,但已经被改装成战术版本。作为.45口径手枪,M1911仍然还在一些特种部队和执法部门发挥余温。
2.AK47
自从1947年被发明出来后,AK47因其性能极其可靠,火力强进,结构简易,价格低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武器。尽管如此,随着小口径的流行,苏联最终用AK74将其替换,而近年来AK12成了新的热门。
但是对于武器生产,维护能力低下,国力弱的非洲国家,AK47仍然是主要装备,并一直装备至今。
3.M16
M16主要有三代,最早期的M16A1于1960年开始服役,M16A2于1980年服役,而最新的M16A4在21世纪初开始装备。M16也成为美军长期以来的标配。
从第一代M16算起,M16家族也有很长一段历史了,至今扔在美军装备,但也逐渐地在被M4卡宾枪所替代。
如果1300近防炮对一辆坦克进行扫射?
坦克号称陆战之王,征战沙场百余年来,历经战场形态演化、技术浪潮洗礼,却依然是陆地战场的核心,最基本的倚仗就是两项:进攻火力强、生存能力强。
现代坦克的防护设计有三项原则:不被发现、不被命中、不被击毁。这三者在防护作用上是递进的关系:首先是特殊外形或视觉、红外隐身设计,最大限度减少被发现概率;其次是主被动干扰、主动防御设计,减少被命中的概率;再次就是坦克车体、装甲和设备的抗打击设计,最大限度提高对打击的承受能力。
题目所述的这种情况,检验的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近防火炮的打击效能,二是坦克自身的防御能力。我们假定坦克固定不动,没有任何主动防御干扰措施,没有加挂各类爆反装甲,完全任凭近防火炮的近距离直射,最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失去作战能力,甚至整体结构都被打废。
首先,分析近防火炮的打击效能。由于题目所述的1300近防炮并不存在,推测应该是指中国海军H/PJ-11型11管30毫米舰炮(通常被称为1130近防炮),这是中国研制的一种30mm转管式速射炮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装有11个炮管,2个弹舱。
1130近防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快,最大射速高达10000发/分,也就是每秒发射166发炮弹。可以想象,该炮三秒钟能喷吐近500枚炮弹,犹如弹雨一样密集命中坦克,会是一幅什么场面。
1130近防炮配用的弹药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杀爆榴弹等,其中穿甲弹对装甲的破坏能力最强。这种DEC115型3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外形与坦克炮使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基本一致,使用钨合金长杆脱壳穿甲弹芯,初速达到1250米/秒,由于密度高、速度快,弹芯的发射后形成超高动能,1000米距离的穿甲深度可达70~90mm。在同类型火炮中,这个穿甲性能已经非常突出了。
其次,分析坦克装甲的防御能力。二战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反坦克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强,坦克装甲被迫做得越来越厚、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复杂,各类钢装甲、铝装甲、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纷纷涌现。各国主战坦克的装甲都属于“绝对机密”,对这些装甲的材料、组成、工艺和厚度等关键参数,很多数据只能来自推测估计。但这些坦克装甲的共同特点就是防护能力极强,很多炮塔正面装甲抗穿能力都在700毫米均质钢装甲之上。
美国M1A1主战坦克使用的贫铀复合装甲具有多层结构,炮塔前部厚度分别为:钢125毫米,硼化钛95毫米,贫铀105毫米,总厚度达到320毫米,可以等效7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
中国99式坦克炮塔前部使用厚度220毫米、倾角68度的复合装甲,再加装了前部的楔形模块化装甲,正面的防护达700毫米,车体防护能力相当于6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在低温试验中,99式坦克曾经受14发105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没有一发能够击穿它的前装甲。
当然,与坦克车体和炮塔的正面防护相比,侧面、后方、顶部的防护能力就要弱的多,通常只有数十毫米的厚度。而且,坦克外部的很多附件作用重大,比如观瞄、通讯、识别、探测等,但通常仅有有限的防护措施,甚至坦克炮管的抗打击能力也不强。
再次,近防火炮近距离直射坦克。由于坦克防护性能差异很大,我们从不同的方位来分析攻防效果:
坦克正面:现代坦克正面至少200~300毫米的复合装甲,等效700毫米以上的均质钢装甲,30毫米近防炮的穿甲弹是无法击穿的,只能在装甲上留下数十毫米的弹孔;有些还会因为装甲倾角原因,产生跳弹,只留下几毫米的弹坑。
当然,数量足够的穿甲弹,可能会反复击中同一个部位,同一个弹孔不断加深,就如同挖地道一样,早晚会将坦克装甲“凿穿”。即便是没有贯穿装甲,大量的高速弹丸的密集撞击,也会令坦克装甲产生金属疲劳,进而发生碎裂。
坦克侧面、后面:现代坦克侧面装甲仅次于前部装甲,30毫米穿甲弹直接击穿侧面装甲不容易,但对付数十毫米的后部装甲不会太困难,连续多发击穿的机会就大得多,尤其是1130这种射速变态的火炮,或许3秒钟就能攻破后方防御。
坦克附件:坦克车体和炮塔上的哪些零零碎碎的附件,突出车体表面,防御相对有限,很容易被高速、密集的弹丸击中。以1130的射速和侵彻力,命中坦克后,很大的可能就是“弹丸四射、附件纷飞”的场面,甚至坦克炮管也会受损甚至贯穿。坦克的这些观瞄附件、坦克炮一旦被毁,也就丧失了战斗力。
综合分析来看,1130近防炮对坦克的威胁很大,这种威胁来自近防炮的高密度高动能覆盖式打击,不仅伤车体,也能穿侧甲,更能毁附件,不过需要炮弹数量的堆积,也就是打击能量的积累。如果具体到时间长短上,以1130近防炮10000发/分的射速,击毁车身功能附件只需要3秒钟的一波火力,击穿侧面和后部,预计也不过几分钟时间;而击穿正面装甲,估计就要数小时,或者看运气了。
不过,如果要从正面击穿坦克,我们需要担心的不是坦克装甲,而应该是近防炮自身,毕竟,目前还没有什么炮管、炮架,能够在短时间内承受上发、甚至数十万发近防炮弹的持续射击。
马克沁机枪凭借什么优势替代了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在今天只是一种机枪的构型,在当年是一种机枪品牌。由美国人理查德·乔登·加特林设计制造。大清同治年间引进了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之为“十门连珠格林快炮”,李中堂是非常的喜欢,国内兵工厂几年就山寨成功。
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通过手动旋转的机枪。它的作用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手柄摇动来旋转枪管,并通过撞击底火轮番射出子弹。
因为采用了多管结构,所以枪管不会迅速过热,在早期比较低端的金属冶炼工艺下,这是一种非常讨巧聪明的武器。
话说加特林本人其实是个医生,估计是受够了前线送来的伤员,他决定发明一种“能有效减少伤亡”的武器。明白人都知道,他说的意思是敌人多流血,我军就能少动手术。据说加特林的原理是从农机上悟到的。
但是“格林快炮”有很大的弱点:其一是超重,多条枪管造成了重量的加倍,旋转机构本身也不是小块头。所以格林快炮只能装上轮子,由马拉着或人推着走,这极大的限制了其使用。
其二是转速,由于采用人工手动旋转,所以格林快炮的旋转速度需要保持恒定,太慢只能浪费子弹,太快则会导致炸膛。大部分格林快炮的问题都是士兵心理上的——别指望战场上士兵们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会稳如泰山的摇手柄,他们只会不知不觉的拼命加快旋转节奏,最后导致转速过高整枪报废。
相比之1860年的格林快炮,马克沁机枪的设计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同期才刚刚聘上一份木工的职务。一直到1880年,他仍然只是一个民间的普通设计师和发明家,以气体照明灯和自动灭火器著名,这些东西在今天仍然被使用。
促成马克沁改行制造杀人武器的是爱迪生,这个小心眼的奸商大发明家耍手段让马克沁的公司破产了。卖掉公司的马克沁离开美国,跑到欧洲去碰运气。当时的欧洲战火纷飞,有个朋友告诉他:19世纪啥玩意儿最赚钱?丢掉你那些电气和化学,发明一种能让人类自相残杀得更高效的武器吧!
于是神器出炉,马克沁似乎是有天神在耳语,到1883年,他成功地设计出火药燃气驱动的自由枪机式武器自动机构,并制造出第一支自动步枪。1884年,马克沁专门研究了加特林机枪,得出的结论是这东西必然被淘汰。仅同年,他就拿出了自己的全自动机关枪。
话说这枪李中堂也买了,但是试射的时候他非常惊讶,觉得这枪泼子弹泼的太猛,射得太快,怕是有些不美哉。不过中堂大人依然拖回去给山寨了。
我们看看马克沁的研究历程,就能明白为什么马克沁能替代掉加特林。
马克沁首先吐槽的是加特林的漏斗供弹结构,这种方法造成的故障率和效率损失太大,过于散乱又不靠谱。马克沁的解决方案是开发出了帆布弹链式供弹系统,这一提升直接影响到后世所有机关枪和机炮。
其次是加特林那几根枪管,虽然看起来威武霸气却并不适合当时的战场,士兵们拖着这东西太难以行动了,但散热问题又难以解决。马克沁采用了注水的外部大型套管解决了散热问题,水冷也成为马克沁机枪的一大标志。
射速方面马克沁的机关枪也超过了当时的加特林。加特林每分钟射速250发,且快慢不稳定。而马克沁机枪能均匀稳定的保持在每分钟600发的程度,不间断的射击下去。理论上,只要套管里有水,马克沁就不存在停火的问题。
马克沁机枪在1893年参加第一次实战——英军与非洲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英军50人的部队,依靠4挺马克沁,防守住了5000麦塔比利军的进攻,打死了其中3000人。
马克沁机枪一炮走红,从此各国纷纷发现自由枪机的魅力,开始大肆仿制和改进马克沁的自动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果不其然,马克沁的各种改型成为了欧洲人互相收割生命最有效率的武器。
马克沁机枪相比加特林机枪,拥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携行方便、可靠性高、持续性射击、射速翻倍的优势。几个牛高马大的士兵可以随意提着机枪零件满场的转移,帆布弹链也远比弹斗供弹高效安全,士兵们只需要压下扳机就可持续性的火力扫射,再也不会出现加特林那种人工旋转手柄的毛病。
众多优势,人们如何不青睐马克沁呢?这个时候,加特林机枪已经不知被扔到哪个角落去了。
不过,现代的加特林结构已经采用了电动和全新金属工艺打造的枪管,射速可以达到恐怖的6000发/分钟,大大超过了马克沁自由枪机的子孙们。这种原理更是在机炮、近防炮上被大量使用,同类的仅有一个加斯特式能与之略微媲美。马克沁的结构并不适应这些超高射速武器。所以,孰胜孰败还得让历史用更长的时间来判别。
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得有多少挺加特林机枪才能打爆一辆主战坦克?
多少挺也打不爆一辆坦克,机枪就是机枪,加特林只是一种结构名称,在坦克的装甲面前这些轻武器没有任何机会。或者说,你对加特林机枪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现代加特林机枪多指美军的M134“米尼岗”多管机枪,这种武器传说由战斗机上的M61“Vulcan”机炮缩减而来,即人们从常说的“火神炮”。这种武器使用20*102mm的机炮弹药,除了战斗机,还有炮艇机、密集阵防空等都使用了这种武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火神炮与米尼岗的差异相当大,在许多人的概念里,M134与M61是划等号的,显然这大错特错。
仅从体积大小和口径上来看,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武器,一挺M61重达116公斤,而M134才16公斤,口径也不过7.62mm,只不过是个迷你炮(Minigun)罢了。
甚至美军还有更小口径的M214“微型炮”(Microgun)和XM556,这种加特林式机枪只有5.56mm的口径。这并不奇怪,无论哪种加特林机枪,美军开发他们的目的不过是提供高密度火力压制,让载具、直升机等获得迅速的密集压制能力,而非像M2HB重机枪那样使用摧枯拉朽的穿透性火力来压制对方。而且为了应对超高的子弹射速,美军不得不把这些加特林机枪的子弹造的更小也更符合后勤运转。
换句话说,我们压根不能指望这些加特林式机枪能给坦克开瓤子,这并不符合它们的战术要求,那些轻武器子弹也不可能给坦克造成伤害。
要知道即便是20mm的M61火神炮,也不见得能给坦克带去什么伤害,它们的穿甲能力远在坦克装甲能力之外,连复合装甲表面的均质轧制钢板都蹭不穿。真正能对轻装甲构成威胁的加特林炮只有一种——A10攻击机上的30mmGAU-8/A“复仇者”机炮,然而这种东西根本不是机枪好么。
所以,在看过网上那堆拿M134秒天秒地秒空气,对着几毫米汽车钢壳逞威风的画面后,脑子应该清醒清醒了,你拿一堆加特林机枪打坦克,最多把车灯玻璃还有观察口的聚碳酸酯板打透,仅此而已。
当然,如果你说让一辆坦克放在那让机枪打,又将射击时长定义为无限长的话,那么我认为摆坦克实在太屈才了,不如摆个歼星舰让你打,水滴石穿总能打穿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可以拦截90度灌顶攻击吗?
理论上可以,实际上不可以。美国的密集阵通常是指舰载MK15“火神”密集阵系统,该系统是美国军舰上的最后一道屏障,由于采用了雷达(含光电)跟踪探测系统,自动伺服系统,毁伤评估系统,目标分析系统于一体,因此,反应时间短,效率高。密集阵采用加特林式的六管转管炮,口径20毫米,射速3000~4500发/分钟可调,射程约1500~1800米,最大超过3000米。密集阵这个口径差点劲,所以,目前来说已经有点老了,不过依然是美军和盟友舰船上主要是近防武器装备。
密集阵对付非超音速反舰导弹,小型飞行器,直升机等目标还是不错的,对抗超音速导弹费劲,对抗高超声速导弹很难,两三倍音速反舰导弹有点悬。
密集阵有一个怪现象,理论上性能比实际性能好的多,例如,题目所问,密集阵能否对抗90度灌顶攻击,理论上是可以的。证据如下:密集阵所采用的VPS-2雷达的搜索天线作用距离约5.12公里,波束扇面涵盖整个垂直区域,其高精确度的电子波束,能够有效探测到从水平方向,以及从天顶方向来袭的反舰武器和目标。这是证据,当然是理论上的证据,因为它没有这么干过。
早期密集阵系统使用的反射式雷达天线难以追踪侦到垂直方向的来袭目标,随后美国开始改进雷达探测系统。以新的四片式背接平面雷达天线取代原有的2D反射式扫描天线。整个雷达天线分为两个部分,一组负责侦测大角度(包括90度垂直方向)的来袭目标,另一组负责侦测低角度来袭目标,效率得到提高。这是证据之二。
从密集阵的雷达探测系统的能力来说,对抗从头顶来袭目标是没有疑问的,这一点不用怀疑,关键是密集阵的结构,伺服系统能不能让密集阵的脖子具备对垂直方向的目标打击能力,毕竟要打击垂直方向的目标就必须把炮管垂直射击,密集阵火炮是必须要这样做才能具备对垂直方向目标打击的。我们找找证据!
据资料记载,密集阵Block 1射击仰角高度提升到70度,而专业资料记载的是密集阵经过改进升级,具备了-25度~+80度的仰角覆盖,也就是说,密集阵的最大仰角不超过80度左右。
题目所问答案有了,如果使用炮管式密集阵系统,无法对抗从头顶来袭的目标。
不过,密集阵有一个采用了海拉姆导弹的密集阵系统,它应该可以对顶部的目标打击,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近距离很难做到。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