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追击歼灭战,现在搬砖搬哪里能够最快的攒够12套春节套?
转眼又是到了一年的春节了,而这个春节套也是快要开放了,目前体验服还没有上线,但是掐指一算,貌似也没有多少日子,就要开售了!(还不知道今年春节套的属性,希望是白字属性吧,不然囤了一仓库的国庆称号真的就要无限跌了,现在都跌到了300万了!整整跌了一半,心疼我自己!)
而再来算一算,现在也是要开始搬砖买春节套的时间了,但是在目前的90末期版本当中搬砖确实也是要来抉择一下!
这里简单的分享几个地方!
一、血色防线
血色防线可以多开几个号去刷,可以出不少的时空石,在95级后这些都是必需品,哪怕是用不完,也能来购买深渊票,豆芽,魔能石!这些也是可以直接扔在拍卖上卖的,同时地图当中会出现粉装,虽然不值钱,但是一件也能卖个10万!再有就是惊喜,魔界卡片!一张几千万!舒舒服服!前提你要能够爆出来!
二、异界!
异界是个万金油,惊喜不断有!这个建议不论号多号少,都可以去刷,号多的话可以每天上线专门去刷!每个号五分钟,轻轻松松几十万到手,若运气好,骨龙出货,一个卡片罐子200万左右,一个传说罐子看区情况!
三、团本!
搬砖团本,这就要需要一定的装备基础,但是也可以用25仔来混团!用辅助混团!这简直美滋滋的,这真的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四、稳定收入钢铁之臂!
直接刷噩梦,翻牌的金币都有很多,同时也有数据芯片在!这样以来稳定收入,一天一天下来也能快速的能够获得足够代币券!
以上是我的看法,不管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都是一种方法!毕竟之后购买年套的钱都是要冲这里面出,想让我掏自己的腰包,万万不可能的!
我是开心,喜欢亲关注!
历史上有哪些伏击别人反而被人消灭的战例?
今年2022年3月13日,俄乌冲突第16天,乌军带导弹“蹲草”俄军,却被极限反杀,过程惊险刺激。
据称,战场发生在布罗瓦利北郊斯基宾的城区入口处,乌军化身“小鲁班”,隐藏在一片树林中等待“有缘人”,这个位置可以说挑得还是很不错的,旁边有加油站做掩护,如果不细看,很难被发现。
结果,还真就被他们等到了。俄军一辆坦克走在前方,为队友开路,身后跟着几辆装甲车,中间又夹着2辆坦克,坦克后又是卡车车队,队形很完整,不急不慢,行走如同龟爬。
乌军很有耐心,稳得一批,在打头的坦克进入视野后,乌军并没有着急开火,而是等到打头的坦克走远离自己100米远的位置,乌军一发二技能,导弹正中后面第二辆坦克上半身,可谓是相当精准,估计俄军坦克手也要骂娘。
随即一阵浓烟冲天而起,一场闪电战拉开序幕。说时迟,那时快,紧接着,乌军蹲在草丛深处的机枪手开足火力,扫射俄军后面战车,俄军只能仓皇逃窜。
被炮弹击中的坦克兵弃“车”而逃,但是驾驶员并没有逃跑,带着坦克向前继续滑行,而俄军后方战车仓皇转向,往马路另一边的荒地方向逃窜,而身后战车上的士兵5人,4人以战车为掩护进行躲藏,另一人就显得有点离谱,往逃窜时,脚下都冒起团团烟雾。再后面的战车也都停了下来。
总的来说,这场伏击的开端打得很好,给俄军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离炮火最近的俄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但是,你以为这就完了?俄军的反击即将开始。在被突然伏击到出手反击,不过10秒钟的时间,这10秒钟,乌军占了绝对优势,俄军也在这时冷静下来。
在第二辆,第三辆坦克驶离时,后方坦克调整了炮筒,向树林中狠狠来了一炮,接着是第二炮,不过打偏了,显然,俄军这时还不知道乌军火力的具体位置,只是为了给队友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刚刚下车后还狼狈不堪的俄军战士,这时也调整了队形,有的在公路另一方以路基做掩护,有的在公路上卧倒,向树林方向反击。
而刚刚撤向荒地的战车在绕行一定距离后,把车头指向了树林,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乌军在后续30秒左右的时间内,阵地内再也没有射出之前的凶猛的火光。
这是一段真实的视频,视频内容是乌军无人机所拍,后被发于网络。
这场伏击与反伏击战,乌俄双方各自的表现如何?所谓伏击,就是在敌方的必经之路上,以有利地形,猛烈的火力在短时间内击败敌方,伏击战最重要的是地形,时机,机动性,迅猛性,缺一不可,否则就成送人头了。
在这场伏击闪电战中,乌军的表现可以用“有勇无谋”来形容,而俄军虽然成功反击,但其表现却并不是那么优秀。
城区地段,也就是进论中的战区地带,在将要进入城区的地段,没有战前的队形,而是以行军的长队长前进,并且前期没有侦察兵对树林进行侦察,战斗意识有所欠缺。
而之所以说乌军“有勇无谋”,勇是说勇气可嘉,谋是指其伏击前的准备没有做好。如果在马路上事先安装反坦克地雷,不暴露自己的位置,或者在马路另一边也设置伏击点,这场伏击的结果恐怕就是两说了。
当然,俄军后续的反击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没有队形优势的情况下,以及快的临场反应做调整,不至于崩溃成一盘散沙,可以看出俄军在平时的训练中练就了一身很好的基本功,当然也离不开指挥官的发挥。
在这场战斗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当第二辆坦克被炮弹击中时,驾驶员并没有弃车,而是选择“坦克在,人在”,这是一个坦克兵最基本的战斗修养,同时第三辆也很有人情味,一路在其身后掩护受伤坦克,那怕是后面,坦克起火了,也没有离开,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
写在最后:
在战争中,伏击战是一种消极的积极行动,毕竟不是一种守株待兔,结果如何,需要相当专业的战斗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才会有成效,否则,百密而一疏,再缜密的伏击,最后都会成为敌方的破绽。
而反伏击战,更像是一种心理战,考验的是一个部队临战时的反应能力,没有沉着冷静的头脑,再强的武器,都无法救已于水火。
不论是伏击,还是反伏击,战争中所有的战术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保存自己实力情况下,尽可能地消灭敌人。所以,两者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至第五次战役只打7个多月?
不是志愿军推进的节奏特别快,问题是那地方究竟才有多大?从边境的新义州到如今的首尔(汉城),直线距离只有350公里,也就是700华里的样子,当年第四野战军横扫中南700公里,从湖南衡阳杀到广西南宁,也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从温井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到推进到“三七线”地区,700余华里的纵深突击,志愿军用时7个来月,平均每个月战线前推100华里,这个速度对于当年地表最强步兵来说,并不算非常得意之作,再从首尔到半岛南端的釜山港,还剩区区800华里而已。
事实上,在抗美援朝初期的五次进攻战役中,前三次就已经打出了战场的基本格局。第三次战役结束的时间,是1951年1月8日,也就是说,距离志愿军大举过江,还不到三个月时间,此时我军已经攻克汉城越过汉江,先头部队突至“三七线”附近地区。
第一次战役
时间:自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同年11月5日结束,历时只有10余天。
距离:把敌人从鸭绿江沿线撵回到清川江以南,两江之间大约100公里。
歼敌:志愿军在战场西线歼敌15000余人。
作用:控制了半岛北部相当区域,为志愿军后续部队入朝争取了时间和集结所需地域,迫使联军从“疯狂进攻”到狼狈撤退,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
时间:自1950年11月7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历时40余天。
距离:把敌人从清川江再赶到“三八线”地区,解放了半岛北部除襄阳外的全部地区,先头部队前出至“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注意这次战役之初,有一个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的过程,因此虽然最后驱敌距离约400公里,但实际前出为300公里。
歼敌:志愿军在东、西两个战场上,总计歼敌36000余人,其中美军多达24000余人。
作用:收复了包括平壤在内的原北朝鲜全部国土,兵抵三八线甚至以南部分地区,联军撤过汉江后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志愿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三次战役
时间:自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前后历时仅不足10天。
距离:从三八线到三七线的实际距离,直线计算是111公里,考虑到志愿军只是在部分地御进抵了三七线,因此第三次战役的整体推进距离,应该在100公里左右,汉城已被志愿军收入囊中。
注意,我军在1951年1月8日的实际控制线,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控制区域最大的时间点。理论上说,朝鲜半岛南北直线距离约840公里,而志愿军的兵锋所至,已经接近500公里,占到了全长的60%左右!
作用:这次战役的发起,是遵循毛主席“必须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的指示,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多多少少有些勉强,因为志愿军不仅极度疲劳,补给线也大大拉长,所以只进攻了9天左右便停止了前进。
换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半岛军事分界线,志愿军在抗美援朝初期,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和三次战役,就已经实现甚至有所突破了。相比较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决战阶段,我军攻击速度、推进距离和战役节奏均属于“中等”,毕竟美军没有蒋军那般豆腐渣。
这一阶段的作战也有相当特殊性,首先是志愿军秘密入朝突然发起攻击,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心态和士气完全崩了,为了整顿部队和重新构筑战线,只能实施长距离撤退,这一退一口气就跑出去500公里,引发全球大哗。
其次是前三次战役的主要作战区域,基本在北部山区,地形复杂道路稀少,非常适合于志愿军遂行轻步兵的山地伏击、穿插和围歼作战,而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反而施展不开,再加上麦克阿瑟指挥上的无能,吃败仗在所难免。
最后是我们补给方面的困难,在前三次战役中暴露的还不算严重,部队还没有那么多,前线还没有那么远。然而随着前出距离的不断延长,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越来越困难了,如果此时转入工事防御,并且抓紧前送辎重,应该能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左右。
然而李奇微的到来,以及朝鲜蜂腰部比较平坦的地形,还是让战局出现了变数。要知道,尽管在前三次战役中连续失败,但是美军凭借其机械化行军能力,以及空军的高密度掩护,其兵力损失并不大,我军可不像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那般,打的是歼灭战,前三次战役至多算是击溃战。
第四次战役
时间:自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同年4月21日结束,历时87天,不到三个月时间。
距离:志愿军从三七线附近,整体撤至三八线以北地区,实际后退约100公里。要搞清楚,第四次战役我们是防御作战,也就是说,战役是美军率先打响的。
因为志愿军原定的第四次战役发起时间,是1951年的3月底,亦即准备在休整和补充两个月以后,再搞一次春季攻势。可惜李奇微没有给我们充足的时间,不仅发现了我们“礼拜攻势”的弱点,美军还补充大批老兵,随后主动发起了进攻,总得把汉城夺回来吧?
歼敌:全线歼敌78000余人,作战方针是“力争停止敌人前进,稳定打开战局”。
作用: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美军已从初期的溃败中逐渐清醒过来,其技术装备、陆空火力和后勤保障的巨大优势,在半岛平缓地带更利于发挥。而我军在500公里的长距离追击作战后,其实已到强弩之末,急需补充新部队和粮秣。
在志愿军各部的艰苦作战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整体防御任务,后撤距离不大,并且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入朝和完成集结,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次战役
时间:自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同年6月10日结束,历时约50天。
距离:志愿军主动发起进攻作战,再次全面突破三八线,最大前出距离约40公里。
歼敌:两个阶段总计歼敌82000余人,但是我军也付出75000余人的重大代价。
作用:应该注意到,志愿军发起的第五次战役,并未再次攻克汉城,意味着战役的全部两个阶段,完成纵深突破的距离并不长,说明敌人的防御能力正在加强,并且还于我军粮弹将尽后,有能力转入反攻。
“志司”鉴于战场实际情况,决定主力北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转入休整和补充。可惜撤退组织的不够好,在敌人机械化部队的追击下,一度出现混乱,部队损失较大,但是经过指战员的浴血奋战,最终还是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前后地御。
所以从1951年6月10日以后,战场双方基本进入势均力敌的状态,我军装备处于劣势,无法把联军彻底赶下海去;美军也多次试图北犯,均无法完成大规模突破,战争打成了僵局。
于是美国人不得不请求进行停战谈判,以后的时间,都是“谈谈打打、反复拉锯”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停战协议正式签署。不过这段时间倒挺长,整整用了两年多,美韩军才终于低头服气。
了解了抗美援朝五次进攻战役的基本经过,应该能够得出清晰的结论:前三次战役是大踏步前进,撵着美军的屁股南下,一直打到三七线附近,进展速度较快,每次战役时间一个月或者更短,但不及解放战争战略追歼阶段的节奏。
后两次战役的发起略显勉强,志愿军的装备和后勤劣势,在平缓地带被急剧放大了,而善于山地作战的优势,在朝鲜蜂腰部又得不到有效发挥,不得不稍稍后撤,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的山地,其实战役节奏已经比较慢了,不足百公里的距离,双方争夺均在两个月以上。
为何还是打不过西夏和辽国?
怎么叫打不过?自古胜败兵家常事,谁能保证百战百胜?宋朝和辽夏的一系列战争中总结下来可以说胜多败少。而且,真要是打仗,首先就得有钱,宋朝君臣实在是花不起这钱——总不能跟汉武帝或唐玄宗似的,为了几句“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就把老百姓的钱都造了吧?
这要说明一下,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特殊的关系。既不同于南匈奴对西晋、建州对大明那边将造反;也不同于大元朝灭宋,单纯的外敌入侵。历史上辽和西夏都是比宋朝更古老的政权,比如辽国在残唐就称帝建国,中原的后晋王朝还做过辽的卫星国;而西夏在元昊称帝以前,其家族就已经在陕北宁夏经营一百五十多年。彼此之间没有深仇大恨,只是寻常的国与国之间的恩怨。所以,宋朝灭亡这两个国家的欲望并不强烈。
根据井上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敦煌》,便是以西夏崛起为背景。图为唐末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延惠。小说对这个角色进行了彻底的改变,本剧中的曹延惠是个典型的“茨威格”式的知识分子;而小说中的这位大唐归义军节度使金山白衣天子却是一为顶天立地的英雄。
《贺兰雪:西夏王朝》,这是唯一一部全面描写西夏王朝的电视剧,堪称良心之作。当然,和大多数国内历史剧一样,本剧对中原王朝的设定很不友好。
而且宋朝这八十万禁军也是有代价的。有宋一朝一直有“冗兵”的说法,这个说法是相当的准确,比如宋太祖开宝末年,宋朝全军有三十七万八千人,其中禁军(中央军)十九万三千人。 到了宋仁宗庆历五年,全军兵力就恶性膨胀为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其中禁军八十二万六千人。 几年后的皇祐初年,总兵力已经达到一百四十一万人,这是北宋兵力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也是《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中“八十万禁军”的由来。到了宋哲宗时,虽然历过王安石的下狠心大规模裁军,宋军总兵力仍有八十万人,其中有禁军六十万,厢军(地方军,也就是“贼配军”)二十万。
要知道北宋除了一些边疆地区保留着世袭的武将家族之外,主要的兵源都是招募而来。“当兵吃粮”的传统观念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士兵们平日有钱粮,一般六十岁退役后,其衣粮供给减半。而阵亡军士家眷有抚恤,伤残也有安置的规定。所以对于当初朝廷来说养兵是最大的负担。
负担大到什么程度?据蔡襄计算,宋英宗时全国禁军、厢兵共一百二十万人,每年花费四千八百万贯铜钱,而当时朝廷每年的岁入才六千万贯而已。所以蔡襄认为:
“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和平时期花费尚且如此,到了战争时期要增加多少开支就更可想而知。比如后来真宗、仁宗对西夏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但却把朝廷耗的寅吃卯粮,年亏月损,不断“支诸宿藏”,以致“百年之积,惟有空簿”。
若不是宋朝在澶州获胜乘机签订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以每年三十万贯(不及战争费用的百分之一)微小代价换来百年太平。宋辽和好之后,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于是得以专防西夏,甚至连辽攻夏(西夏鹰派梁太后就是被辽人鸩杀),从而扭转战局。到了宋徽宗时西夏已是被宋朝逼得节节败退,险些亡国。若不是宋徽宗君臣好大喜功背弃澶渊之盟,连金灭辽,只怕西夏就被灭国了。
至于这冗兵其实早已成了吃空饷的大杀器,以至于金兵南下时千里黄河竟然无人防御,这就是后话了。
《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和铁镜公主夫妇幸福的生活,可以说是后世民间对澶渊之盟的致敬。
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1948年10月14日,林彪下令对锦州发起总攻,仅仅用了30个小时,锦州的城门就被攻破。林彪问被俘的范汉杰;对于攻打锦州有何看法?范汉杰答道:打锦州这一步棋,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如果把锦州比作一条扁担的话,那么一头挑的就是东北,一头挑的就是华北,现在扁担断了。全国的解放形势也就明朗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锦州之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奇迹,它关乎着整个辽沈战役(东北战场)的成败,而东北战场的成败则关乎着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我们的是幸运的。因为在此之前毛泽东与林彪,蒋介石与卫立煌都曾因为锦州的去留问题产生过严重的分歧。幸运的是毛泽东与林彪率先达成了统一,促成了锦州之战的战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答锦州之战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1948年初,当解放战争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之时,毛泽东却对东北战场的形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倘若蒋介石放弃东北,挥师入关,就会对全国的解放进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为东北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性,这是我国领土向东北方向延伸出来的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华北地区接洽的仅仅是一片走廊般的狭长地带。辽东湾则处于这片狭长的地带中。让这个被称为“鸡形国土”的颈部最窄处不足300公里,从战场的态势来看。东北地区地大物博,物资丰富,但是如果这个关键部位一旦被占领。整个东北的大门就会被关上。到那时,整个东北,华北甚至于全国战场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确切的讲就是谁掌握了东北这扇大门的开关,谁就占据了战场主动权。双方都把目光聚焦于此时,这片狭长的区域就显得令人各位瞩目。
无独有偶,美国人也看出了东北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性,因为这一片地区和苏联接壤。从长远的战略目光看,东北是美国在远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美国期盼借助东北与苏联在此形成对峙状态,以便更好的分割中国的利益。在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就大肆蛊惑蒋介石出兵东北。并派出大量军舰和飞机向这一地区运送国民党军。目的就是为了将解放军赶走。
但是,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蒋介石对于东北的统治已经每况愈下。尤其是在1948年初,林彪率东北野战军取得连续大捷后。美国对于东北地区的军事较量发生了徒然转变,并建议蒋介石主动放弃东北,将部队全部撤回关内。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东北地区的国军有被分割歼灭的危险,美国的驻华顾问给上峰的报告上说:“在满洲,几个重要城市依旧处于被包围中,而自山东经海路运到葫芦岛的那支装备精灵,作战勇猛的援军,又一直无法打通该港与沈阳地区的陆地交通。一切的物资补给和武器弹药均依靠空中运输,其部队因为防御作战的需求,物资和弹药以日渐枯竭,如果不及时撤退,局势将发生重大转变“。
其次,美国已经无力承担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日常消耗和物资补给了,美国的军事顾问给五角大楼的报告中说:“深信国民党军继续在此地坚守的徒劳的,这些城市的军民的日常开销都依赖于空运,而中国民航的运输能力总和已接近饱和,但仍不能满足需求,这与我方利益是不符的,我建议立即撤退。”
应该说,美国顾问的这一建议是极具战略性的,但是对于解放军和毛泽东来说,蒋介石一旦采纳此建议从东北撤军,那么解放战争的进程将大大受阻。因为,尽管蒋介石在东北地区的作战受到严重打击,但是,蒋介石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的五大集团中国,仍属中原和东北两个军事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优。如果蒋介石将部队全部撤回关内,这势必会增加国民党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作战力量。而且,这种增加意味着巨大作战集团的战略移动。必会对中原战场的形势产生严重影响,给长江以北战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军事压力.
深知问题严重性的毛泽东于1948年2月7日,给林彪发电,要求林彪从全国的解放形势思考,力争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如果我军尚不具备足够的力量阻止其撤退,应在其撤退后将其控制在锦州、承德、北平、天津四角极其重点地区,并打通津浦路北段,断其给养,使其士气低落。当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国民党军死守东北部退的可能性,此概率较小,但也要做充分准备.
毛泽东的作战意图清晰明了,在冬季攻势结束之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不以攻占大城市和巩固现有据点为主,而是要从松花江方向南下,迅速插到锦州,承德一线。彻底堵住国军从东北撤至华北的道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予以逐个歼灭。但是林彪并未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对于攻打锦州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犹豫,一直拿不定注意,为此,双方虽不至于产生“争执”,但意见不同争论是肯定的。无独有偶,关于东北国民党军的境况,蒋介石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柔寡断。
首先蒋介石的部队在东北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他的几十万大军被分割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区域内。而且长春到沈阳,沈阳到北平,沈阳到大连的运输通道全部被切断。几十万人是生活物资全部依赖于空运。官兵为此产生了严重的畏战情绪。
再有国民党军的部队想来矛盾重重,地方部队和嫡系部队互相掣肘,使坏是常有的事情,这也使许多国军显露出了投诚的意图,从军事上来讲,东北地区的部队已经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选择固守。
最重要的是现在民怨鼎沸,由于长时间的封锁和战乱,沈阳的各大工业几乎全部停产,这导致了物价飞涨,大多数人吃饭都成了困难。国军统治下的东北已满目疮痍。基于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东北地区的决战时机已完成成熟。而林彪虽然认同毛泽东国民党军歼灭于东北的战术构想,但他却坚持要先打长春,并表示在十天半月之余即可解决战斗。
很显然,率先攻打长春与毛泽东的战略构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因为攻打长春极可能会产生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打下长春之后。蒋介石会因此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加速了他从东北撤退的决心,但是林彪又表示他能在十天半月左右拿下长春,便同意的林彪的作战计划。
同时电令东北局和林彪: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计划,但你们提出先打锦州的顾虑被不完全符合时机,我之所以同意你们先打长春,是因为长春相对于他处更利于作战,但并不表示攻打他处就存在困难。你们所提到的打沈阳附近的苦难,打山海关锦州之路段的困难,以及入关之后面临的困难,有些只是你们假想的困难,事实也不一定就是如此。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遇到一些苦难,尤其是长春久攻不下时。因此,你们内部干部要统一口径,强调目前的状况打长春更为有利,但不应该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东北局上下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长春之战并未像林彪设想的那样顺利进行,东北野战军“十天半月左右”拿下长春的计划落空,刹那间东北的局势突然变得渺茫起来,5月29日,林彪致电军委和毛泽东,提出将“拿下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及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在其撤退的途中予以歼灭,然后我军主力运动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一线作战;或者主力仍坚守于长春,沈阳一线,以部分兵力进行围困,待时机成熟时,再对长春发起总攻。
攻击长春不成,何时再行作战,攻打锦州计划落空,关门的设想还怎样去实现?可见毛泽东此时心里的感受,而且林彪和东北局给出的时间十分的模糊,待时机成熟?什么时候是成熟的时机呢,这恰恰是毛泽东最担心的,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对于东北的局势做出重大调整的话,那么东北的局势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的。此前诸多的部署也就全部落空了。
而此刻,粟裕在中原战场上已经连战连捷,东北战场上却安静的吓人,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蒋介石并没有采纳美国顾问从东北撤军的意见。他决心“力保东北”原因有三,首先蒋介石再次当选了大总统吗,东北是工业重镇,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如果东北丢了,那么他总统的颜面何在,他怎么向数万国军高层交代。这对自己的政治声誉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其次,蒋介石害怕林彪挥师入关,只要东北的守军还在就能对东北野战军形成有利掐牵制,如此华北尚有一战。最后东北国军政要的压力,上东北政要全体请愿要求蒋介石确保不从东北撤退。所以蒋介石决定不从东北撤军。
但是在东北的兵力部署上蒋介石、卫立煌、三人都持不同的意见,美国顾问建议将国军主力从长春撤到沈阳,集中兵力防守沈阳和锦州地段。但卫立煌长春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因为他可以牵制林彪的主力以解沈阳之危。蒋介石也表示支持卫立煌的作战建议,东北不但要守,而且一定能守得住。卫立煌说:“目前东北面临的困难之是暂时的,但是如果我军集中兵力,在战略上积极主动,机动作战,扭转战局并非不可。”
但是蒋介石和卫立煌在如何派兵驻守上爆发了严重的分歧。其核心问题正是毛泽东所担心的:是否加强锦州地段的兵力。
蒋介石多次电令卫立煌打通沈阳至锦州的通道,将主力从沈阳撤到锦州。但卫立煌均拒绝执行命令。他坚持己见,一旦从沈阳撤退势必会给林彪创造战机。致使国军在撤退的路上被全歼。其实卫立煌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此刻林彪正因为他的坚守而寻不到战机。如果此刻卫立煌大肆机动。定会叫林彪寻得有利战机。
从军事层面讲,蒋介石做出从沈阳主力撤退到锦州的这个决定,确实有高明之处。蒋介石深知锦州大门的重要性,谁掌握了锦州,谁就取得了进出东北大门的钥匙。只要锦州不丢,林彪的数十万大军只能在关外作战,华北战场才能出现有利的转机,而且锦州这条扁担北可支援整个东北战场,南可支援华北战场。在目前全国兵力匮乏, 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这的确是一个完美的战略构想。
奈何,国民内部向来不团结。蒋介石至此失去了唯一 的机会。而在蒋介石和卫立煌为锦州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毛泽东和林彪却率先达成了统一。塔山阻击战激烈作响。林彪指挥大部队顺利拿下锦州,关上了锦州的大门。至此,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理的条件。也为日后的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战机。锦州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显示出毛泽东异于常人的军事目光和超高的战术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