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lol观战数据请求失败,历史上有哪些躺着也中枪的事?

游戏资讯 admin 2023年06月07日 01:20 78 次浏览 0个评论

lol观战数据请求失败,历史上有哪些躺着也中枪的事?

我来说说古代因为谶语而被“躺枪”的事,谶语指的是有预言性的话,古人迷信,多认为“谶语”里面有天机,一定会实现。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也是利用了谶语。他首先在鱼肚子里塞了一块布,上面用朱砂写着"陈胜王"三个字。然后,又在半夜模仿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正是利用这些迷信手段,陈胜吴广才忽悠民夫跟他一起反了。

元末,刘福通和韩山童起义,也是利用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他自己做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再让人挖出来,忽悠百姓跟他一起起义。

秦朝时,躺枪的匈奴。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梦想着长生不老。于是,他派出卢生到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寻找长生不老药。

(亡秦者胡)

长生不老药肯定是没有的,卢生为了回来交差,不知从哪里搞了一本"仙书",书上写着一则谶语:"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没得到仙药,但是,这个仙书也很重要,毕竟上面记载了秦朝的命运。秦始皇看见仙书上这句话后很生气,他想让大秦基业流传万世。像这种仙书上灭却记载的会“亡秦”的人,必须解决了。

在汉语中,“胡”指胡人,也就是当时的匈奴。于是,秦始皇让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赶出几百里。这还不够,秦始皇还修筑万里长城,防止胡人再回来南侵。

可惜,谶语说的都很模糊,一个“胡”可以后很多种解释。而亡秦的“胡”,指的是“胡亥”。不过,匈奴就比较倒霉了,也算是躺枪了。

躺枪的马超父子三人。

曹操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只马在一个槽里面吃食。(《晋书·宣帝纪》载)曹操醒来后心里越想越生气,"槽"谐音"曹",这个梦是在暗示“三马”灭曹家啊。

当时,西北的马超父子三人(马腾、马超、马岱)刚好实力不俗,曹操早有征服他们的心思。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腾被曹操杀了。

不过,曹操后来又觉得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这三匹马。曹操死前还叮嘱曹丕,要注意防范司马懿父子。不过,司马家最后还是夺得了曹魏天下。只是可惜了马超父子。

唐朝时,为武则天躺枪的李君羡。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也得到一条谶语:“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句话不知为何在唐朝都城长安流传开来。李世民知道以后,就找《推背图》的作者之一李淳风咨询。

李淳风告诉李世民,现在这个“女主武王”就在宫中。但是,你不要去杀“她”。因为,等到“三世”之后,她已经老了,肯定会心慈手软,不会杀害你的子孙。如果你杀了她,多年以后肯定还会再出现一个“女主武王”。到时候,这个年轻的“女主武王”肯定会对李家斩尽杀绝的。

李淳风虽然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李世民可不管这些。一次宴会的时候,大家一起行酒令,要求讲各自乳名。“左武卫将军”李君羡自称小名是"五娘子",在大家欢笑的时候,李世民却很吃惊,这不就是他要找的“女主武王”吗。

于是,“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因为一句谶语被革职处斩,全家被抄没。

不过,李世民杀错了,是武则天夺了李唐江山。

武则天掌权以后,李君羡家属向武则天诉冤。武则天觉的“女主武王”的谶语刚好应验了自己是“天命”。于是,武则天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并以礼改葬。

以上,都不是野史,都是正式记载的事。

其实,谶语都是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不用当真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算命师傅告诉你今年你有“一劫”,但是,不告诉你什么“劫”。那么,生病,丢东西,吵架失恋都算是“一劫”。你能说算命师傅算的不准吗?

其实,《推背图》也就是玩弄语言文字游戏罢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lol观战数据请求失败,历史上有哪些躺着也中枪的事?

皇马球迷高举标语呼唤穆帅回归?

同是天涯沦落人,痛苦时,旧人才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经历了连续多个赛季的光辉,皇马这个赛季的表现令人失望,齐达内的离开,C罗的出走,这支银河战舰令人熟悉又陌生,0-3不敌埃瓦尔,球迷的不满已达顶峰,只怕如此下去,本赛季将会四大皆空。与过往不同,这支皇马没有了灵魂,让人看不到希望,上个赛季,皇马赛季初虽表现不佳,但是球队的表现和实力球迷心中有底气,只不过这个赛季,留下的尽是失望。

球队输球,皇马球迷竟然在看台打出期待穆里尼奥的标语,而非齐达内,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毕竟穆里尼奥的年代已成为了过去,这种记忆是陌生的,同时又倍感亲切。同样一个轮回,穆里尼奥第一次执掌皇马的教鞭时,那时皇马同样处在重建的阵痛期,与大多数球迷所说的那样,皇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走出阵痛期,迎来后面的荣誉,与穆里尼奥不无关系,所以,到了同样的时候,有皇马球迷认为,穆帅归来或许是个双赢的结果。

选帅对于所有球队来说,都是困难的,而赢回一个相互了解的主帅再好不过,齐达内激流勇退,弗洛伦蒂诺寄希望于3年前的奇迹重演,B队主帅扶正,在我看来,齐达内式的奇迹不会再上演,或许皇马主席的幻想随之年纪在不断上升。

皇马的日子不好过,穆里尼奥在曼联同样痛苦,接手曼联几个赛季了,重建仍旧未完成,本赛季甚至连挤进欧冠区都变得渺茫。皇马球迷或许认为穆帅可以说是皇马最好,代价最低的选择,毕竟对于皇马来说,别无他选。当然,曼联的成绩虽然不佳,但是穆里尼奥下课的迹象也不明显,那位打标语的皇马球迷或许会失望而归。

为什么诸葛亮就是看不上魏延?

如果对《三国演义》进行智力排名,诸葛亮无疑是第一名,可是作者下笔过猛,适得其反,我们在借东风中看到近乎妖人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诸葛亮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果说借东风可以解释为诸葛亮故弄玄虚,掩人耳目。那么在五出祁山时候,搞出奇门遁甲、缩地法等法术,这些倒是掩盖了诸葛亮个人的智慧,形象更像一个走捷径的妖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虽然《三国演义》尽力的想把诸葛亮描绘完美无缺,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他的处事上看出他的一些缺点。

诸葛亮为何杀魏延

评价诸葛亮一生当中最大的失误,无疑是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的失利,其实诸葛亮用人的错误远不止在马谡身上,我们看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比较扁平化,一般都是一出场大战了多少回合,要么获胜,要么失败,对魏延重点描写有三处。第一处是刘备带着十几万百姓被曹操追得无处可逃的时候,想要到刘表的地界荆州来避难,刘备就先给荆州刘表送了一封信,央求刘表念及同宗之情收留他们。刘表当然是同意了,但是刘表手下蔡瑁却不同意。

蔡瑁认为:“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今若纳之,曹操必加兵于我,枉动干戈。不如斩孙乾之首,以献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刘表闻言,乃叱蔡瑁曰:“吾主意已定,汝勿多言。”蔡瑁惭恨而出。

蔡瑁是刘表的蔡夫人的哥哥,在荆州非常有势力,于是他擅自做主让手下的部队摆开战斗队形,阻止刘备进城。而此时蔡瑁手下有一员大将魏延,魏延一直很欣赏刘备,看到这种情形 ,于是在阵后大喊,我们不应该阻止刘使君进荆州。蔡瑁大怒,居然有人跟我唱反调,于是派手下几员大将来要魏延的性命。魏延自己知道寡不敌众,一路逃到长沙。

这是魏延第一次帮助刘备,第二次是关羽攻打长沙。当时关羽与黄忠大战了三天,各自惺惺相惜。关羽在黄忠马失前蹄的情况下没有杀黄总,黄忠投桃报李,搭箭抬高一寸,射到关羽的帽子上,也放关羽一马。黄忠的上司韩玄认为黄忠和关羽有勾结,是打算献出长沙,于是打算杀掉黄忠,还好此时魏延集结了一批人,法场上救了黄忠一命,并杀死韩玄,魏延终于投靠了仰慕已久的刘备。

魏延这次贡献的大礼,按道理说应该得到表彰,但是我们看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要杀魏延,不仅仅是观众是一脸懵的,坐在一旁的刘备也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看看诸葛亮给的解释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大意是我有特异功能,这个人将来必反。这个理由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三国里的将士有多少是根正苗红的,大都是战争中受降的。比如说巩志杀死武陵郡太守金旋,诸葛亮还盛赞他弃暗投明,此时却双重标准肯定不合适。

刘备指出问题要害,如果我们杀了举城来献的魏延,以后谁还敢投降我们呢?于是诸葛亮下了台阶,把魏延拉回来,并声色俱厉的教训魏延,认为这次是主公求情,暂且饶了他,下次如果被逮着定严惩不怠,这几句话把魏延吓得面如死灰。

诸葛亮的权术

这就是诸葛亮在用权术,很多领导喜欢利用权术驾驭下属,如果下属比较愚笨,还能够用自己的智商降维打击,但是如果下属比较聪明,一切都能够看透,我想这种领导在下属眼里令人作呕,但是我们看诸葛亮常常喜欢卖弄他的高智商,对下属玩弄权术。

曹军大将张郃带五千精兵攻打葭萌关,孟达大败而回。孔明聚众将商议对策,本意让老将黄忠上阵,但开口却说,今葭萌关紧急,必须阆中取翼德,方可退张郃。法正认为,翼德镇守紧要之地,不可取回,可在帐中诸将中选一人去破张郃。孔明却笑着说,张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除非翼德,无人可当。这一说,黄忠可不干了,觉得孔明目中无人,厉声而出,“军师何轻视众人耶!吾虽不才,愿斩张郃首级,献于麾下。”孔明再激,“汉升虽勇,争奈年老,恐非张郃对手。”这一激,气得黄忠白发倒竖,表白自己不老。孔明再激,“将军年近七十,如何不老?”逼得黄忠当场表演武功,展示实力。孔明这才答应黄忠的请求。老将果然不负众望,打得张郃大败而逃。

类似的场景,诸葛亮用的不止一次两次,而且每次都会回来都要秀一下自己的智商,告诉自己的部下,刚才我用了激将法,而这些将领都夸:“丞相英明,我们心悦诚服。”我真的怀疑,这有多少拍马屁的嫌疑,试想一下,你的领导对你用了激将法,回头来还要告诉你,我刚才对你用了激将法,你果然上进了。如果激将法用一次两次还可以,一个和你长时间相处的领导如果一直在用激将法来刺激你,我想你有多少真心话敢跟他讲。

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刚一见面就要斩了魏延,这是要给魏延一个下马威,在这里还是运用他的权术,诸葛亮看出魏延脸上那种桀骜不驯,而且魏延确实是非常有才干之人。这种有才干的聪明人,往往比较自傲,这是喜欢秀智商的诸葛亮最不喜欢的类型。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排在五虎大将之后,而且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说明诸葛亮还是非常认可魏延的才干的。证明魏延的才干还有一个重要的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子午谷之计。

魏延认为夏侯楙懦弱无谋,如果能够给他5千精兵,从褒中出,沿着秦岭向东,只要突破子午道这个天险,就可以10天之内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到有一支奇兵过来,必然回救,丞相可以从斜谷杀过来,一举可以拿下长安。

魏延认为即使这个赌注失败了,也是很小的损失,对大局构不成影响。他的这个计策到底可行性有多强,我们可以从司马懿的角度来评价。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太过于谨慎,缺乏必要的冒险精神,如果换做他成为蜀军的主帅,那么他就会派一支小部队,出子午谷。

而诸葛亮认为:“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他认为不用那些奇谋诡计,只要正常的打,就有胜算打赢夏侯楙。而且当时整个蜀国,当知道夏侯楙成为主帅消息的时候,举国欢腾。这里不仅看出诸葛亮的自傲,同时也看出他对魏延的不耐烦。魏延只好怏怏不悦退下了,耿直的魏延把不满都写在脸上了。后来的结果也让诸葛亮非常失望,虽然夏侯楙被他活捉了,但是他又迎来了他一生的敌人,司马懿。

诸葛亮之所以用马谡,也是因为马谡对他言听计从,而之所以用黄忠,因为可以秀他的智商,而像魏延这种棱角分明,看透诸葛亮权术的下属,诸葛亮是非常不喜欢的。如果这个建议是马谡提出来,或许诸葛亮还能采纳,但是魏延的建议,很明显看出诸葛亮的不耐烦。能让下属发挥潜力的领导,才是好的领导,这种处处彰显自己的聪明的领导,往往容不得下属的异议。领导太聪明,而显得下属无能这种领导力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宋徽宗都变成太上皇了?

这是一个闹剧故事。

公元1125年底,金国大军第一次南下,仅用时两个月便杀至黄河北岸。宋徽宗是个典型的富贵皇帝,一生都没有受过挫折,哪见过这种大场面?所以他当时便接受了太常少卿李纲的建议,把皇位传给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赵桓。让他留守开封,而自己则以太上皇的身份带上蔡京、童贯等奸臣逃到了江南为儿子“祈福祷告”。

宋徽宗传位之前,其实他是有犹豫的,当时一个叫吴敏的大臣就说过,当今圣上要是主动禅位,失去了权力,是有可能会覆导唐玄宗晚年悲剧的。批驳李纲不要乱出主意。

然而李纲这人喜欢拿大道理压人,他认为唐玄宗受冷落是唐肃宗不孝导致的,而当今太子不是那种人,徽宗怎么就不能传位呢?并且太子监国确实名不正言不顺,太子毕竟无权封官赏爵,前方的将士们会觉得为太子卖命和为皇帝卖命不一样,不会死战。这仗根本没法打。满朝文武在李纲影响下,也就趋向于徽宗主动退位了。而宋徽宗怕死,不想君王死社稷,于是他就很没警惕性的(也可以说是缺心眼)把权力交给了宋钦宗。

这是宋徽宗,再说宋钦宗。宋徽宗下旨传位给他后,他坚决不肯即位。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继位就会变成金军的活靶子,他也不想君王死社稷,所以他就哭哭啼啼,为了不继位居然哭昏了好几回。最后是几个宰相强行把黄袍披在他身上,把他硬架到龙椅上才算是完成了继位流程。

一个皇帝看到危局不想当皇帝,一个太子看到危局不想继位,这种滑稽场面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 。

不过,宋徽宗是真不想当皇帝吗?宋钦宗又是真不想继位吗?

不是!他们只是在危机时刻不想殉国,不想承担责任而已。他们并非是不稀罕权力,不贪恋皇位。所以公元1126年5月宋军打赢第一次开封保卫战,宋钦宗用赔款加割地等屈辱条款送走金军后,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两人之间便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当时宋徽宗在江南,宋钦宗在开封,两人身边都有臣工辅佐,都有军队护卫,可谓是两朝并立,而且宋徽宗嘴上说不贪恋权力,但他在江南却整天左一道右一道地往京城发令旨,遥控开封的文臣武将,这引起了宋钦宗对他的不满和疑虑。于是徽钦父子反目的恶果就从这里种下了。

宋钦宗为了抵消宋徽宗的令旨,也频繁下旨给文臣武将,告诉他们太上皇已经退位,你们以后都要听朕的。地方官员也都明白,太上皇已经不是皇帝了,所以没过多久各地官员便开始不听徽宗的旨意。这使得徽宗怏怏不乐,非常不满,动了回去的心思。

另外宋徽宗退位之前,童贯还带了两万北方籍士兵护卫,这些士兵都是北方人,难免思乡心切,不愿久居江南,如果徽宗长时间不北返开封,他们有哗变的可能。因此,宋徽宗在失去权力,又控制不住军队后,便在金军退走之后的第一时间回到了开封。

宋徽宗回朝之后,宋钦宗响应民意,第一时间以铲除奸吝小人为名,将宋徽宗身边的一干骨干,如蔡京、童贯等人罢免流放,架空了自己老爹。这件事让天真到有点白痴的徽宗明白了过来,儿子是要对自己下手了。为了主动缓和他俩的关系,徽宗在他生日那天宴请钦宗,结果钦宗被权力迷失理智,徽宗主动倒满一大杯酒想跟他碰杯子时,他死活就是不喝,一副你老人家是不是跟我倒了毒酒想毒死我的怪异表情看着宋徽宗,把宋徽宗气的呜呜大哭,号泣而去。

之后不久,金军第二次南下,金军这一次与前次一模一样,进军异常迅速,仅用了一个半月便又杀至黄河北岸。

宋徽宗听说后,就给宋钦宗上书,说咱爷俩不能都待在开封,如果都待在一个地方,万一金军破城了,咱俩就全完了。所以,我想去西京洛阳招兵买马,整顿河山。徽宗在上书中,言辞特别恭敬,自称“老拙”,称儿子钦宗为陛下。

宋宗皇帝看完老爹的信,立即驳回,他怕金国人,但更怕老爹复辟,另立朝廷,如今他已经当上皇帝了,岂能允许徽宗复辟?所以他驳回了徽宗的请求,并还把徽宗“请”到了后宫。徽宗至此彻底被软禁,对宫外的消息一点也不知道了。

就在宋钦宗与父亲勾心斗角时,金军突破了宋军的黄河防线,将开封包围。宋钦宗听说军情后,吓得有点心智不清了,他在开封保卫战进行到最紧要关头时,竟然听从了一个叫郭京的妖道的谗言,企图靠作法保城。

郭京在钦宗面前吹牛皮,说他会什么“六丁六甲之术”,只要钦宗给他7777个人,他就能做法打退金军。结果等郭京打开城门,带领着他的神兵出城作法后,金军直接发动进攻,顺着打开的城门杀进了开封,将开封的外城攻陷。

开封城一共有三重城墙,外城虽然丢了,但里面仍然还有两重坚固的城墙,金军一时是无法攻入内城的,钦宗本不必要惊慌。但钦宗胆子小,他听说外城失守后,吓尿了,居然听信了金国人的鬼话,跑到金营谈判,结果就如羊入虎口一般,有去无回,被扣下来做了人质。

前面说了,宋徽宗被钦宗软禁在后宫,外面的事情根本不知道,所以金军完全攻陷开封城之后,他也就跟瓮中之鳖一样与所有后宫佳丽一起也被金军俘虏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在被压出皇宫前,一辈子昏庸无道的他,竟然难得的爆发出了一丝血性。他说自己愿意去金营做人质,但条件是金人能把宋钦宗换回来。可是金人就是要把宋朝皇室一网打尽,怎么可能放钦宗回朝呢?所以徽钦二帝这对父子,就这样一起被金国俘虏到了北方。延续167年的北宋王朝也就此灭亡了。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巨鹿之战时,秦军分为两部。其中一半兵力由王翦的孙子王离统领,负责围内线作战。

另一半则由章邯统领,负责外围布防。而由于外线布防,兵力会铺的很零散,所以当项羽和英布率楚军单点突破,并切断了章邯与王离之间联系的运粮甬道后,章邯下意识的就带队撤退了。打算积聚兵力,对楚军发动全面反扑。

实事求是的说,章邯这个时候主动撤退,以守为攻的部署,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楚军控制运粮甬道后,最稳妥的打法肯定是守住甬道,切断王离粮道,最后逼迫王离军团粮尽溃退。

而一旦项羽这么干,给了章邯留出整顿兵马的时间了,主动权就在章邯手上了。

然而令章邯没想到,也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项羽这个杀神会居然这么彪悍。大家都认为项羽肯定会用最稳妥的办法逼退王离,但他却偏偏要用行动告诉世人,我和你们这帮凡夫俗子不同,我就是活生生,硬碰硬的干死王离!

项羽当时率楚军急渡漳河,渡过之后,既不休整,也不休息,并命人凿沉了渡船,打破了锅釜,每人只带了三日口粮,便一头扎进了巨鹿战场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破釜沉舟”。

项羽不按套路出牌,让章邯很被动。不过这还不是最让章邯被动的。因为只要王离能打退项羽,哪怕是顶住项羽一段时间,主动权仍然在章邯手上。

但是,让章邯彻底绝望的是,王离军团居然被项羽以雷霆之势给干掉了。

当时,秦楚两军一交阵,秦军的阵脚就被楚军给冲垮,王离喝令重组阵型,但楚军所有人都是以一当十,呼声震天动地!打得秦军无法有效回笼重组!

了解古代战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古代打仗就靠阵型。一旦阵型散了,仗就没法打了。

所以,楚军在冲乱秦军阵型后,秦军只能是各自为战。虽然秦军还有兵力优势,但已经无法形成战斗力。

而就在楚军与秦军杀声震天之时,十万诸侯联军也在外围观战。他们见强弱已分,项羽摧枯拉朽击败秦军后,便纷纷加入战斗,与楚军并力作战。

这个时候,五万楚军加十万诸侯联军,兵力上已经与王离军团齐平。而王离军团的阵型又散了。所以最终,王离大军被项羽死死咬住。无路可逃!秦军的几个负责人,王离被擒,副将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而死。十多万精锐,被打得灰飞烟灭。

巨鹿之战后,诸侯联军和楚军汇合。大家各属不同的国家,但却要联合作战,所以此时自然要推选一个带头大哥出来才行。至于是谁就不用多说了,除了项羽,没有第二个人敢在这个时候还自称大哥的。

项羽在接受众人的大礼后(将领们进入楚军辕门时,都是跪着前行,不敢仰视),宣布休整几日,再追击章邯。诸侯军哪里敢说不是,纷纷点头同意。

再说章邯。他听王离全军覆没后,立即撒丫子跑路,退到了棘原,并下令固守,想靠防守寻求战机。不过,项羽当然不会给他机会了。诸侯联军在项羽的指挥下,配合楚军反复冲击章邯的阵地,打得章邯逐渐后撤,又退守到了安阳。

关于为什么退守安阳,章邯有小盘算。因为安阳背靠囤积了大量粮草的敖仓,章邯只要保证敖仓大粮仓不丢,他就可以继续跟项羽死耗到底。而项羽和诸侯联军的粮草都不充足,如果拖下去,项羽肯定会先扛不住。

应该说,章邯当时虽然不敢硬拼,但他的策略是对的。

不过,章邯千算万算,他最终还是漏算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二世和赵高这两个猪头。

其实自打陈胜吴广起义开始,赵高就一直在找章邯麻烦。之前一直打胜仗,章邯也不怎么理会赵高。但巨鹿大战后,秦军输得实在是太惨了,章邯想硬也硬不起来了,于是赵高的各种反攻倒算,借机找茬,就全来了。

章邯听说赵高要整他,为了缓和关系,就第一时间就派他的参谋长司马欣回咸阳去找赵高解释,表示自己知道错了,以后一定虚心接受领导的最高指示。

但可惜的是,赵高一心只想搞死章邯,不理会司马欣,导致章邯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章邯就在前有项羽攻击,后有赵高捣蛋的情况下,动摇了自己对秦朝的忠诚度。

秦国内部出了那么大的乱子,诸侯联军当然不会不知道了。所以赵国的丞相陈馀就给章邯写了一封劝降信。大意是说,当年白起打得楚国迁都,打得赵国主力全军覆没,大功无数,但最后却被赐死;当年蒙恬赶跑了匈奴人,开辟河套、榆中数千里,这么大的功劳,最后居然也是自尽。

这二位功劳那么大,最终都是惨死。更何况你呢?我劝您还是识时务的好。你如果现在倒戈一击,还可以算你是起义,少不了给你裂土封王的待遇。再拖一段时间,到时候变成了临阵投降,那你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收到信后,章邯很是纠结。投降吧,他是秦国人,他不信任六国人,他自己心里对投降没有底;不投降吧,内外交困,无论是朝堂还是诸侯军那边,越拖对他越不利。狐疑之下,章邯觉得还是先派个使者去项羽那里谈投降条件。

若是谈的好,就降。谈不好,那就拉倒。

由于此时,章邯已经和项羽已经僵持了将近半年了。项羽在收到约降书后,范增便对项羽分析说:秦军家属皆在咸阳,况且此时的秦军仍然势大,兵力不下二十万之多,所以章邯这番投降未必是真心,我们应该趁其松懈之时,再痛击他一次,逼他下决定。

项羽听罢,表示同意。

也正是在同一时间,赵国将领司马卬和申阳分别从山西迂回,南渡黄河,插到了章邯军的后方,完成了背后包抄。而这一切都意味着,章邯一直凭借仰仗的粮库敖仓,也快保不住了。(其实很早就包抄了,但因为刘邦想让章邯多拖项羽一点时间,就派人放火把黄河渡口烧了。导致联军对章邯的包抄推迟了几个月)。

包饺子成功后,项羽点齐兵马,本着帮助章邯彻底下决心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趁着此时章邯约降犹豫之际,对章邯展开了总攻。章邯不犹豫时,尚且打不过项羽。而此时被项羽打了个突袭,自然更是打不过。

所以,章邯在面对项羽这位人生苦主逼他做决定后,终于转身。派出使者表态,正式向项羽投降。至于条件什么的,就都不提了。

当时项羽缺粮,所以见到使者后,他就同意了章邯的投降,并在辕门迎接章邯。

章邯与项羽一见面,哭天抹泪,大骂赵高不是东西。项羽为了展现自己大度的一面,并没有迁怒章邯曾杀其叔项梁,而是封他为雍王,扣在了自己军中。至于投降秦军,则交给了章邯的参谋长司马欣指挥。项羽让司马欣带领着他们去反攻自己的祖国。至此,章邯的部队也就被项羽收编了。

当然,这批秦军最终没有回到关中。项羽在听从英布建议后,把这二十万人坑杀,只留下了章邯、长史欣、董翳等少数人的命。不过这也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