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传说之尊者,唐僧是金蝉子转世?

游戏资讯 admin 2023年06月06日 01:00 85 次浏览 0个评论

传说之尊者,唐僧是金蝉子转世?

“金蝉子”并非佛教原创的人物,而是来自于吠陀神话里的人物,原型名叫婆罗提,在佛教叫婆罗提尊者。

婆罗提尊者的故事,最早源自《摩诃婆罗多》和《毗湿奴往世书》,整体情节大同小异。

只不过,原故事里,是婆罗提他娘,叫沙恭达罗,怠慢了敝衣仙人。而《西游记》里则是说金蝉子怠慢了如来佛,这里有一点差异。

沙恭达罗与豆扇陀(婆罗提他爹)的故事,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去查查看。反正最后大团圆,跟《西游记》原文也没有太大差别。

婆罗提到了佛教叫婆罗提尊者。婆罗提尊者转世的身份,就是现在三十五佛之十九,旃檀功德佛,也就是《西游记》末尾唐僧最后考到的那个职称。

《西游记》里头一直缺一个没露面的大徒弟。

这个大徒弟,实际上应该是舍利佛多罗,简称舍利弗,原名叫优婆底沙。传说里,舍利弗在竹林精舍皈依,如来称之为“法将”,占弟子中的首座,号称“智慧第一”。他先于如来涅槃,今世没有成佛。

之所以在《西游记》里没看着舍利弗,因为他已经挂了。

但是《西游记》又把迦叶、阿傩安排去“要人事”,没按正常的十大子弟或八十八佛的顺序排,那就只有最后一种可能,是按照华严法相来排序的。

为什么按照华严法相来排序?

因为现实中,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他是法相宗的创始人,也叫唯识宗。而法相宗最主要认可的经典之一,就是《华严经》。

所以,大徒弟是舍利弗,二徒弟就成了婆罗提尊者。舍利弗一死,婆罗提尊者就成了如来眼前的香饽饽。

婆罗提尊者为什么叫金蝉子?这不是名字,实际是外号。

金,尊贵,圣洁。比如叔叔我就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蝉,蝉联,绵延不绝的意思。

子,中国古代专用的尊称。

“金蝉子”就是从婆罗提尊者这来的,传说中的十世比丘。而他娘沙恭达罗则是优婆塞。十世比丘还有被接受为优婆塞的爹娘,称为“金蝉子”是完全没问题了。

《西游记》里的人设基本就是照抄婆罗提尊者的人设。唐僧不也是十世修成的好人嘛,然后在流沙河那被老沙咪西了九次。

为什么选婆罗提尊者为原型?

因为最初把《楞严经》传入中土的天竺僧人,就叫般剌密谛。般剌密谛、婆罗提,天竺名字本来就是音译的,你自己读一读。

这个《楞严经》,就讲了婆罗提尊者答异见王这事,而《楞严经》的二译者,就是玄奘。

传说之尊者,唐僧是金蝉子转世?

为什么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宇宙浩瀚无垠,最近又发现了黑洞,这是天文学的又一大进步发现。离咱们地球最近的月球,已经有一些人登上去过了,月球很清冷,温度非常低。

许多人纳闷儿了,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怎么知道月球寒冷,还取出了广寒宫那么有意境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据了解,广寒宫这个名字应该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

《明皇杂记》记载,唐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前集卷一引东方朔《十洲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

在宋朝广寒宫作为一种意像被广泛的应用,在宋代不少文人的诗词里,都提到广寒宫这个词。

比如:广寒宫里,散天花、点点空中柳絮——《念奴娇·广寒宫里》([宋] 葛长庚);碧海沉沉桂殿幽,满天风露四时秋。寒宫白兔参差老,一种凄凉各自愁。——《广寒宫》([宋] 赵崇嶓)

当然关于这名字的来历,最初其实和“冷”不是太沾边。

传说在远古时代,嫦娥是后裔的女人,后来寒浞杀掉后羿称王,嫦娥在后羿死后,便成为了寒浞的女人,而寒浞所统治的国家叫做“寒国”,其宫殿便叫做“寒宫”。而当时寒浞为了取悦嫦娥,给她造的宫殿异常宏大,事故被称作“广寒宫”。

那么为何广寒宫又和月亮联系到一起了呢?因为“寒国”或者说这个部落,他们的信仰图腾是月亮,自然而然的就有了相关的传说。

当然了,这只是其名称的来历,为何会和冷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后世神话传说的改编。

传说广寒宫里住着嫦娥,玉兔和吴刚,冷冷清清只有他们仨人。吴刚是第一个上去的,因为妻子偷情怒杀奸夫被太阳神关在了月亮上。命令他坎那颗不死树,直到砍到为止。每砍一刀树会自动愈合,所以他只能不停的一直坎。

嫦娥是后边上去的,丈夫后羿是一个射杀过九个太阳帮助老百姓脱困的英雄,受到西王母的青睐,授予他能够飞升成仙的药。结果被心怀不轨的家丁所盗,嫦娥发现并夺了那个药之后,不得已自己吞下。之后飞升成仙进了广寒宫,从此之后只有一个玉兔陪伴她左右。

神话故事中,月球中住的人物都有点凄惨,诺大一个广寒宫里只有嫦娥、吴刚与玉兔相伴,冷冷清清,寂寂寞寞,因此被人们称为“广寒”、“清虚”。古人虽然没有高科技去探索月球的温度,但是他们知道越是高的地方越冷,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嘛。并且,月亮只有晚上出现,晚上的温度是一天里边最低的,这就是古人们认为月亮很冷的原因。

当然他们都只是推断猜测,并不是题主所讲的“知道”!

庆友尊者真实存在过吗?

庆友尊者是真是存在的,应该是比唐三藏还早一些时候的人物。庆友原名难提蜜多罗。也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十八罗汉中的降龙尊者。庆友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的高僧,在他的文献《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载,佛祖在涅槃成佛的时候,嘱咐十六罗汉到世间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该书后来由唐三藏带回唐朝,并译为汉文,书中首次为大小乘佛法进行了分类,并记载了十六罗汉的法名和住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还并没有降龙罗汉。

后来有一说法,古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所以加了唐三藏、庆友两位形成十八罗汉。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书是确实存在的。

所以庆友历史上是却有其人,不过应该只是和唐三藏一样是个高僧,后来被神话的人物。

历史上是否曾出现过一个贵霜帝国?

确实贵霜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帝国。首先它是一个族群在多次迁徙之后建立的,其次它在灭亡之后似乎并没有传承。不过它存在的时间前后相加也有数百年,而且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甚至在有些方面永久性的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那么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贵霜人的身份谜团

看到这个小标题,可能许多朋友会忍不住笑出来,因为确实贵霜人的起源也可以说是历史常识。基本上所有提到贵霜的资料都会告诉大家,贵霜是大月氏西迁之后在印度建立的国家,所以贵霜人就是大月氏人的后裔。

而既然说起了大月氏,咱们在这里先离题一下,澄清一个常见的观点,就是关于“月”的读音。曾经有许多年,许多材料中都曾经专门注明,“月氏”这个词要读成“ròu zhī”,但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一些资料曾把“月氏”的“月”写成“⺼”,而这是一个汉字部首,被称为“ròu”字旁,所以“大月氏”才会被读作“dà ròu zhī”。但近年的观点普遍认为把“月”写成“⺼”是误会的结果,所以在近年出版的许多词典里“月氏”的读音都已经更正为“yuè zhī”

(月氏人的发源地在河西走廊)

而现代一般观点认为,大月氏最早发源于甘肃省张掖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早期曾异常强悍,甚至曾逼迫匈奴对其臣服,并强令匈奴向其派遣质子。但在公元前3世纪末,一名在大月氏的匈奴质子却想办法逃回了匈奴,而且后来他还把自己的父亲给杀了,自己夺取了匈奴的单于宝座并统一了匈奴各部。看到这里,恐怕大家也就知道了,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冒顿(mò dú)单于。

而冒顿统一匈奴之后,曾多次讨伐大月氏,在公元前205年到202年以及公元前177年到176年,冒顿率领的匈奴军队两次大败大月氏,使其在河西故地无法继续立足,只得无奈西迁。此后,大月氏首先迁居到了今天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但在公元前162年,冒顿的儿子老上单于再次击败大月氏,大月氏再次西迁,迁到了今天中哈边境的伊犁河流域。而这里在之后的100多年间就成为大月氏新的根据地。

(大月氏人的迁徙路线)

所以大月氏历史似乎也是挺清楚的,那么谜又何在呢?这个谜就是大月氏到底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因为大月氏西迁后曾经对中亚和印度局势产生深远影响,所以除了中国古代的记载之外,古印度乃至西方的一些史料也都记载有大月氏,而且大月氏在中亚和印度也都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但这些遗存所揭示的大月氏人种却相互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后汉书》里曾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如果从这个记载来看,大月氏应该是一个说汉藏语系的黄种人族群。

(疑似月氏贵族塑像)

但大月氏人西迁之后,曾发行过大量刻有其统治者的钱币,而这些钱币上的统治者形象确都是白种人形象。而且现代一些观点认为,西方史料记载的一个强大民族马萨盖特人就是大月氏,而西方史料说这个族群是塞种的一支,也就是说印欧语系的白种人。所以关于大月氏人的族源,其实到现代还是存在着很多谜团。

大月氏与希腊人

因为大月氏曾长期压制匈奴,所以在中原人眼里,他们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族群。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但张骞却没能说服大月氏,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大月氏此时已经在中亚和印度看到了比击败匈奴回归故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说到这里,我们要先放下大月氏,说一下当时中亚和印度的局势。在大月氏来到中亚之前,中亚原本生活有一个被称为塞迦人(Saka)的族群,他们应该也是塞种人的一支。在他们的南方,也就是北印度地区,则生活着大量的希腊人。那么提到印度的希腊人,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虽然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具体过程现代也有一些争议,但在北印度却确实存在过由入侵的希腊人建立的国家。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致区域)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在亚历山大死后,他的众多将领率领军队离开印度。但当时已经移居当地的许多希腊移民却留了下来,成为了印度孔雀王朝的臣民。在公元前250年前后,希腊人在伊朗建立的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宣布巴克特里亚独立,建立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下文称巴克特里亚)。之后到公元前190年前后,其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开始大举入侵北印度。而他的入侵可能得到了早年留在当地的希腊人接应,所以一路高奏凯歌,最远甚至可能打到了印度孔雀王朝的都城华氏城下。

(刻有德米特里一世头像的钱币)

而在德里特里一世死后,巴克特里亚发生内战,分裂成了多个小王国。其中在位于今天印度北部犍陀罗的希腊人改信了佛教,后来还创造出了影响深远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而张骞出使大月氏时,也曾记载了一个名为大夏的国家。一些现代观点认为,大夏就是一些印度和西方史料中记载的巴克特里亚。张骞记载中说大夏有国民100多万,其首都叫蓝市城,并说之前不久大月氏将其攻败,还说大夏“兵弱,畏战,善贾市”,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战力不强,但很擅长做生意,这种特点也很符合希腊人擅长贸易的特点。

(犍陀罗的菩萨塑像)

而在大月氏进入中亚之后,首先把中亚的塞迦人给赶走了。塞迦人被驱离故地之后,又很快南进到了印度北部。而他们这一路给予周边的几个希腊人小王国沉重打击。公元前145年,塞迦人摧毁了巴克特里亚东部重镇阿伊卡努姆(Ai-Khanoum)。但塞迦人南进最主要的目的是躲避大月氏,所以似乎在当地并没有久留,所以巴克特里亚并没有马上灭亡。但紧随其后的大月氏人却更进一步,侵入到了巴克特里亚核心区域,在公元前130年前后迫使其称臣,之后巴克特里亚逐渐走向灭亡。1年之后,张骞到达大月氏并留下了相关记载。而在此之后,尽管一些从巴克特里亚分裂出来的小王国还存在了100多年,但都已经非常边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大月氏是希腊人在印度统治终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贵霜与大乘佛教

大月氏在攻灭了巴克特里亚之后,将所占领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5个部族,而其中之一就是贵霜。当时每个部族都由一名翕(xī)侯所统领,而在过了100多年之后,贵霜部的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又译迦德菲塞斯一世)一举攻灭了其它4个翕侯,自立为贵霜国王,正式建立了贵霜王国。在此之后,他先是击败安息,又先后攻灭了喀布尔(《后汉书》称其为高附)等周边政权。而他的孙子阎膏珍(Vima Kadphises,又译迦德菲塞斯二世)继位后,再次对当时控制着北印度的塞种人发动攻势并将其击败,贵霜的势力更加深入北印度。

(刻有丘就却头像的钱币)

而在阎膏珍在位期间,贵霜已经出现了崛起之势,所以可能也动了重新东征,回到其历史发源地的念头,以至于竟然和之前一直合作的汉朝发生过一次大战。根据《后汉书》记载,当时贵霜要求与汉朝和亲,结果被汉朝断然拒绝。结果贵霜以此为理由,派其副王谢会率领7万大军向今天的新疆喀什附近杀来。而当时任职西域都护的名将班超看到贵霜军来势汹汹,决定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结果远道而来的贵霜军出现粮草不足,被迫向龟兹求援。但班超预料到了贵霜军的困境,提前在前往龟兹的要道上设伏,全歼了谢会派去求援的军队。谢会得报后知道继续坚持必然全军覆没,于是派人向班超求和并退兵,双方重修旧好。

(刻有迦腻色伽一世塑像的钱币)

而在阎膏珍的儿子迦腻色伽一世(Kanishka)继位之后,贵霜继续了其扩张行动,不但将北印度地区几乎完全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而且还曾一度将其触角越过帕米尔高原,在新疆喀什附近扶植了自己中意的统治者。当时可以说丝绸之路的许多重要节点都已被其控制,因此贵霜帝国也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大量来自中原的丝绸和来自罗马的黄金都经由贵霜中转之后被卖到罗马和汉朝,作为中间商的贵霜也在此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很快进入了其极盛期。

(贵霜帝国的大致疆域)

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贵霜处于中原、印度、波斯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文化圈的交界点,各种文化在其境内都有相当程度的存在,甚至还曾彼此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化。在贵霜前期的几位重要国王中,丘就却信仰佛教,阎膏珍信仰婆罗门(原始印度教),而迦腻色伽一世则又是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建立了一座非常宏伟的舍利塔,以存放佛骨舍利。而迦腻色伽一世还效法印度的阿育王,曾向外国大量派遣僧侣以传播佛教,许多人认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就跟迦腻色伽一世有直接的关系。

(大乘(黄色)、小乘(红色)和藏传(橙色)佛教的大致流行区域)

而且我们刚才说到,信仰佛教的希腊人所聚居的犍陀罗地区后来也被贵霜吞并。而犍陀罗地区所流行的佛教教派将早期佛教信仰与部分古希腊元素进行了结合,后来这一教派在贵霜流行了起来。一些观点认为,这个教派就是后来广泛流行于中日等东亚地区的大乘佛教的雏形。而无论大乘佛教是否吸纳了希腊元素,它基本成型于贵霜时期的北印度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疑问的,所以可以说贵霜帝国在大乘佛教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迦腻色伽一世晚年仍然奉行对外扩张政策,而其国内厌战情绪高涨,导致迦腻色伽一世最后竟然在病中被人闷死在了床上。而贵霜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因此很难用统一的方式对不同区域进行管理,各地之间的疏离也渐渐无法调和。公元225年,贵霜帝国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帝国迅速被波斯灭亡,而东部帝国则在公元340年前后被印度笈多王朝灭亡,贵霜自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可以说持续到了今天。(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中国的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

看了此条下面的回答,大多说了出处而未能祥明原因。我下面关于九五至尊的解释主要基于金景芳先生的《周易全解》,与大家分享学习学习。

首先,九五至尊出自于《周易·乾卦》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下面我从源头说起为何此句能引申出皇帝为九五至尊之意。

《周礼·大卜》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易》之前还有两种易书,在夏代称为《连山》,在殷商称为《归藏》。殷商重母统,所以殷商《归藏》首坤次乾;周人重父统,所以《周易》首乾次坤。

再说卦爻的由来。每卦由六爻组成,画卦时六爻自下向上画,故卦之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称作初、二、三、四、五、上。为求得一卦就需要行筮。筮的时候用49根蓍草,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步骤,得出或七或八或九或六四个数中的一个数。其中,七、九是奇数,从阴阳上而言就是阳数,若是得七或得九就画一个阳爻;六、八是偶数,从阴阳上而言就是阴数,若是得六或得八就画一个阴爻。《周易》192个阳爻皆书九而不书七,192个阴爻皆书六而不书八,这是因为九、六变,七、八不变,而《周易》占变爻的缘故。那么《周易·乾卦》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的“九五”二字按此就包含二义,九是爻,五是位。爻有阴阳,位也有阴阳。初、三、五是奇数,奇数属阳,阳位;二、四偶数,偶数属阴,阴位。可见,九是爻中之阳爻,五是卦中第五位,阳位。因而阳爻居五,故曰九五!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是为正;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是为不正。得正好,不得正不好。实际上,六爻中,初与上属于无位之地,不论正不正的问题。二与五都居中,居中甚至比得正重要。居中又得正最好!

接着说卦爻的涵义。《周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意指《周易》每卦都蕴含天地人三道至理,其中五、上为天道,三、四为人道,初、二为地道。卦代表时代,乾卦这个时代具有健即元亨利贞的特点,所以取象天。爻代表一个时代中的一个阶段,它是变化的,动态的。卦通过六爻不断变化亦即动态来反映事务发展运行规律。

最后来依据如上来看《周易·乾卦》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居中,得正,又在君位,在所有卦里是最好的一爻!九五是乾卦之主,统摄乾卦六爻。在乾卦与在别的卦还有不同:乾卦取象天,是纯阳至健之卦,乾卦九五不仅刚健,且刚健而纯,不仅中正且中正而粹。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有君德有君位,若就人说,九五德高位亦高,天下也只有天子也就是皇帝可以配得上这个九五,因而称皇帝为九五至尊!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家都忽略的,乾卦六爻皆取象于龙!要知道,除了乾卦六爻共一象,都是龙外,其他卦中往往一爻取一象,爻爻不同。龙在中华文化里的图腾意义可是尽人皆知的,真龙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