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消费变得越来越“隐形”,轻轻一划,看着手机屏上显示的数字,大多时候内心毫无波澜。
消费带来的冲击力变小了,消费行为就愈加肆无忌惮,原来我很困惑为什么会有“月光族”这样的人群,直到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我才意识到,当旺盛的消费欲望和脆弱的经济实力碰撞的时刻,下个月的伙食单就只能在土豆丝和包心菜之间横跳了。
但同时,相对独立的生活意味着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开销,大部分人只是“人格独立”但并未经济独立。
已经成年的我们真的不好意思开口向父母要更多的生活费,就这样,兼职成为了大多数人平衡收支的选择。
可兼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电视剧里也只是轻描淡写地上班下班,似乎光鲜亮丽地去转一圈,钱就到手了。
当自己真正置身其中,才发现其中的困难。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一样,带来的都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曾经在连锁快餐店打工的同学回想起那段日子,每天奔走在冷库和后厨之间,面对着一袋一袋又一袋的腌制鸡胸肉,面朝着半人多高的油锅,很多个时刻,恨不得自己跳进去陪着鸡排一起被炸了,晚上穿着汗透的衣服带着一身鸡翅蛋挞复合香回到住处,往床上一摊什么都不想再做了。
如果说体力劳动让人崩溃,证券金融公司的工作应该是纯脑力吧,只不过这次的陪葬品是头发。一杯咖啡一张表,今天一宿别睡觉。在我的认知里,应该是媒体工作者会忙成这样没有休息时间,但是好友用她凌晨三点持续在线的生活状态告诉我,想要当金融女魔头就要先“舍弃”自己的头。
在兼职生涯里,如果只是辛苦劳累,倒是没有什么太值得怨怼,让人感到失望无奈的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
我们这个群体客观来讲很受欢迎,年轻有活力,涉世未深,学历较高,专业能力过硬,最重要的是,廉价。
我曾经兼职过一段时间“一对一家教”,在和家长接触沟通的过程中最深的感受就是,你在被“榨取”价值,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提起工资,与专业机构的培训老师作比较,希望一压再压,但对教学内容和课堂的要求无一例外的严苛,迫切希望得到孩子神话般突飞猛进的补习效果。
虽然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感觉到自己的定位是这个老师“经济实惠”,而不是完全被我的能力折服,心里多少有些不甘。
实习进入职场的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要经历一个小蘑菇时期。待在角落里,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得不到关注和支持,只能靠自己去坚持生长每一株菌丝,从腐殖质上探出头,当自己的伞。
说了这么多兼职中遇到的麻烦困惑,好像兼职本身如同洪水猛兽,也有人可能会问,说你一个大学生兼职不就是为了赚点钱吗?
干什么不累不辛苦,有什么值得抱怨的。的确,对于我来说,兼职的初心不是为了所谓锻炼自己,开拓阅历,我仅仅是想靠自己的力量看看我能做些什么,在这个社会可以挤进一个小角,逐渐获得合乎期待值的经济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平常地发生在每一个尝试过的人身上,只是于我而言,第一次的体验,当你不仅仅是在观察,而是在参与以后的体会,是人间游历值得纪念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