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穿越火线死亡游乐场(如何评价电影1917)

游戏资讯 admin 2025年09月25日 15:22 123 次浏览 0个评论

穿越火线死亡游乐场,如何评价电影1917?

这不是一部靠故事取胜的电影,因为恐怕一个 10 岁孩童也能轻易明白它在发生着什么。

《1917》天然带有双重矛盾。

它当然是技术向电影,在“一镜到底”的概念确立之时,它就是一场技术冒险。

全剧组都将为这场冒险支付超出普通电影 5 部的工作量,以完成“全片只有一个镜头”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与此同时,创作者想达致的最终目标却是“去技术化”。

他们的一切努力都要让观众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让观众沉浸入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亲临“真实”的一战战场。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大片,不如说是一部文艺范惊悚片。

敌军营地“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窒息感无时无刻不侵蚀着主角与观众紧绷的神经。

我们带着抗拒、忐忑、惶恐的心情被迫上路,跟着主角一同喘息、游弋、奔逃。

在当中,我们将历经恐怖的前线战壕、命悬一线的敌方陷阱、橘色的暗夜火光、燃烧着的末日教堂、樱花飘飞的河流,置身于影史最残酷而最“美”的战场。

同时,我们的情绪将随一曲动人的人性之歌游走,这个“冲入敌方拯救 1600 人”的故事闪耀着两个普通一战士兵温情的人性光辉。

如若《1917》继金球奖最佳电影后再如愿问鼎奥斯卡,这无疑是属于“影像”、“技术”与“人性”的胜利。

换句话说,这是属于“影像本体”的胜利。

01 “一镜到底”的后现代性影像

“一镜到底”这个摄影技法很容易理解。

电影从进光的那一刻起,到结尾黑场与字幕止,只“不被任何剪辑的一个长镜头”搞定。

因高超的技术难度,影史上,“一镜到底”的电影凤毛麟角。

最出名的要属《夺魂索》《帝国大厦》《俄罗斯方舟》《鸟人》等。

在这其中,严格来说,又分为“真一镜到底”与“伪一镜到底”。

前者代表是《俄罗斯方舟》,它是真正的由一个摄影师拿着数码摄影机连续运动拍摄 99 分钟而成的电影。

后者代表是《鸟人》,其实它是由几组“很长的镜头”拼接在一起,给人造成一种“一个镜头拍到底”错觉的电影。

与已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鸟人》一样,《1917》也是“伪一镜到底”。

在此前“奥斯卡前哨站”好莱坞年度影评人协会奖项中,《1917》甚至拿下了一个“最佳剪辑奖”!

当然,不管“真”还是“伪”,对于大部分观众,那种真实性的分界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个人看来,拍“一镜到底”的手法不重要,呈现的结果 ok 就是好的。

《1917》的呈现几近是完美的,而它最令我震惊的一点是:

它还呈现出一种后现代性的影像。

简单来说,它消解了传统战争片的宏大战争叙事,也不将目光对准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执着于从士兵个体视角看“实时发生的眼前”。

它反抗精英主义的大格局战争观,它蔑视精英视角;

它只关心战士最当务之急的“眼前”,它选择与大众站在一边。

甚至,它近乎接近于“电子游戏”的介质,而脱离了现代主义“电影”的范畴。

在电影官方花絮中,导演萨姆·门德斯提到,他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去看。

通常来说,战争片并不是年轻人钟爱的类型,而导演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正源于《1917》“电子游戏”式的后现代性。

我们没必要再在看战争片时背负沉重的历史枷锁,本着严肃的姿态去审视战争,我们只用安静坐在影院桌椅上,去“经历”就好了。

119 分钟时长里,我们进入的是1917 年 4 月 6 日一战战场上普通的一天。

两个年轻单兵 Schofield 和 Blake 仓促间受命,为拯救 Blake 哥哥所在部队近 1600 多人的性命,他们要独自冒险穿越敌区,传达停止进攻的军令。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从两人登上敌军战壕起,我们就像在玩一个“第一人称”跑酷游戏,与他们闯过一道道关卡。

两人路上经过的每一片土地景观都是“一次性”的,连请来的几个大牌演员也只能沦落为类似游戏中的“NPC 角色”,难逃“打酱油”命运。

这种设定让每一处的景观都独具魅力,铁丝网格、堑壕坑道、死人死马、断垣残壁、德军宿舍、乡间村舍、暗夜火光、樱花河流、寂静草地......

从战壕到前线,从敌营到废墟,从高塔到瀑布,这些共同构成了极具“残损美学”的诗意战场影像,这些都出自可能是好莱坞最伟大的摄影师之手。

罗杰·狄金斯,这位曾陪跑 14 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传奇摄影师去年终于凭《银翼杀手 2049》首次拿奖,今年则极有可能会二度称王。

层次感的构图、用天气与环境调色、光影的明暗变化和冷暖对比,这些都是罗杰.狄金斯的招牌。

影片最叹为观止的段落,主角 Schofield 在黑夜中顶着火光与信号弹的光影奔逃。

光在建筑物上绘制出一道道曳影,并随 Schofield 的移动错落有致地铺散开,整段影像如宗教味的“人间地狱”,却又呈现出美如油画的极致光影美学。

而大部分场景中,前景人物的走位,后景的物件摆放,随摄影机移动,逐步延展开观众视野的立体空间,每一帧摄影画面都在传递丰富的信息量。

不同的场景,摄影机的机位、景别要随之切换,平拍、俯拍、仰拍、旋转,广角、全景、中景、特写,两主角享受着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摄影盛宴”之一。

尤其是敌军飞机意外坠毁在两人面前的那场戏,简直像是狄金斯在给我们每个人上 “摄影大师课”。

如果说《1917》拿奥斯卡最佳电影还有诸多变数,“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几乎已经被罗杰·狄金斯揽入怀中。

02 一场全剧组参与的技术冒险

用“一镜到底”拍战争片,在萨姆·门德斯之前没有导演尝试过。

曾凭《美国丽人》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他也是第一次挑战战争题材。

他需要让全剧组人跟他一起冒险,压力巨大。

在花絮中,他也坦言,“这个拍摄难度是普通电影的 5 倍。”

在前年 12 月 31 号上映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中国观众已经见识过在大荧幕上看 1 个小时“一镜到底”电影的魅力,而且那个是“真一镜到底”。

如果你有兴趣看看《地球》相关的花絮或幕后文章,你就会知道当时毕赣的主创团队究竟花了多大的成本和代价去拍摄。

当时宣传期看到毕赣导演的状态,我感觉他整个人都被那部电影掏空了。

《1917》虽然不是“真一镜到底”,它的拍摄难度丝毫不亚于《地球》。

“一镜到底”意味着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除了隐藏剪辑点和特效,剧组需要克服各式各样的技术难题。

首先,他们需要搭建一条超远距离的“战争游戏通道”,无论是死亡战壕,还是燃烧小镇,还是樱花河流,他们都要在这些地方放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

用挖掘机开挖战壕, 用直升机铺洒弹药壳,用石膏制作大量死尸和死马,这些全都是“大工程”。

然后是场面调度与摄影的工作,绝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

人物移动,摄影组便要随之同步移动,而为了避免镜头晃动造成观众晕眩,一直手持斯坦尼康(稳定器)这样的重物几乎是家常便饭。

拍摄人物奔跑的镜头,摄影组要把摄影设备全部搬到车上,“搭车拍摄”。

而为了让影像质感与战场的氤氲气氛相匹配,他们选择所有场景在“阴天”拍摄。

因必须采用顺时序拍摄,如遇骄阳的大驾光临,剧组就只能被迫全面停工,改为彩排。

天气、导演、演员、摄影组、灯光组、特效、爆破,整套拍摄有赖于多个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奇迹般的任务。

另一方面,这场“技术冒险”还很有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

并非所有的观众都能理解“一镜到底”的必要性,它在摄影方面也许做到了极致,但在其他方面则抛弃了很多。

多数影评谈到影片人物沦为工具的缺憾,一味地移动让全片中没有一个人物被立体塑造。

电影势必在奥斯卡表演奖上无一斩获,如果它是最佳电影,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

电影的故事也太过简单,看不到导演战争观的表达与输出,只看到导演满满的“计算”和“算计”。

有些辛辣的影评提到,整个观感像是在玩游乐场的过山车或逛一个主题公园,每到一处场景相当于主角们在“打卡”。

看完电影,就像逛完一个游乐园,娱乐完,什么都没留下。

甚至他们造了个词,《1917》是一部“爆米花战争电影”。

这样的评价或许的确反映出一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很正常,我不置可否。

不同观众对一部电影的带入与参与一定有程度上的巨大差异。

而于我个人而言,观影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何这个很简单的故事在好几处地方深深打中了我,给了我至少 4 次情感暴击?

思考过后,我仍很难用一个理性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这个原因,因为感受这个东西真的很主观。

后来,有一个词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心理实验”。

03 关乎“战争”的心理实验

如果仍从战争片的维度来看《1917》,它在叙事视角上其实与去年我们聊过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极为相似。

《他们已不再变老》组接博物馆真实的历史资料,第一次告诉世人“真实的一战士兵究竟都是怎样生活的”。

你会发现,对一个年轻士兵来说,战争就像一个“上帝随意抛骰子”的游戏,生存或死亡,全靠运气。

战争既不浪漫,也不有趣,战争最大的特点叫未知,叫恐惧,或者叫虚无。

《1917》也一样,它与《他们已不再变老》一样都执着于个体叙事,也从“屌丝士兵的视角”看战争。

当摄影机唯一的兴趣在于士兵的“眼前的正发生”,我们发现,《1917》全片都是一场“心理实验”。

这场实验的参与者是两位主角,是导演,是观众,是影评人。

你当然可以选择抽离情绪,用理性的方式来看此片,去拆解电影的剪辑点,破解导演的创作思路。

但于更多人来言,你只要投入情绪进去,《1917》就是一部惊悚片。

它塑造了一个象征恐惧的猛兽,名字叫“战争”,它是全片唯一的主角。

我们被“战争”这位庞然大物的恐惧情绪所包裹,一同期待又害怕着电影下一幕的发生。

下一幕也许是死亡,也许是存活,我们像准备打开“薛定谔的猫”的那个盒子,生与死,处于一个量子态里面。

而在“战争”恐惧之下,电影却给了所有观众一个“温暖”的情绪出口,这场“心理实验”的后半段“人性”成了最终的赢家。

如果不幸遭遇到一个敌方士兵,你将作何选择呢?

杀死他?救他?奴役他?与他做朋友?

影片中就有一段类似的桥段,而两位主角在一瞬间迎来了一道人性选择题。

在“战争”这样一个最极端的场景下,两位主角的选择,摆弄着观者心底的情绪,它同时关乎人性的温暖与冰冷。

这个选择造成了电影的第一个故事高潮点,十分动容,在此不做剧透。

影片中,类似这样“冷”与“暖”并置的情绪段落非常多。

“战争”的“冷”与两位主角“人性”之光的“暖”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建构了一个隐藏很深的反战表达:人的价值远远大于战争本身。

或许,这就是萨姆·门德斯最想阐述的战争观理念。

影片中间有一段主角躲入敌营楼房,偶遇一对母女的场景,这段戏太美,太暖了。

影片的镜头从一个美丽的草地上开始,出乎意料地,电影结尾也是在一处美丽的草地上结束。

明明是场残酷的“战争”,心底涌现的却是最具人味的暖意。

某种程度上,《1917》可能拍出了影史最美的战场与故事。

2 个人拯救 1600 人,这样的故事在当下又何尝不充满人性之光的力量?

影史上,关于二战的经典电影数不胜数,一战相关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或许这与人类在总结一战史时常用的表述有关,“一战打得毫无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管《他们已不再变老》还是《1917》,他们确乎都拍出了一战的内核,乃至于战争的本质。

他们都在时刻提醒着人类:

战争毫无意义,人才伟大。

电影惊天魔盗团好看吗?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权威影视,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对于惊天魔盗团这个电影来说其实里面的动作设计还是情景模式都是可圈可点的,这部电影总体评价很高,很受大众欢迎,那么,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里面有哪些值得观看的地方呢!

第一,在电影一开始是一个水下表演的魔术,而魔术师却没能顺利出来,讲解人员进了监狱,而表演者儿子也成了魔盗团一员,这一点开局来说很吸引人,给人的感觉是魔术师可以出来,但是却没出来,给人很大的悬念,这一点很好,可以很好地把观众引入接下来的情景中。

第二,在一个科技的发布会上,本来魔盗团他们都设计好了一切好好在发布会上展现一番的,这一个过程还是很精彩的,不管是女演员的那段手被切了还是主角边走路边改变行装这一块都非常精彩,其实这才是刚刚开始,不过这些动作设计来说很有看点,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利索,行云流水,一点都不拖,可后来他们却被人出卖了,有人控制这这一次他们的出场,所以他们又不得不赶紧撤离,但是这个撤离正好就引出了下一步他们帮人拿芯片的那个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第三,就来讲讲他们帮人偷芯片的过程,这一过程原本是非常严的,这时候观众在看的时候就会在遐想他们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取芯片呢,而且这个片段取芯片就一张扑克牌被他们玩的出神入化,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写的一段镜头,每个人的绝技也都不一样,尤其是女演员用内衣伪装芯片那一段很精彩,最精彩的是如何把芯片拿出去,这一点很多人都想不到,当然我在看的时候也想不到,等我看完这一段才发现,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所以这个情节设计很合理,也很合观众的口味。

第四,我想说的是,魔盗团在伦敦那块,首先他们是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进行着不同的表演,每一种表演都很精彩,如果最后不揭秘,很多观众肯定看不懂,不懂为什么雨水会停留在空中,雨水为什么会向上走,人为什么在扑克牌后面凭空消失,等等这一切的表演都很精彩,对于第一次看的观众来说绝对是视觉盛宴,最精彩的就是那段他们故意装成被抓进飞机的片段,原本我也以为他们要被丢出飞机而结束了,但是这一切都是他们设计好的,根本想不到,当他们出现在飞机舱门外面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才正式明白过来了,而结局也很符合观众的口味,魔盗团成功离开,也为下一次的出场埋下伏笔,结局也很完美。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这部电影非常值得我们去观看,不管是动作,情景,还是给人的悬念都很唯妙唯俏。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感染列岛这部电影怎么样?

“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或许一直擅长小清新小治愈的日本电影,对灾难题材也不忍心“恐怖与压抑”。而且我真的很想看看公认的国民素质排行前列,一流的发达国家在面对“病毒袭击”下,可以爆发出怎么样的力量。

从感染“第一人”到病毒迅速蔓延,前半部分的电影述事相对平淡,是的。仿佛是以医院为单元的医疗记录片,没有其他欧美灾难电影的大特效或者令人不忍直视的病症描述;也没有常见的对“高级领导人”的讽刺与针对。

病毒肆掠甚至连医生及护士都感染了病毒,高烧、痉挛、吐血、内脏受损,而现今的医疗手段根本无力为力。医院陷入混乱,城市逐渐崩毁,直到“列岛感染”。

但与此同时以女主为首的医疗人员在全力的控制疫情,救治病院。混乱与有序,一直贯彻存在于整部电影中,想来这完全就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导演的镜头平淡、不刺激,突出一个真实感。

而对“病毒肆掠”下的众生相则洋溢着人文关怀。检测出禽流感病毒的养鸡场主,因羞愧与压力而上吊自杀;因为病毒分开的恋人,又因为恋人的感染,相伴在一起;父女一直翘首期盼与护士母亲团结,但母亲不幸感染病毒,临终前手里还握着和女儿联系的手机。

这是数千万人感染病毒,真正的“感染列岛”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是东南亚一个小国的医生,无意中将致命的病毒带到来日本,万念俱灰下他托付好女儿,又毅然决然地选择救助病人,殊不知女儿和女婿都双双感染,女人幸运痊愈,却失去了挚爱的父亲和丈夫,沉浸在是父亲带来了病毒的自责与懊恼中。

但又有谁能有资格劝解她振作精神,只能归纳到这是命运的安排,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最难表达的是当女主也感染了病毒,病危之际她希望用自己的身体的实验新的治疗方法。而现实中没有童话故事,女主身死,但新的治疗方法救助了很多病人,包括前面提到的那对恋人。

影片最后似乎有些俗套的回忆道两人在校园最初相识时美好的时光。

对啊,过去的甜蜜与现实的苦涩交织在一起,仿佛是把握不住的稍瞬即逝的愉悦。也只有这片刻的安宁,让失去挚爱的男主才意识自己曾经也拥抱过她得到她的托付。

广西南宁的黄某为什么要弑父杀母?

两名死者的尸体是在8月10日被发现的,距离被杀害当日已经相隔6天。黄某8月4号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残忍杀害于学校宿舍内,并且在作案两天后,也就是8月6号携带大量的钱财首饰逃往柬埔寨,于8月17日在柬埔寨被警方逮捕。

据警方通报,2020年8月10日19时许,分局接到黄某亲属报警,相思湖北路某学校宿舍楼发现1男1女夫妻二人已在自家屋内死亡多日。经侦查发现,受害者儿子黄陈阳具有重大作案嫌疑,且已逃往国外。分局立即通过国际警务协作开展侦办工作。近日,据柬埔寨警方通报,8月17日在多方合作下逮捕了一名中国籍嫌疑男子。

犯罪嫌疑人真实名字叫黄陈阳,出生于1998年,今年22岁。柬埔寨警方抓获黄陈阳后发现,他身上携带有3部手机、1台笔记本、2个行李箱、17枚戒指、1个包、2张中国身份证、10张银行卡和2张手机卡。

黄陈阳的母亲叫陈丽琴,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艺术。其父黄贵普是行业内知名律师,自己开有律师事务所,年入百万,也算是功成名就。

根据知情者爆料,黄陈阳在英国留学多年,一年的花费就高达百万,那几年下来就花费几百万。这个花费确实挺土豪的,因为家境太好了,再加上父亲的溺爱才能这样的任由他花费。

此时的黄陈阳已经留英归来,但是黄陈阳又想再次赴英留学,随后遭受父母拒绝并不再给钱供他留学。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已经学成回来了,也花费了几百万,这个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

但是黄陈阳就是执意要回英国留学,随后黄某阳和父母产生矛盾,最后矛盾激化导致悲剧发生,因怒而杀死双亲。难道国外的月亮🌙就那么圆?比自己父母的生命还重要?除了留学之外可能还有更多的隐情。

从黄陈阳的随身物品中发现有17枚戒指、10张银行卡,这少说也有百来万吧,如果说单单是为了出国留学没人信,大家更多的目光是转向黄陈阳具有重大吸毒嫌疑。

因为如果证实黄陈阳有赌瘾的话,那么为了钱而杀害父母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吸毒需要大量的钱财,只要赌瘾上来了,就会六亲不认。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出国留学也并非是一件好事,一是需要大量费用,二是孩子在国外想管又管不了,三是在国外毕竟不比国内,永远都是属于外来人,永远都是属于受欺负的那一类人。所以要不要出国留学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实力来选择,不要盲目跟疯。

一个人的变坏与教育程度的高低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一个人的心变坏了,学历再高也没用。

📝:对此网友们怎么看?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可乐猫博士”🕵关注生活百态,做最独特的评论博士,记得点个关注哟。

你最喜欢的三部韩剧是什么?

《没关系是爱情啊》

赵寅成真的迷倒,哈哈哈哈哈奔着男主颜值去的,女主也是强实力派,魅力四射。

剧情很精彩,关于精神医学。在强迫症的折磨下生活的推理小说家兼广播DJ张载烈,大学医院精神科里闲赋了一年的医生池海秀。性格不同的男女两人互相抚慰彼此深藏的伤痛,逐渐陷入爱情。

治愈式的爱情

《恋爱的发现》

朋友介绍看的,冲剧情去,迷上了文大大哈哈哈。女主演技在线,每次哭都揪心。

很多纠结找一个我爱的人还是爱我的人或许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解答。

说的是女主与前男友五年长跑,因处于事业上升阶段和消耗完激情,感情无疾而终,与看似感情稳定的现男友争执时重逢前男友,勾起回忆,引起各种感情纠葛。

听起来很狗血,但剧中对爱情的解析非常透彻。

当感情中一方不懂爱人,只有一方付出时,注定走到尽头;

当感情失去信任,频繁相互怀疑和道歉,无法分享人生重要部分,这种感情条件再合适,都是不堪一击的;

相互了解,没有理由得相爱,在对方面前做最真实的自己,这种感情才会真正让人感到踏实幸福。

《请回答1988》

这部剧都被我说烂了,韩剧必看款哈哈哈哈哈,五刷以上,永远在已缓存列表里。就不多介绍了。看我别的答题都有我对这部剧一些看法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