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宝箱有毒吗,如何做好新媒体?
1.定位
在开始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之前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思考定位:
用户定位:
搞清楚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的特征是什么,做用户画像
服务定位:
提供什么服务,是否有差异化
平台定位:
结合用户定位与服务定位来决定平台的基调,学术型?恶搞型?创意型?……
平台的基调将决定内容运营与用户运营的策略。平台定位还涉及到自定义菜单的规划。其实自定义菜单的规划有点像APP底部的功能规划,规划的思考维度可以从目标用户、使用场景、需求、平台特性几个方面来考量。如:是不是一看就知道知道平台的特点了?自定义菜单其实就是在告诉用户:我这里有什么。
运营
1、内容运营
概述:每天具体推送什么内容,内容上的安排还是得有逻辑的,不断的重复能让用户记住平台的特质,比如“一条”的正文排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er的早读课”的正文开头部分,从内容运营的角度来说找到重复的元素,如首图,正文开头部分,正文结尾部分等,对于传播和留存用户是很重要的。运营过公众账号的朋友都知道,一篇文章的“保鲜度”一般是3天,过了3天后若平台没有好的文章接力,粉丝直降是毋庸置疑的事。
单图文和多图文的选择:在推送形式上,是选用单图文还是多图文,单图文的好处是每天可以让目标用户集中精力读一篇最高质量的文章,但这个还是得因平台不同而灵活变化,对于资讯类的公众号,单图文的推送难免会显得单薄。单图文和多图文的选择依赖平台特性与目标用户。
二维码:原生的二维码实在没有什么新意,缺乏辨识度,二维码在一篇正文中还是占到了一定位置的,所以更要与众不同,具有新意,经常更换,现在常见的表现方式有
长按:很喜欢36氪这张,把二维码作为了一种平面设计的元素
指纹:今年指纹长按识别的特别多,第一次使用的时候觉得挺新鲜。
动态:GIF的动图式二维码还是很别致的,够新颖。
二维码常用工具推荐:这几款工具都是自己用过的,操作简单,顺手,类似的工具肯定还有很多,列list实在没必要,工具关键还是得用起来顺手。
快手
视觉码
美图GIF
联图网
草料二维码
2、事件营销:
内容的策划紧跟当下的时事热点、节日,列出一个每年必关注的关键时间节点list,表格中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补充和指正~~ 个人认为每个运营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类似的list,方便做营销推广活动,具体时间节点的选择依赖平台的特性。
比如,如果订阅号的目标用户是我等大学生,那么时间的节点就更多的紧靠CET,雅思,托福,校招,情人节(你懂的),毕业季,寒暑假这种,最重要的是达到平台与目标用户的共鸣,推出的内容适宜适时。
事件营销事件选择来源渠道:以下是我个人常去的站点,一些排行榜具有很强的选题参考价值;在知乎论坛,豆瓣社区上可以发现一些深入探讨的问题;互联网媒体的报道一般能反映当下人们的关注领域,热门关键词;微博上的消息比较偏向娱乐性,以八卦娱乐奇葩异事最能吸引眼球,可以用来做吸引用户流量的选题;在视频网站上可以启发写段子的灵感,比如热门神剧“万万没想到”每次到了要开脑洞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去看望下重症患者王大锤 :)
百度搜索风云榜
网评排行—搜狐
热门新闻每周排行
热门微博/话题
百度指数
凤凰新闻
今日头条
知乎
豆瓣
36氪报道
i黑马创业报道
优酷视频
接下来,开始把微信的元素细化来分析特性和方法:
标题
微信运营标题的取名方法 (摘自网络)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总结,规律总结的很好,这个方法论其实可以自己收藏然后去做后续补充,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运营平时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1. 如何体
是有用性的最基本模式。一目了然全文阐述了个什么问题,读者从标题就会判断,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内容?文章的价值几何。如何体和即得收益相结合,会更加挠到受众痛点。
2. 合集型
6种方法、5个建议、4个趋势。合集的好处,往往在于它的归纳总结性强,1篇抵单独看5篇。数字的堆积也给人冲击感和饱腹感。如果还有个好的结构,合集型文章读起来更轻松,因为文章被拆分了,有时看二级标题就能get到点。但你的几个方法趋势确实得有用和给人启发。
3. 带负面词汇的标题
比如:4个常见错误、5件你应该避免的事。这些负面词汇往往让人警醒,想一探究竟,见不贤而内自省,通过一些错误的案例来获得启示。
4. 加一些修饰词
修饰词有2个作用:
让定义更明确、独特;
增加读者的情感强度。
5. 带有急迫感
“你还没尝试过的”、“最新推出的”…人人都有探索精神,兼具反击验证的心理缺口。会立马想验证下我到底尝试过没有,最新推出的东西我知道了吗。
6. 赋予珍贵资源被读者独家抢占到的感觉
“FaceBook内部员工工作指南”、“Google程序员薪资探秘”。看到这样的标题,读者觉得你给的信息,他能得到,别人得不到。而且,获取这个独有的信息后,读者会更愿意作为传播源,向别人散布知识(不得不承认:好为人师是本性…)。
7. 解释性标题
8. 嵌入专业性词汇
有人担心,如果专业性词汇太冷太偏,或者过于晦涩难懂,点击量都没有,后期效果还会有吗?别担心,有些人并不是你的目标人群,新锐或高精尖的概念,吸引到1个专业优质受众,也比2000个无关阅读量的收益大。
9. 善用双关语和俏皮话,增加趣味性
双关语 网络热词是种很好的搭配,他们互相弥补新颖创意与过度流行间的不平衡。像《当《权力的游戏》遭遇“蠢蠢的死法”,连最悲催的“领便当”也变得萌萌哒》这种,虽然很隐喻,但巧妙趣味足以让人消除消耗脑力的不快。还有种方法是善用转折,让标题更有故事情节和悬念丛生感。
10. 传递能简单习得和立马速成的感觉
11. 福利帖
标题表明,读这篇文章有福利。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打上福利的标签,还有一种是隐喻,使用“指南”、“面面观”、“入门读物”,这些词
12. 代入本地化和渠道特性
13. 借热点东风
网上看到一名新媒体营销从业者徐妍说“我们之所以追热点,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追热点。” 流行是一时的,我们可以借热点的东风来造势,但你原本的内容才是本质。同样,标题也可以借热点来取。
14. 标题具体化
当你内容太多,无法将所有概念都提取到标题里,或者标题太泛泛而不动人的时候,就要选取文中的亮点来制作标题了。
2、用户运营
自定义回复:用户在完成关注进入到公众号后,用户运营就开始了,自动回复的内容不宜冗长,由于微信闭环的特征,所以在语气上应该像朋友之间的问候一样,比如 ”你真是太有品味了“、”来了,坐!“当然,如果微信的平台定位是咨询类的,就得一开始告诉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用户分组:种子用户、活跃用户、潜在用户,在后台用户管理的时候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组,分组后便于日后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运营活动。微信的传播渠道主要还是在朋友圈,做好用户分组中种子用户的分类可以保证微信的持续活跃度。比如500的种子用户,每个人至少500个好友,一篇文章如果都被分享,那么到达率就有可能是500X500,当然这里只是理想状态。总之,用户的运营必须得区别化对待。
微信群:微信平台的调性自然会吸引具有同样气质的一群人,这群人就很可能自然的形成一种圈子,人毕竟是集体动物,集体的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圈:对于种子级别的用户互动需求更多,大家发朋友圈无非就是嘚瑟下吸引一些赞,多多关注核心用户的朋友圈,刷刷存在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3、活动运营
微信的活动运营与要达到的效果直接相关,是想拉新、扩大知名度还是增加黏性?如果是增加黏性那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为最佳,比如沙龙分享会啥的。活动的形式太多这里就不过多的举例了,个人认为提升活动运营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思考。
线上:
签到、刮奖、红包、有偿投稿、游戏等
线下:沙龙活动,礼物派送等
推广渠道:
这里只谈及最有效的几种:
朋友圈:
一方面是运营者本身朋友圈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就是用户的分享了,朋友圈的传播能力是最高效和有用的,刺激用户转发朋友圈的方法,一般有活动截图,积攒,比赛截图,个人认为最好的还是那种从内容上打动用户,达成用户方的主动分享,有价值的东西本身就是说服力。
官网:
这里就涉及网站的SEO/SEM营销了,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总结性的关于网站运营的文章具体说明。如果官网的流量很可观,流量的导入自然不错。
社交媒体:
互联网的各大媒体是很好的展示平台,目标用户通常明确,精准。
联合平台:联合一些自媒体/气质相似的微信平台,互相推送,到达率亲测不错噢,还有就是加入一些社群,比如WeMedia联盟啦,这种有影响力的。
数据分析:
微信平台本身就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分析,但是这样的数据分析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整理。
每日效果评估 — 输出运营日报
传播力度:
信息到达率、每条信息的转发率、收藏率、阅读量、新增用户数、流失用户数
号召力:
用户关注、活动参与
营销力:
活动参与
服务力:用户投诉率、申请各项服务的用户人数、用户满意度/忠诚度
数据整理 — 每周输出运营周报
基础数据:
数量、新增率、流失率、留存率
社交数据:
收藏、转发、推荐
商业数据:投诉、广告需求等
微信管理工具
推荐自己用过的一些吧,冗长的list除了能调动占有欲外,好像并不实用
第三方:
魔比宝,没有认证的订阅号直接开启开发者模式,复制URL、Token和AppleID,AppSecret到第三方即可。
移动端管理APP:
新媒体管家
有赞
最后想说,现在微信订阅号实在太多,个人认为太多的碎片化阅读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要是原创作者只是为了发表而写文,那么整个的文章逻辑是缺乏而且有害的。
如果要系统的去学知识看书是一种最好的方法,最有效的碎片化阅读方法我觉得是带着问题去收集碎片,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梳理,这样的学习才脚踏实地,能具体实施。
如果你是一名新手运营,这个思维导图会让你系统性的了解你的工作有哪些,为你提供指导、查缺补漏。所以,如果一次无法记牢,那就收藏备用吧。
宝宝不喜欢吃菜?
孩子不爱吃菜该怎么办?
果蔬是健康饮食模式的主要组分。
然而,孩子们通常都不喜欢吃蔬菜,让孩子吃更多的蔬菜,成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蔬菜?很大程度上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人类祖先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本能地将有利于生存的食物成分“设定”为可以产生愉悦的美味,以鼓励更多的寻找和进食。比如,能直接提供能量的糖是甜的,生命不可或缺的食盐是咸的,并产生出对这些美味的嗜好和欲望。
相反,对于存在潜在危害的食物成分,比如具有毒性的物质设定为可以激发厌恶反应的恶味。比如,植物生物碱是食物源性伤害的主要形式,因而把生物碱设定为苦味,并写进基因代代相传。这就是是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绿叶蔬菜。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吃更多的蔬菜呢?大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建议和相应的科学证据。
比如,日前英国著名学府拉夫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就通过系统梳理之前的研究,优化最有效的策略。
结合更多的研究,让孩子更多吃蔬菜的主要方法措施可以概括为:
1.培养健康口味,从子宫内开始
胎儿的味觉感受早在孕16周就开始形成。胎儿子宫内的味觉感受对孩子出生后味觉偏好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怀孕妇女多吃带有苦涩多酚的食物,有助于孩子在出生后更容易接受它们。相反,孕母如果经常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宝宝未来往往更青睐于这些垃圾食物。
2.坚持喂食孩子蔬菜,坚持持久战
虽然口味的形成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也不是不能改变和驯化的。坚持让孩子尽早并反复接触蔬菜是最有效的策略,即使孩子们开始并不喜欢,家长不要轻言放弃,必须坚持持之以恒,最终孩子们都会接受。
具体的方法之一就是早接触。有人提出婴儿辅食添加的“第一口蔬菜原则”,就是婴儿在第四个月添加辅食,从蔬菜开始,更有利于他们熟悉和接受蔬菜。
婴儿在出生后到2岁内,食物摄取主要是接受喂食,在这个间期内孩子不会挑剔食物,称为非挑食期。这个阶段,孩子们杜宇蔬菜并不是非常不喜欢,至少一半不会有明显的厌恶,只要持之以恒,通常喂食什么都会被逐渐接受。
当然,12到15个月,孩子会对新添加到食物中的味道产生喜好和厌恶反应,比如对添加的甜味物质会产生微笑等愉悦性表情,而加入苦味和酸味物质或产生咂嘴皱脸等负向表情反应,甚至会拒绝食用。然而,这种负面反应通常并不强烈,只要坚持重复喂食,一般在3、5次后,孩子都会很快接受这种食物。
因此, 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不要通过面部表情反应等过度关注孩子的进食意愿,而应该坚持喂食孩子健康食物,以培养他们的健康口味。
3. 父母为婴幼儿树立健康饮食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培养孩子健康饮食习惯方面,这句话同样适用。
婴儿早在6个月开始就可以从父母饮食习惯中获得哪些食物是可以吃哪些食物应该避免的信息。如果父母本身不习惯进食蔬菜等健康食物,却单独提供给孩子,孩子就会疑惑,为什么大人们从来不吃这些,却偏偏把它们放在我面前让我吃?看来这些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因此,孩子们更容易拒绝接受这些健康食物。
因此,父母们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健康饮食的榜样,在孩子面前多吃健康食品而避免垃圾食品。
4.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需要更多技巧和策略。
2岁后孩子进入挑食期,直到青少年期,要让孩子多吃蔬菜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技巧。
在儿童少年早期,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多让孩子多接触蔬菜,比如尽可能早期地让孩子参与到蔬菜的选购、制备和烹饪,甚至种植管理过程中,可以早到幼儿园时期开始。
另外,对于幼儿直到学龄早期地孩子,把蔬菜切割和排列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图案,比如动物或笑脸等,也可以增加孩子们进食的兴趣从而吃更多的蔬菜。
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自主权和选择权意识的形成和增强,主张选择吃什么的意识也增强。这时,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在制定健康饮食大的框架前提下,对于具体品种、烹饪和制备方式的更多咨询和尊重他们的愿望和喜好,而不是生硬的强制执行家长的规划,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反应和抗拒行为。
总之,虽然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是普遍和具有本能性的,但是,家长在引导孩子多吃健康蔬菜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掌握规律,持之以恒,让孩子们喜欢上蔬菜并非没有可能。
一岁以内的婴儿能吃山药红薯和南瓜吗?
6个月就可以开始辅食添加了,第一口辅食应该是高铁米粉,吃一周后看宝宝排便情况。
如果没问题就可以开始添加根茎类蔬菜(南瓜,红薯,山药等),添加方法就是:2勺米粉加蔬菜泥。开始先稀一点好了。每一种新食物吃三天,看看宝宝有无过敏反应。
食物添加顺序:根茎类蔬菜-绿叶蔬菜-白肉-鱼虾-红肉-鸡蛋黄 ,中间可以吧米粉换成面条粥。
可以参照以下食谱,我也是网上找的。现在儿子八个月大就是按照下面食谱给做吃的。
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从地球的生命史来看,可能更能明白科学技术的意义。
地球的生命史38亿年,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人类,演化出过亿万种生物,但今天现存的物种和所有出现过的物种相比,连千分之一都不到。事实上,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在走向灭绝的路上。微生物如此,人类也是如此。
今天的人类叫智人,大约十几万年前出现在非洲大陆,然后遍布全球,大约一万年前,出现了文明。十几万年的时间对于人类来说是漫长的,但对于生物史来说,连一瞬间都算不上。换句话说,人类这个物种太年轻了,年轻到人类还没有时间去经历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也必然将会出现的影响全球的环境改变。比如小行星的撞击,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地球周期性的冰期等等。
地球历史上每次剧烈的环境变化,都是生物的灾难,地球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灭绝了90%以上的生物。而这种剧烈的环境变化在未来的地球上出现的概率几乎是100%,和这些灾难相比,人类的战争,瘟疫,饥荒等几乎不算什么。即便人类幸运到什么灾难都能躲得过,总也躲不过几十亿年后太阳的毁灭,那时候地球将会被太阳吞没,所有的地球生命将在劫难逃。这种全球性的灾难爆发的时候,人类文明创造过的无论是文化,艺术,法律,道德;也无论是耶稣,佛陀,真主都不可能挽救人类。
科学技术也许是人类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现在的人类科技当然还不足以应对地球上的所有灾难,但至少保留了可能性。因为有了科技,即使有一天太阳毁灭,我们也有一丝机会流浪地球。
当然,科技有没有可能加速人类灭亡的到来?有! 但是,如果没有科技人类存续的概率是0,那即使科技挽救人类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相对于0来说也变成了无穷大。
那些所有的对于科技的道德的,风险的谴责,和人类存续这个大问题比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
现代人对手机依赖到了什么程度?
近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称,美国年收入低于 3 万美元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
具体而言,其中 26% 的人表示自己只用智能手机上网,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升高(2013 年为 12%)。相较之下,年收入高于 75000 美元的人只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仅为 6%,比 2013 年仅上升 1%,且其中 92% 的人都能通过家庭网络上网。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自然十分复杂,但如今各大 App 为了让用户的注意力能多留在手机屏幕上而采取各种刺激手段让用户上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到手机成瘾这个问题,或许已经看过前不久上线的《黑镜》第五季的小伙伴也不难发现,第二集《碎片》所描述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身边极有可能发生的一场悲剧。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相较《黑镜》一贯将故事设定于架空的未来,并由此探讨未来的科技发展将对人类带来哪些威胁及挑战,该集则将视角放在了 2018 年,可以说是相当贴近现状了。
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两年前男主晚上驾车载着未婚妻回家,路上车子很少,此时名为「碎片」的社交 App 也「恰到好处」地发来了推送,就在男主低头查看的那一刻,车祸便发生了,男主无大碍而未婚妻却在两个月后死了。
事故之后,虽然结果是判定对方酒驾,人们也都指责对方,但男主心里清楚是自己分心看手机才害死了未婚妻。
此后男主便来到了「碎片」的伦敦分部楼下开网约车,目的便是为了绑架里面的员工并让自己能和「碎片」的创始人打一通电话。
绑架行动很顺利地进行了,但男主的行为也很快被警方发现。虽然在一番周旋之后他还是如愿与「碎片」创始人通了话,并将希望修改推送机制的「用户反馈」告诉了创始人,男主也表示自己会释放被绑架的实习生员工,但最终男主还是没走出自己内心的桎梏,也因为警方误判而没活着走出那辆车。
▲虽未明示,但男主还是被警方所射杀
虽然整个故事平平无奇,甚至对于《黑镜》这样的剧来说会多少显得有些老套,但其实《黑镜》一贯的讽喻风格内核还是在一些剧情的细节中得到了体现及继承。
比如男主的绑架行动为何如此顺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被绑架的实习生员工全程在车上盯着手机看,「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这位被绑架的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呢?
至于「碎片」这个 App 本身,剧中提到世界上一半的人都注册了「碎片」,而「碎片」的 COO 从始至终也只从公司营收角度去考虑问题,再加上「碎片」创始人提到的为了让人们的时间尽量多地花在 App 里的「多巴胺目标」。这些信息加在一起暗示的是谁相信也已经不言自明了。
又比如剧中「碎片」创始人正在过着 10 天「科技排毒修行」,他们一边让用户更加依赖于手机,一边让自己逃离科技及网络的束缚,回归自然生活的行为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其实也说明了他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普通的用户似乎并没有。
回到现实中,即使是像苹果及谷歌在近两年均在其操作系统里加入了屏幕时间的功能,推出之时受到了好评,似乎也让用户夺回了对手机的掌控权,但是面对各个 App 投来的诱惑,这样的功能究竟能有多大作用是存在疑问的。
此外,在我们之前《手机方便了你带孩子,却更方便你将他们推向深渊》的文章里就曾提到,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而言,在整体家庭条件本就落后于城市里的同龄人的情况下,智能手机在赋予他们更加平等地接入互联网的权利的同时,却也让从小缺乏父母管教的他们更容易失去自控力,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在犹他州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修行生活的「碎片」创始人
在该集的尾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有这样一组镜头:在知道警方开枪之后,CEO 闭上了自己的眼睛,沉思了一会儿之后继续他的修行;路人接收到事件的最新推送之后看了一眼继续走路;打篮球休息的人看了手机推送之后继续打篮球......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呢?即使是看过这一集《黑镜》的你我,即使是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在看过想过之后,手机以及 App 该怎么影响我们还是会怎么影响我们,不会改变。
《黑镜》的这一集没有讲述一个高于现实的未来故事,却实实在在地揭露了我们一个无力改变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