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刃之武艺服,金庸小说中有哪些武功高强的残疾人?
笔者结合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以武功和实战为参考维度,最终得出以下排名,供大家参考。
第十名,林平之林平之在练会辟邪剑法之前只能算是一个三流高手,但练了辟邪剑法后,迅速跻身一流高手行列。他在实战中的战绩非常华丽,包括以一人之力将青城派掌门余沧海在内的一众高手玩弄于股掌之间,以及轻松秒杀“塞北明驼”木高峰。
但是,因为他的内力和修为有限,所以辟邪剑法的威力发挥一般,比不上岳不群和东方不败,更别提林远图了。
第九名,岳不群岳不群跟林平之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在练会了辟邪剑法后才突然变得特别厉害的。但是岳不群的基础比林平之高太多了,尤其是华山派赖以成名的内功绝学《紫霞神功》,更是成了岳不群屹立武林的资本。而从实战上来看,岳不群也确实强于林平之,他在于左冷禅的单挑中,在数招之内就能刺瞎其双眼,可见功力之深厚。
第八名,谢逊这里主要分析谢逊瞎了双眼后的武功,谢逊并没有像常人一样,瞎了眼之后就颓废了。他本身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武学天赋极高,因此没了眼睛的他,开始努力训练听力,渐渐地可以做到以耳代眼。
谢逊一人身兼多项武功,包括崆峒派的七伤拳,混元霹雳手成昆的混元功,以及一部分降龙十八掌。所以,其实力不容小觑。
第七名,段延庆段延庆其实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从他的实战来看,完全不是天龙四绝的对手,更别提扫地僧,无崖子等人了。从实战来看,段延庆碰到的都是一些二三流高手,完全不值一提。而他所掌握的武功中,最拿得出手的其实是一阳指,可是对于一阳指的天花板六脉神剑,他却一窍不通。所以,他的武功只能算作一流高手中的中等水平。
第六名,九难独臂神尼九难,顾名思义少了一条手臂。她跟杨过的情况有点相似,她是她的内力远不如杨过,更何况杨过还能自创武功。但是,铁剑门的武功也并非浪得虚名,九难跟随木桑道人修习多年,再加上自身天赋颇高,最终也算是深得真传。
从实战来看,九难比较令人诟病的就是败在桑结的手下,这一点为她减分不少。此外,她虽然能够轻松击败李自成,吴三桂等人,但是这二人并非武林众人,所以并不能说明九难很强。
不过,由于《鹿鼎记》中武林已经日渐式微了,九难在他们之中已经算是一个顶尖高手了。包括陈近南,李西华,冯锡范在内的一众高手,在我看来都是不如九难的。
第五名,林远图林远图还俗前叫渡元禅师,师从莆田少林寺高僧红叶禅师。因此,林远图即使没有练会辟邪剑法,他的武功也绝对不低。当年他单单凭借一套七十二路辟邪剑法就能在武林中闯出名堂,并创立福威镖局,足见其功力之深厚。
并且,他之所以能排在同样具备辟邪剑法的岳不群和林平之之上,最主要的还是源于他的传言和内功。毕竟如果要拿前朝太监和东方不败比,孰强孰弱可想而知吧。
第四名,东方不败东方不败练习辟邪剑法的时间最长,因此他所能发挥出的奥妙也最多,这一点远胜岳不群和林平之。因此,他可以被武林中人称之为当今世上第一高手,而其他人却不行。
从实战来看,东方不败貌似没有什么亮点,唯一的一次还是以一敌三(令狐冲,任我行,向问天),惨遭杀害。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戏份实在太少,更何况还被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杨莲亭给抢走了风头。所以,他的排名更多的参考自江湖传言。
第三名,洪七公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有注意到洪七公,其实他也是一个残疾人,他的外号叫“九指神丐”,很显然他少了一只手指嘛。洪七公最赖以成名的绝学自然是他的降龙十八掌,对于这门武功,书中给出的说明是内力越深厚之人,所能发挥出的威力越大,并且它还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遇强则强,乔峰就是最好的印证。当然除了降龙十八掌,洪七公还有别的武功,比如打狗棒法,逍遥掌法等。
而从实战来看,洪七公一生鲜有败绩,唯一的一次应该算是在第一次华山论剑中输给了当时的武林第一人王重阳。若论单打独斗,洪七公不惧怕任何人,不管是欧阳锋还是黄药师,他都可以打成平手。
第二名,狄云狄云是《连城诀》中主人公,他在练成神照经前武功其实很一般。被万圭设计关入打牢后,不仅被削断五指,还惨遭穿琵琶骨之刑,不可谓不惨。所幸,他在狱中碰到了丁典,丁典将神照经传授给了他,凭借神照经的自我修复能力,狄云俨然摇身一变成了顶尖高手。
神照经的武功比较特殊,它的威力堪比易筋经,所以狄云的排名无可厚非。此外,狄云在练成神照经后,在实战上无一败绩。尤其是在与花铁干等人的对战中,几乎是瞬间秒杀。
第一名,杨过杨过排在第一,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他在没有断臂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武林一流高手了,他身兼九阴真经,玉女心经,打狗棒法,蛤蟆功,弹指神通等众家所长。而在断臂之后,他在武学上非但没有停步,反而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自创一套黯然销魂掌,几乎彻底奠定了他神雕第一高手的位置。
在实战方面,后期的杨过可以秒杀金轮国师,甚至还能在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简直无敌般的存在。所以,将杨过排在第一,实至名归。
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作为唐粉,我只想说:后人过度解读了这个问题。
宋人不用唐刀,后人不用前人的武器,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只不过,后人对这个问题过度解读,反而使这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
牵强的过度解读唐刀,分仪刀、障刀、横刀、陌刀。
其中,横刀、陌刀是比较常用的战斗装备,因此,我们谈论唐刀,主要以这两种为主。
或许是对唐刀的向往,对宋代挨打痛心疾首,以及后世倭刀砍断明代长枪的刺激,人们对后人不用唐刀做出了各种牵强的解读。
1、唐刀成本高,以至于只有国力鼎盛的盛唐才可以大量装备。
实际情况:如果唐装备得起,那么,宋要装备更是毫无压力。
宋代疆域不如盛唐,但无论钢铁产量、财政收入,都比唐高了一个数量级。
宋仁宗时,铜产量1460万斤,铁产量724万斤,铅孱陵919万斤,锡产量232万斤。
相比之下,唐宣宗时,铜产量65万斤,唐宪宗时,铁产量200万斤。(不是故意拿晚唐数据来比,是材料所限)
同时,晚唐五代到宋代冶铁机械谁排的改进,木制风箱的制作,”嵌钢“技术的成熟,都使宋代的兵器制造效率远高于大唐。
而就财政收入而言,盛唐财政收入约为3400万贯,而宋代最高时达1.6亿贯,即使是偏安江南的南宋,财政收入也达1亿贯。
因此,说只有大唐用得起,宋用不起,是站不住脚的。
2、打造唐刀需要用到进口的槟铁。中唐与西域联系中断后,无法获得相关材料。
实际情况:以横刀为例。上等的唐横刀,确实需要进口的槟铁。但是,大多数唐横刀并不需要槟铁。
《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价》中记载了横刀的价格:槟横刀分为三等:2500文、2000文、1800文。一半的钢横刀也分三等:900文、800文、700文。
所谓槟横刀,就是使用了进口的乌兹钢(或大马士革钢)的横刀。
一把上等的槟横刀的价格,相当于一个七品官半个月俸禄,而一个九品官的月薪,也仅够买一把最下等的槟横刀。
显然,作为普遍装备的制式武器,绝大多数将士使用的当然是普通钢横刀。
因此,说没有办法进口槟铁就没有办法打造唐刀,是站不住脚的。
3、对手普遍是装备重甲的骑兵,以及锻甲技术的进步,使宋人只能放弃刀剑等穿甲打击,选择钝器等力量打击。
实际情况:唐刀在唐代穿甲能力就不强,而在宋代,虽然使用了骨朵等钝器,但刀、枪、斧仍然是主要兵器。
先说横刀。
唐横刀在唐代时,通过劈砍就无法破甲,只有靠刺击才能破甲。
当然,横刀本来也不是用来对付骑兵的,那么,唐陌刀呢?
在《李卫公兵法》中,陌刀、枪棒是一起使用的。
在李嗣业用陌刀“人马俱碎”时,他的兄弟是装备着陌刀、大斧,一起“如墙而进”的。
而在李嗣业开始使用陌刀前,他曾经以大棒“人马具碎”。
也就是说,唐代使用横刀、陌刀的使用,并不是看中了他的破甲能力。
同样,在宋代时,大刀、长斧,仍然是主要武器,也是打击敌军重骑的主要近战武器。
北宋曾经专门设立斩马刀局,试图大力发展斩马刀。
南宋时,大刀、长枪、大斧,仍是主要近战长武器。天子考核禁军时,刀枪与弓弩,是唯二的必考项目。
宋金战争中,岳飞、杨沂中、刘锜打破金军重骑,所用者,也多是大刀、长斧发挥主要作用。
因此,说宋代放弃刀,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4、宋代弓弩等远射技术发达,不愿在近战上花费太多财力。
实际情况:弓弩作为以步制骑的最佳选择,是早在先秦时期就确立的思想。
宋代的远射兵器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可是:在机关枪+铁丝网的时代到来前,没有谁敢说只靠远射火力就可以完成对骑兵的压制···
那么,宋代不用唐刀的实际原因是什么呢?
制作技术进步以陌刀为例。
宋代是有陌刀的。在《武经总要.前篇》中曾记载,宋初的常用大阵中,排成长阵时,是需要一人陌刀手与四人枪手在前的。
也就是说,宋人是能做陌刀的,只是:陌刀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这是为何呢?
技术进步,陌刀已经可以过时了。
当初陌刀的流行,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陌刀,古之斩马剑。
不过,汉代时,斩马剑是尚方剑,产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大量装备。
南北朝时,北齐冶炼家纂母怀文改进灌钢法,以宿铁法,使刀剑打造可以节约大量昂贵材料,大大降低刀的制作成本、生产效率。
因此,唐代时,当年未曾大量使用的“古之斩马剑”,以陌刀的形势流行了起来。
可是,被复活的,并不是只有“古之斩马剑”。
古老的斧,也跟着一起复活了。
早在商周时期,斧就已经流行。可是,由于形体不大,又为铜制,硬度不强,他逐渐成为仪仗用品和权力标志。
可是,随着铁的产量、质量提高,尤其是南北朝冶炼技术的进步,斧又重新崛起。
唐代时,斧的刃部加宽,做成了长柯斧和凤头斧,大量投入使用。
李嗣业“人马俱碎”的香积寺之战中,长柯斧已经和陌刀并立,一起“如墙而进”了。
很快,随着技术进步,后世的选择多了起来。
到宋代时,随着“嵌钢”技术的成熟,在刀刃性能相当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如的“塑造”刃的形状。
因此,我们看宋代的刀枪剑斧,其形制非常多。
这可不是因为宋人爱臭美。每一种形制的刀,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所以,陌刀,已经有了许多替代者。
分工我们还是以陌刀为例。
虽然有李嗣业荡气回肠的“人马俱碎”,但实际上,唐代的陌刀是“多功能”的。
隋末江淮将领阚陵使用陌刀,纵横江淮;安西唐军持陌刀攀山袭敌···
显然,陌刀不但要承担以步制骑的任务,有时还要承担步兵战的任务。不但要承担列阵而战的任务,还要承担各自为战的任务。
随着兵器制作水平的进步,宋代武器丰富起来,也逐渐有了更多选择。
除了常见的一些刀,还有像斩马刀、麻扎刀(专砍马小腿)、钩镰枪这样,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干什么的···
由于宋代主要作战对手是辽夏金等拥有大量骑兵的武装,因此,更专门的反骑兵装备取代了“多功能”的陌刀。
由于宋、明的主要假想敌都是北方骑兵,因此,各种装备也都以反骑为主要设想。
明代中业,倭寇以倭刀屡屡砍断明代长枪,正是这种变化的结果。
从倭寇“喜跃起”猛击枪杆的动作看,倭寇从技术上到格斗法上,都是典型的步战对决,以刀克枪的战斗方式。
而明军,从装备,到格斗动作,都已经固化成了以步制骑的样式,自然很难适应。
这种不适应并非是中原锻造技术落后所至。
因此,戚继光等人稍微调整,即可以以较大优势击败对手,没太大压力。
宋代屡屡失败,并非武器问题实际上,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宋军并不惧怕正面决战。
即便是幽州之战、君子馆之战这种大溃败中,宋军也往往能在正面击退敌军。
也就是说,单纯说步兵的战斗力,宋军是很强劲的。
可是,由于缺乏骑兵,无法发展胜利,只能击退对手。对手重新集结后,通过骚扰补给线、疲敌等战术动作,削弱,最终一举击败宋军。
此外,还有一系列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话题太大,不再多述。
总之,宋军从装备来来说,比唐代是有了大大的进步。
宋军屡屡战败,并非武器问题。
盛唐武功是辉煌的,作为那个辉煌时代的见证,唐刀也是光荣的。
可是,时代总是滚滚向前,过去的辉煌毕竟属于过去,怎么能用来救后人的场子呢?
前人的辉煌,是属于前人的。
后人要想辉煌,就要拿起自己时代的武器,去塑造辉煌。
相信: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手中的武器,也必将如唐刀一样,留给后人辉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