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证券大智慧,金国灭了辽北宋以后?
金国不行也不可能统治中原前言:文明评论!严禁恶噴!谢谢!😋
金国(1115年~1234年),中国历史上由东北女真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历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金国的历史可谓是伴随着杀戮。自天庆四年(1114)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一直到金哀宗兵败被蒙古人杀掉,期间约八十余年不断地与南宋和蒙古交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就在1126年攻灭了北宋,俘获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中原百姓无不咬牙切齿。但是,在金军攻克开封以后,没有继续南下发起统一战争,也没有留下足够兵力驻守各地,反而先后扶植起伪楚(张邦昌)和伪齐(刘豫)政权,以作屏障。为什么呢?偌大个中原唾手可得呀!在我看来,金国不是不想统一,而是有心无力。
民族政权局限性众所周知,金国统治者原是生活在东北雪原的女真部落,以渔猎为生。在唐朝时被称作“黑水靺鞨”,五代时臣服于渤海国,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攻灭渤海国,女真人随即宣布臣服,世代向辽国皇帝称臣纳贡。因为辽国末年政治腐败,鱼肉女真百姓,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遂决意起兵推翻辽国,这才有了金国的历史。虽然金太祖在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建国称帝,以金为国号,取意万世不变,显露出对中华文明的向往,但在金国统治者眼中,自始至终,女真族的传统是不能变动的。如果金国统一了中原,不可避免要充分吸取汉文化去治理,而汉族知识分子随之会得到重用,这样一来女真贵族的利益就会被削弱,汉人的地位就会被拔高,这自然不是金国统治者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金军虽然勇猛,“人如龙马如虎”,金国铁骑纵横天下,但金国统治者在当时(灭辽和北宋时期)没有治理中原的能力,他们依旧是以传统的“猛安谋克制”和“南北面官制”(从辽国吸收而来)来治理国家。这种制度对于治理游牧民族而言绰绰有余,但对于治理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原人而言是根本不合适的(中原人根本不懂游牧民族那套东西)。所以,即使金国有能力统一全国,也没有能力去治理全国,还不如趁势退兵,站稳已经打下的土地。
金军的作战风格根据《金史》记载,金太祖建国之初,将金军分为四个部分,即本族军(女真族)、其他民族军、州郡军和属国军。前两军为战时主力,后两军充当作战辅助。同时,金国对国内实行“猛安谋克制”,一种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规定一百户人口为一“猛安”,相当于百夫长;一千户人口为一“谋克”,相当于千夫长。万户府下辖诸谋克,谋克下辖诸猛安,猛安下再设立“五十、十、伍”等军事组织,兵员分正副,正死副补。在和平时期,各级分工合作,从事生产作业;当战事紧急时,迅速集合出征迎敌,效率极高。
另一方面,金军兵种以骑兵为主、步兵次之,水军和部分火器军充当辅助。金军骑兵通常一人配发多匹战马,披挂重甲,手持弯刀、利斧、狼牙棒、弓箭和长矛,机动性极强。步兵则根据情况配备重甲、皮甲,手持短矛、弯刀、弓箭等兵器。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白为什么金军没有继续南下了!金军既然是以骑兵为主,那么骑兵在什么地形中威力巨大呢?当然是一马平川的广阔平原。可是当金军越过长江就会发现,南方大片土地是丘陵密布、水泽弥漫,更要命的是南方湿热的气候使金军难以适应。所谓“北人善骑南人善舟”,道理就在这里。金熙宗年间,完颜宗弼(金国名将,别名完颜兀术,金太祖第四子)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南宋,南宋名将韩世宗以数千子弟兵,将金军围困在黄天荡(今南京东北水域),完颜宗弼数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金军又因水土不服而大片倒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完颜宗弼得到一位无名书生指点,得以从小路打开局面撤回北方,可见南方地域根本不适合金军作战。至于后来蒙古人为什么能够灭宋,这个问题就没有可比性了!但是对于金人而言,南方是不可想象的。
南宋军民的奋死反抗面对家破人亡的凄凉画面,宋朝百姓是真的众志成城。在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后,各地勤王之师就络绎不绝,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起自河北的“八字军”。
八字军是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年(1127~1133)由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率领的一支部队,因全军将士脸上皆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賊”而得名。最初八字军仅是千人规模,但在焦文通、刘泽、孟德等十九寨义军加入后,人数膨胀至十余万人,屡次重创金军。其中最能体现其战斗力的就是在绍兴三年(1135)二月,八字军配合南宋陕北名将吴阶扼守金军入陕要塞,金军人批重甲,强行攻打要塞,八字军居高临下,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凭借险要地势,打退金军数次疯狂进攻,整整顽强守卫六昼夜,金军无奈只好北撤,八字军随即收复金州(今陕西安康)。
除了八字军外,南宋朝廷派出的爱国名将岳飞、张浚、韩世忠、刘琦等人,分别在各自的战场上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战绩,岳飞更是凭借“偃城大捷”重创金军引以为傲的重装骑兵“铁浮屠”,将完颜宗弼打得大败,宋军攻占仅离开封数里的朱仙镇,迫使金军收缩防线,收复汴京指日可待。可惜最后岳飞接到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命令不得不退兵,中原百姓纷纷跪倒在岳飞马前,哭喊着“岳将军莫走”,岳飞也是很无奈和悲愤,但这些都是后话了!上述例子至少说明了一点,南宋军民爱国的情怀是可歌可泣的。
金国统治者的意志无论是什么行动,彪悍的金军总归是听命于自己的皇帝指挥。说句老实话,金国一百二十年国祚里,有统一中原意识的就三位君主,即金太祖、金太宗和海陵王完颜亮,其他的七位皇帝,多是守成之君,并没有多少大志向。而这三位特殊的皇帝里,又数海陵王完颜亮对统一中原十分热心。在成功篡位登基后,他不仅将金国都城从北方的会宁迁至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而且大规模招募军队,准备再次南侵宋朝。正隆六年(1161)十月,完颜亮集中兵力分四路伐宋。史籍曾这样记载道:“众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铮鼓之声不绝,远近大震”。战争初期,金军进展顺利,接连攻克南宋归化军、蒋州、信阳军、扬州与和州(今安徽和县),宋军退守江南。然而此时,完颜亮之弟完颜雍,于辽阳起兵称帝,号召天下反抗暴君。完颜亮为保面子,不顾群臣反对,强令金军从和州渡江进攻南宋,被宋将虞允文在“采石矶”杀得大败,金军彻底溃散。完颜亮依旧不依不饶,再次命令金军“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此举一出立刻激发兵变,兵马都统领耶律元宜与其子元祥等人共谋,于次日凌晨率叛军杀死完颜亮,随后与南宋议和,金军北撤。就这样,金国唯一一次大规模统一战争就这么结束了,但事实也证明,金国没有能力统一全国。
结尾公元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两军的夹击下,金国最后抵抗之地“蔡州”被攻陷,金哀宗慌忙中将帝位传于完颜承麟,即金末帝,自己则上吊自杀,不久后金末帝也在乱军中被杀,金国彻底灭亡。而曾经一统中原的梦,也随着硝烟四处消散了……多少英雄事,都付笑谈中。
╮(╯_╰)╭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哦!我会不定期为各位小伙伴更新最新鲜的历史知识。😊😊😊
列强要求清政府土地签订一百年?
为什么清政府和列强签土地条约,非得99年,宁死不签100年?其实这里是有误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路走向过去,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说说吧。
首先第一个问题,哪些条约有类似的内容呢?说到规定年限,涉及土地,我们就不能不说到租借地,那么什么是租借地呢?
租借地是1898-1899年,陆续出现在中国的一种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包括胶州湾、旅顺大连、威海卫、新界和广州湾五地。德俄英法日等国先后对其施行统治。进一步说,租界地不同于割让地,它是当时列强均势外交的体现,一般来说面积较大,包含一些城市市郊和海域;由一个承租国全权管理,有明确的租借期限,既然是租就要租金,但是这些条约只字未提租金问题。
那么我们怎么来看租界地在近代的地位呢?
19世纪列强瓜分中国的手段之一,就是把中国一些海湾港口和要塞强行租借,名曰租借,实为占领区。此等地方皆在形势扼要之处,不仅为国防之障碍,且无异于一国之中另立多国,大伤中国之利益。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也是现代文明对古老文明的强行切入,他们带来先进的文化,促进了租界地向近代的迈进。比如说青岛和香港,留下了鲜明的文化交流的痕迹。
说到规定99期限的条约有三个:
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租期为99年;
1898年6月9日,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等地,租期99年;
1899年,中法签订《广州湾租借条约》,强租广州湾及附件水面,租期也是99年。
其实,租界地并没有一定的期限,99年是最多的。也有少的,1898年3月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规定25年。1898年7月1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租期也是25年。
那么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事实是这样的。要说租借地,那最先开始的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这是始作俑者。他在1897年生冬天先派遣远东舰队驶入胶州湾,占领沿海然后在1898年3月6日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紧随之后的是俄国,他把军舰开进旅顺口,要求租借旅大地区,李鸿章接受俄国贿赂,于1898年3.27签订《旅大租地条约》5月7日又续订,租期25年。法国也要保持“东方均势”,于是在1898年4月9日把广州湾作租借地,租期99年。而英国也不甘落后,看到法国租借了广州湾,把提出租借新界和附近海湾。租期99年。他又看到俄国租借旅大,就在清政府和俄签约的第二天,与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起了一个不好的头。那么又是怎么与德国签约的哟?其实,这还得从19世纪90年代说起,他们早就想找一个中国港口做为其船补给之用。最后他们选在了胶州湾。1896年12月,德就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胶州湾的要求。当时李鸿章出使使欧洲,他们就有这样的意思,并提出租期50年,李未马上应允。后来就爆发了巨野教案,两个传教士被杀,于是他们就一面派军舰占领胶州要塞,一面派海靖为全权大使,到中国处理教案。海靖到中国后,就提出了苛刻条件,其中就包括租借胶州湾。而清政府害怕战争再起,尽量答应。
同时清政府还与俄法周旋,希望出面干涉,但是他们三国已成默契,都想有一块地。清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尽量减少损失为上。于是租期成了焦点,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海靖自食其言,对自己同意的决议加以推翻,要求租期为99年。清政府不敢与之争执,最终同意了德国海靖提出的租期
这在清政府的官样文件中是有显示的。
1898年1月15日,《总署致德使海靖照会》中说,在所有第一第二两款,均可照允。惟租期九十九年应改为五十五年为限。”但是在十二月初六日照会中说到:“……,查送五款本衙门附送条约稿所开五项,中国均已答应,条约各款全已同心,并无异议。惟另有难了一节,……如租期拟改五十一节,系本月十二日在本署与贵大臣晤谈时再三申说,兹接来文既称无情愿减少租期之言,既可照原送约稿租期为定。”也就是说,清政府想55年,可就是人家不准,最后只好屈服。
那么,为什么定为租借为99年,而不是100年呢?这是由于国际法上有规定,租借他国领土不得达到100年。这里涉及到一个时效问题。什么是时效呢?他指的是根据有效控制原则来确定领土的归属,指国家持续并安稳地占有原本不正当或非法占有的有些土地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从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传统国际法用它作为国家取得领土的一种方式。在国际法理论上曾有以50或100年作为期限的主张,但没有获得普遍接受。也可就是基于此,以不能以100年做为租借期限。
关于租借期为99年的问题,据史料记载,没有100年改为99年之说,而是想改为55年,为什么没有100年之说呢,因为100年据传统国际法,那就可能发生领土主权的变更。德国为始作俑者,造成了其他国家的效仿。
好了,关于近代史上租借地及其期限的问题,我们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还是一个笨人成功的逆袭?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被誉为中国近代唯一的圣人。与历史上许多的杰出的人相比,曾国藩的资质平庸,甚至可以说有些愚笨。但他却通过自己的总结,找到了笨人的成功之道,从而一路扶摇直上,屹立官场数十年不倒。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总结而言就两个字——守拙。他在书房中悬挂这两个字用以时刻自省,告诫自己。曾国藩认为天道忌巧,凡事都想走捷径,搬弄小聪明,最终只会弄巧成拙。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有一个关于曾国藩年少读书的故事,传闻有一天家中进了个小偷,恰巧曾国藩到书房读书,小偷只得躲在衣柜中。没想到曾国藩在书房整整一个下午,都在背同一篇文章,小偷实在不耐烦,冲出来对曾国藩说,你也太笨了,背了一下午一篇文章都背不出来,我都快会背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不聪明,但却十分有毅力。曾国藩认为,人贵有恒,有恒心则事无不成。他读书是有个习惯,一本书没读完绝对不读另一本,一页书没读透绝对不翻下一页。正是这种死磕精神,加上数倍于别人的努力,让他成为当时公认的儒学大师。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读书如此,打仗亦是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韩信白起这些名将料敌如神的本事,他的作战要领只有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左宗棠多次取笑曾国藩用兵不知变通,简直是个呆子。但曾国藩正是凭借这个笨方法,成功平定天平天国的叛乱,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其实早期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也是吃了许多败仗,甚至一度羞愧得想自杀谢罪。但在一次次失利中,他终于总结出这一要领。结硬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打呆仗,用最笨拙的方式死磕敌人,慢慢消耗敌人的士气和耐心,最后一举击溃。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唯天下之至真,能胜天下之至伪
曾国藩的为人朝野上下无人不钦佩,时人评价和曾国藩相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曾国藩认为待人之道,就重要的就是真诚,不虚伪不做作,不刻意逢迎,随时保持真诚的心,才能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左宗棠早期十分看不起曾国藩,认为曾国藩是无能之辈,官位却在自己之上,因而心生不满,经常公开场合向旁人大骂曾国藩。后来旁人转告给曾国藩,曾国藩只是一笑置之,大度承认左宗棠的能力百年一遇,我确实自愧不如。每次上朝时遇到左宗棠,主动作揖问好,态度十分恭敬。
曾国藩:笨人的成功之道
左宗棠有次问旁人,你觉得我的曾国藩的能力孰强孰弱。旁人回答:曾公心中有左公,左公心中无曾公!
后来左宗棠终于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在曾国藩死后,他还特地手书一副挽联,命人送到曾国藩的灵堂。挽联的内容颇有惺惺相惜、自愧不如的感慨,也算是为两人关系盖棺论定。
如何看待拉夫罗夫宣称日本已经承认北方四岛是俄罗斯领土?
俄联邦外长谢尔盖.维克多洛维奇.拉夫罗夫上周五(5月31日)表示:根据1956年日苏《联合宣言》规定日本当时承认北方四岛是苏联的领土。如果没有断章取义的话,福垊认为拉夫罗夫的宣称无疑是低级错误!我们还是先来看看1956年《日苏共同宣言》(《联合声明》应为《共同宣言》)第九条,日俄双方关于对北方四岛规定原文吧。
《日苏共同宣言》中关于北方四岛规定的第九条及俄驻日使馆态度俄文具体规定:
……При этом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идя навстречу пожеланиям Японии и учитывая интересы япон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соглашается на передачу Японии островов Хабомаи и острова……——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 1956 ГОДА俄语、日语原文(为了担心图片看不清,特放了上面的俄语原文):
中文翻译如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满足日本国的愿望以及考虑到日本国利益,同意将齿舞群岛和色丹岛移交日本国。经协商,这些岛屿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国和日本国缔结合约后才实际移交日本国。
然而俄国外交部历来就不认可,最典型就是俄联邦驻日本国大使馆的态度。
福垊对此事的分析:为什么俄国放这么个大招?在一个讲礼讲理不讲力(其实最讲力)的时代,俄国外交部拉夫罗夫从理上而言,已经输了。白纸黑字,要不要福垊把当时的谈判照片发上来呢?
拉夫罗夫将曾经白纸黑字合约颠倒成了日本国承认北方四岛属于苏联不可分割的领土,只能让世界对俄国厌恶,让俄国的邻居感到恐怖。俄国对日这种强硬和蛮横的态度,出于国家强大的自信。
在北方领土上,日本国朝野一直都是不抛弃不放弃,积极通过外交手段,谋求恢复对北方四岛的权利。福垊解释一下,收复领土跟恢复权利就结果而言是一样的,但手段上收复领土强调的是武力,而恢复权利则不战而收其之地。安倍首相为了实现北方四岛的回归,给普京没少送礼物,送笑脸,送钱财(投资、援助俄国)。而普京也总是以北方四岛为诱饵套路安倍,安倍那个郁闷啊。到美国访问总受气,自己对普京那么好,最终让普京给耍了。
也就有了前一段时间日本议员酒后吐真言,要与俄国一战的话。更有了前一段时间日本在北方四岛附近军演,模拟夺岛的场景。加上最近特朗普访问日本,而且还有羞辱了安倍以及日本天皇的地毯门事件。这两天,俄国外交部部长拉夫罗夫就以北方四岛的问题,给日本补刀了,还刀刀见血。
福垊对此事的预测:面对俄国的不讲理,日本的反应将是讲理。福垊猜想过两天,日本方面一定会就北方四岛的问题要求俄国要尊重1956年两国所签署的《共同宣言》。俄国届时的反应,或者没有反应,或者就按照《共同宣言》为诱饵继续忽悠日本。这样做的目的,福垊认为有二:第一、让日本以“讲理”为由,放弃北方四岛的两个大岛,从而落给俄国以口实。第二、就是以《共同宣言》为诱饵拉拢日本,使他远离美国,因为美国刚拌日本难看嘛!然后,从日本这里获取更大的利益,也就是接着忽悠。
不过,福垊倒认为,因为俄国总以北方四岛来忽悠日本。日本也就对俄国丧失了信心,至少产生很大的警惕,不会轻易跳到俄国挖的坑中。而日本要彻底要回北方四岛,将仍会是安倍首相最头疼和棘手的事情。安倍就是马上拿回色丹岛和齿舞群岛还是会挨骂的,北方四岛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会让安倍很头疼的。说到底,还是俄国强大,日本弱小。窃以为也不要因为俄国“欺负”日本而开心,国人大多都读过张孝祥《六州歌头》吧。谢谢大家。
如何评价俄罗斯从赫尔松市撤军?
俄军从赫尔松地区第聂伯河以右岸的赫尔松市撤军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俄罗斯打不下去了呗,有四点可以证明俄罗斯在赫尔松市打不下去了!
1、俄乌兵力相差悬殊
据外媒报道赫尔松地区聚集了有八万的乌军,俄军才4万,2-1的兵力让俄罗斯捉襟见肘,防不胜防。一般情况下防守方的兵力要大于进攻方,甚至要大两倍以上才能有守得住的机会,赫尔松地区俄罗斯的兵力远远不够,即使硬撑早晚也得被攻破!
2、俄罗斯陷入补给困难,再加上乌克兰后勤补给非常及时一大波北约援助的武器也都送上一线包括海马斯火箭炮。反观俄罗斯补给太难了,第聂伯河上的两座用于军需运送的大桥都被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精准打击,精准打击到只能通行不能通行重卡,这就直接影响了俄军的后勤补给,俄军只能通过人造浮桥和空投解决补给问题,但是这些方法效率太低,而且慢,严重拖了俄军后腿!
3、第聂伯河以西是赫尔松洲的首府,也是一大片镜子一样的地区,这不管是对于进攻方乌军还是防守方俄军,都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发生战斗只能硬抗,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才能守得住的,俄军已经硬抗两个多月,在兵力补给不足的情况下防守兵力远远多于自身的乌军,俄军能够撑到现在才从第聂伯河左岸撤军,已经是创造奇迹了!
4、俄乌冲突三百多天以来,不管是对俄罗斯的经济还是兵员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经济被制裁和北溪管道被炸,虽然不足以给俄罗斯的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但也确实影响非常大。比如俄空天军对乌克兰各地的空袭就从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的每天几百架次,减少到现在的几十次,大炮一箱黄金万两,这打的都是钱啊!还有一个兵力紧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更加凸显,俄乌冲突的战线太长了足足有一千多公里,上一次俄罗斯的战略后撤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虽然普京已经完成30万志愿军的增兵任务,但是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兵力紧缺的问题!
综上所述,俄罗斯从第聂伯河右岸撤退,实属无奈之举,如果继续坚守也只是增加没有必要的损失而已,早晚也会因为补给问题和兵力紧缺问题而失守的,选择在寒冬来临之前撤军是明智地选择,存人失地的道理普京不可能不懂的。外媒猜测的完全撤离赫尔松洲,就目前形势来说,不大可能发生,赫尔松洲的战略意义太重要了,它是克里米亚的门户,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赫尔松市撤民撤军也是为了保护民众和保存实力,此后俄乌双方将进入胶着状态,俄军已经彻底丢失了掌握战局走向的可能,乌军也很难继续在战场上取得新的战果,接下来双方在赫尔松洲地区的争夺将以第聂伯河为界,彼此“消耗”将是这个寒冬的常态!